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 小粉紅學 深度 大陸

在加拿大開跑車「炸街」的大陸留學生,為什麼反對撐港遊行?

「新一代留學生的極端民族主義沒有在逐漸成長並可輕易獲得信息與言論自由後消失,他們變得更堅定自信並有侵略性。」


2019年8月17日,加拿大多倫多有反逃犯條例及大陸留學生支持中國的示威,反逃犯條例一方佔據了老市政廳前台階上較高的地勢,大陸留學生則從廣場一側迅速聚集。雙方在台階下形成一條臨時對峙線。 攝:Rick Madonik/Toronto Star via Getty Images
2019年8月17日,加拿大多倫多有反逃犯條例及大陸留學生支持中國的示威,反逃犯條例一方佔據了老市政廳前台階上較高的地勢,大陸留學生則從廣場一側迅速聚集。雙方在台階下形成一條臨時對峙線。 攝:Rick Madonik/Toronto Star via Getty Images

「澳洲那點陣仗都上《人民日報》了,咱們不能輸」

李布坐在他的跑車裏,掛上空擋、踩下油門,咆哮的引擎響徹多倫多舊市政廳前的街道。時間是8月17日下午,他在一列由法拉利、保時捷等豪華跑車組成的車隊裏,不少車的側玻璃上都插着中國國旗,其中一輛亮綠色噴漆的蘭博基尼,更在低矮的車頂上平鋪上了一面五星紅旗。李布的右側,一群中國大陸留學生湧上街頭,高舉國旗,向他揮舞致意,並隨着引擎的咆哮不時發出尖叫與歡呼。他們身上的紅衣與手中的紅旗,像喧騰的河水鋪滿整個街道,引來許多路人駐足圍觀。

一萬六千公里外,澳洲大陸留學生的「反港獨」遊行剛剛結束,雙方相互喊話、發生衝突的視頻登上微博熱搜。「共青團中央」微博賬號稱讚大陸留學生「懟的漂亮」,「人民日報」賬號亦讚揚其為「一國兩制正名」。在廣泛流傳的一個視頻中,一位香港女孩高喊:「Hong Kong stay strong!」(香港保持強大),作為回應,大陸留學生集體喊出了令人驚詫的「CNMB」(編注:一句涉及生殖器的髒話,媒體在引用時多使用其拼音縮寫)。

澳洲的遊行鼓舞了世界各地的大陸留學生。16日,一篇名為《一個中國!多倫多的港獨分子明日將在DT(編注:市中心)遊行,我們絕不姑息!》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瘋傳,幾小時便獲得超過10萬的閲讀量。微信群應聲建起,大家紛紛表示:澳洲那點陣仗都上《人民日報》了,咱們不能輸給他們!

500人的微信群很快滿員。除了分享自媒體文章與討論「港獨」的「惡行」,更多人試圖達成對明天活動的共識:穿紅衣,帶國旗,不罵人,不動手。出於對媒體的不信任,他們還約定:明天誰都不可以接受媒體採訪,沒有一個人可以代表整個團體。有人在群裏提問:叫對方港獨是不是跑題了?他們不是反對警察嗎?——這個問題在奔湧的信息流中瞬間沉底。

17日下午3點,距離預定遊行時間還有半小時。支持香港反修例、身着黑衣的人群陸續來到現場,其中有不少中年人。郭先生已從香港移民加拿大四十餘年,他向端傳媒表示,自己是自發過來,抗議警察的brutality(暴行)、聲援在香港的同胞。對於馬路對面正在零散集結的大陸留學生,郭先生表示對方同自己一樣,都享有自由抗議與示威的權利。另一位來自大陸的女士告訴端傳媒,自己支持香港人的訴求,因為不想讓香港變成像大陸一樣的「中共一言堂」。她覺得,大陸留學生群體都是當下制度的獲益者,所以自然會出來支持它。出於擔心可能出現的中國使領館官員,她戴上了口罩。

 寫有「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白布在雨中。

寫有「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白布在雨中。攝影:汪涵姚

除了「反送中」與「五大訴求」,香港一側還打出了「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反帝」等不同標語,也有人舉着維尼熊圖片。此外,他們還製作了非常多的英文宣傳材料,向路人發放。大陸這邊則以國旗為主,也有一些紅色牌子上寫道「香港屬於中國」。他們中有許多打扮靚麗的女生。在一天前微信群討論中,曾有人提出活動有可能登上微博熱搜,號召「姐妹們打扮漂亮點」。

一場突如其來大雨,迫使所有人擠到屋檐下躲雨。十幾分鍾後,雨停了,香港一方佔據了老市政廳前台階上較高的地勢,大陸留學生則從廣場一側迅速聚集。雙方在台階下形成一條臨時對峙線。

