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度逃犯条例

未成年抗争:他们最漫长的暑假

他们十五、六岁,走上街头,也将朋辈、父母、老师、校长带动起来。这个暑假,“一起成长吧,整个家庭”。

安琪与母亲。

安琪与母亲。摄:Stanley Leung/端传媒

特约记者 李亚妹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19-08-16

#逃犯条例#香港

白灵16岁,她穿黑衣,整个夏天从手机和电视读著反修例运动的消息,但大部分时间她并没有在现场,即使在现场,她也是选择后退的一群。

她妈妈是位清洁工,有时白灵帮她在公屋拾垃圾,这成了她唯一能在运动里奉献的技能。她自觉自己是一个站得远远的温和群众,寻找著一种安全又合适的参与方式。“这种抗争是长期的,厌恶性工作没什么人想做,就我来做吧。”

这场盛夏运动,从六月、七月、八月至今,遍地开花,经历了不同阶段,不断刷新人们认知的除了运动本身的能量和型态以外,还有街头示威者的年龄———大学生固然不少,但还有许许多多一看就是中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他们有的冲在前线,但似乎更多的选择站在后头。在十五六岁的年龄,他们大胆又小心的尝试表达自己的诉求,也处理著和校园,和家庭的紧张关系。

要说有多少学生参与这次的反修例运动,目前并无准确统计,但可以从香港中文大学在每次示威现场的调查里,看见人数比例。根据《“反逃犯条例修订示威”现场调查报告》(注),整场运动的参与者年龄主要介乎20岁至30岁,19岁以下者参与游行较多,后来运动自从7月21日元朗事件后,转向各区流动示威后,19岁以下者的参与比例也明显下降。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