评论深度九七20年

陈丽芬:足球,香港最动人的生活剧

香港,越来越严肃,越来越沉重,越来越像是一部搬演出来的大型豪华道德剧。

《顶头锤》剧照。

《顶头锤》剧照。图片来源:The Grainy Studio/ Hong Kong Repertory Theatre Facebook Page

刊登于 2017-07-23

#香港#陈丽芬#文化观察#评论#九七20年

我不懂足球,也从未看过一场足球赛,但还是看了香港话剧团的音乐剧《顶头锤》。原因无他,出于好奇。足球电影看过,足球音乐剧倒是第一次。足球如何与歌舞的形式结合?结果,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之后,引发了我更多的好奇。足球与香港的关系如何?于是,我开始阅读香港足球史、看记录片,兴致盎然地做起足球的功课来。几天以后,“南华”二字在我眼中成了大写,红衫白袖白裤成了最生猛神勇的球衣;而且,从此,足球对我来说,就是“音乐歌舞剧”。

一段被遗忘的历史

《顶头锤》的灵感来自一段鲜为人知的史实。1936年,由“亚洲球王”李惠堂率领的14名香港球员,代表中华民国出赛在柏林举行的奥运,成为中国足球史上首支参加奥运的足球队。由于经费不足,这些香港球员在赛前展开了一连串的亚洲巡回表演赛,为他们的奥运之旅筹募旅费。六十几天中征战新加坡、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缅甸,总共踢了27场,赢了23场,打和了4场。之后,在奥运首场便抽到了与英国队对垒,当时的传媒自然都看好英国队必可轻松大败中国队,而的确英国队是打赢了,但出乎意料地,赢得一点都不轻松。那一场精彩的球赛,半场打和0比0,最终中国队虽以0比2落败,但李惠堂等一众香港球员已赢得了球迷的刮目相看。

《顶头锤》不卑不亢、不急不徐地述说这个80年前的香港故事。它有很多的话要说。如果偶而它令人感觉枝节过多,我想,正是因为那其实是个不容易说的故事。这部重构历史的创作穿梭于爱情、友情、家国情之间,所传达的正是矛盾重重、说不清的复杂情绪。最耐人寻味的是,它首演于2008年,因为那年北京主办了奥运。此后它随着奥运,每四年一演。2013年之后,是2017年的三度公演。这个与奥运亦步亦趋的表演时间表,有意无意地,便有了一种仪式的意味。仿佛每四年,它即会现身提醒香港人,也同时在提醒中国人,中国奥运梦下一段被遗忘的历史。自豪中隐约流露了沧桑与落寞。

然而,对于现场的观众而言,最能牵动观者神经的,恐怕不是那段香港曾经“有”过的历史,而是那个虚构出来的主角郑开满,一个出身大坑老围小村,无师自通的“波牛”、街市仔。郑开满这个人物,显然是以顶上功夫了得、人称“谭铜头”的谭江柏为蓝本。但我想,这个角色必也融合了球界皇帝的李惠堂,虽然剧中也有教练兼领队的李惠堂一角。最好看的几场表演,看来就像是李惠堂那个已成为传奇的绝技,“倒地卧射”化身为群舞,郑开满伙同一众足球小将全都变成了李惠堂。一代球王,在舞台上,复活重生为数个分身,成为一个最美丽的景观。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