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

我的歌不用华语创作——流行音乐从挑战华语到放眼世界

全球化的时代,流行歌曲的语言门槛降低是必然的结果,但长期被“国语”压制的“母语”歌曲重新回到大众视野,背后并不只有这个原因。

阿爆以《kinakaian 母亲的舌头》刚第二度获颁金曲奖最佳原住民语专辑奖、年度专辑奖,并以〈Thank You 感谢〉拿下金曲奖年度歌曲奖。

阿爆以《kinakaian 母亲的舌头》刚第二度获颁金曲奖最佳原住民语专辑奖、年度专辑奖,并以〈Thank You 感谢〉拿下金曲奖年度歌曲奖。网上图片

特约撰稿人 熊一苹 发自台湾

刊登于 2020-10-06

#音乐趋势#认识台湾#母语

【编者按】我们一直在思考,不同语言的流行音乐如今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什么影响。今年金曲奖的入围提名,获奖名单,以及颁奖之后我们对赛果的讨论,都说明语言与音乐的呈现因应社会而变化,不同社群对身份的认同与听众对这些音乐的回响也有更多难以言尽的关系。在新千年后,台语,客语和原住民音乐声量愈来愈大,我们期望能够更靠近这种变化,更真切看到这些音乐带来的影响。端将会推出一系列的报导,访问和评论来探讨这些议题。作者在这一篇评论中,仔细梳理了不同语言以流行音乐为载体在台湾当代文化中的发展。我们期望能在这次讨论中提供一些注解。

我们的小岛正在内战
因为一些古老的原因
也许是因为不同的语言
或者只是单纯兴趣
——八十八颗芭乐籽〈大鲸鱼〉

第31届金曲奖的入围名单出炉时,台语、客语和原语歌曲的表现又再一次引起讨论,最大亮点不外乎以排湾语专辑入围了八个奖项的阿爆《kinakaian 母亲的舌头》(最后获得最佳原住民语专辑奖、年度专辑奖,并以〈Thank You〉夺下年度歌曲奖)。金曲奖被公认为华语文化圈最具指标性的流行音乐奖项,近年的讨论热度却有一大部分集中在非华语歌曲的表现,是相当值得注意的趋势。

相较于被定为“国语”的华语,台语、客语和原语一向被视为较为边缘的“方言”,即使近年逐渐改以“母语”称呼,但非华语的歌曲总是被认为只为该语言的听众服务,也和几种特定的音乐风格绑定。到了最近几年,这样的印象似乎变得越来越薄弱。无论台语、客语或原语,音乐风格的表现都比过去更加多元,愿意跨过语言门槛去欣赏这些歌曲的听众也越来越多,有些人甚至会主动学习发音、咬字,或是透过翻译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和议题。

在全球化的时代,流行歌曲的语言门槛降低是必然的结果,但长期被“国语”压制的“母语”歌曲重新回到大众视野,背后并不只有这个原因。为了解释这个现象的意义,必须先说明的是:对流行歌曲来说,语言只是其中一项要素,但对台湾社会来说,语言曾经是用来划分族群、建立统治判断的关键因素。

1945年,国民政府从日本政府手中接下台湾的统治权,首要的文化政策就是去除日本影响,让台湾社会尽快与大陆接轨,在日语普及率达到七成的台湾社会,推行新的“国语”便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手段。当时实际负责台湾统治的陈仪就曾在一场国语运动的典礼上直接表示:“现在推行国语运动,就是要使民族团结,所以国语运动实是民族主义的运动。”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