看到抵制「港獨」的號召,他想起08年守護奧運聖火的事,熱血沸騰

這時,幾位以紅色塑料板作盾牌的大陸男生從下面衝上來,與撐港人群推搡衝撞,場面一度混亂。「不要打人了!」「要冷靜。」兩邊都有人在喊。

警察迅速介入,要求雙方分別向後退開,並用一排自行車將人群強行隔開。對峙線的兩側擠滿了年輕體壯的男生。

除去個別的肢體衝撞,更多時候,中國留學生都在試圖用更高的聲音來壓制對方。他們手中揮舞國旗,一遍遍高喊口號:「One China!」,「One China」!當有落單的撐港人士靠前來想與大陸留學生單獨理論時,他便會被更多人的懟回去,勝利過後的歡呼與笑容在留學生團體中傳遞。

相比大陸留學生整齊劃一的口號,香港支持者的口號顯得弱很多,而且沒有節奏。唯一可以獲得多數人參與的是當大陸留學生唱起中國國歌時,香港支持者唱起「Oh Canada」(編注:加拿大國歌)來回應。

香港一側的支持者年齡跨度比較大,許多中年人也在其中。

香港一側的支持者年齡跨度比較大,許多中年人也在其中。攝影:汪涵姚

漸漸地,大陸留學生開始在四周對香港支持者形成包圍之勢。對峙線從台階下延伸到了更後方的廣場上。人群的情緒更加亢奮。

或許是因為中文口號更加上口,留學生一方整齊化一地甩出食指,高喊「漢奸」,伴隨着竹竿敲地的節奏不斷加快,直到最後爆發出一陣歡呼,以示這一回合的結束。除了「漢奸」,他們的口號還包括:中國加油、中國萬歲、中國牛逼、叫爸爸、賣國賊、loser、工資不夠、滾回去、暴徒、窮逼……

小振就站在人群的第二排。他直言當時「罵得爽」,因為平時並沒有這種機會。今年大學剛畢業的他在當天中午看到公眾號文章,立刻驅車十幾公里趕到市中心,去「打擊他們的氣焰」。他說自己是一位民族主義者,反對祖國分裂。

但小振也會考慮形象問題,儘管官方對澳洲留學生的行為給予了高度讚揚,國內依然有一些聲音指出,喊「CNMB」「丟盡了中國人的臉」。小振也覺得,這會造成一種(大陸人)沒素質的印象,並導致對立。

媒體人張三丰在一篇公眾號文章中寫道:在現代社會,學會表達政治觀點是每個人的必修課,很可惜,大陸的教育雖然一直在灌輸政治觀點,卻不允許學生表達。這就造成一種現代意義的失語。在這種場合,他們只能背誦教科書,當發現這很荒謬的時候,他們心底最能表達憤怒的話就脱口而出。

小振覺得,只要不涉及生殖器就不算髒話,口號「叫爸爸」是一種創意,「漢奸」與「賣國賊」則非常適合對面的群體。他擔憂的是,這些口號在翻譯後可能給不懂中國網絡文化的老外造成誤解。

小振依然記得,2008年,還在北京讀初中的他,從學校的早間新聞廣播裏,聽到中國留學生在法國保護奧運聖火傳遞、抵抗藏獨的新聞。那時網上流傳着一個叫《中國,不要哭泣(100張海外留學生拍攝的中國人必看)》的圖集,收錄了身處世界各國的中國留學生守護聖火傳遞的照片。「很委屈、也非常氣憤。」小振描述自己當時的心情。在微信上看到抵制「港獨」的號召後,他立刻想起了2008年的事情,然後熱血沸騰。

陣亡將士紀念碑後方,多倫多警察在對峙雙方之間維持秩序。

陣亡將士紀念碑後方,多倫多警察在對峙雙方之間維持秩序。攝影:汪涵姚

「對方在嘲諷中國,抹黑中國,十分欠打」

在示威雙方都露出疲態之際,十幾輛超級跑車從廣場南街道魚貫而出,發出陣陣轟鳴,大陸留學生紛紛墊腳瞭望,確認是自己人後,爆發出一陣尖叫與歡呼,原本在廣場上的一部分留學生轉而奔向街道。響徹廣場的引擎聲喚醒了額外的興奮與自豪,成為大陸留學生彰顯實力的重要工具——他們終於擁有了一股香港支持者所沒有的力量。

「非常燃。」車隊中的李布第二天接受端傳媒採訪時說,驅動自己「炸街」的是「純淨的愛國情」。

但輿論的發展方向讓留學生們始料不及。一篇由多倫多知名網絡媒體BlogTo撰寫的Chinese nationalists crash Hong Kong rally in Toronto with luxury cars (《中國的民族主義者用豪華汽車碾碎了多倫多的香港示威》)在網上廣泛流傳。點讚最多的評論說道:經過這麼多年,這些孩子仍然對正直性一無所知,只會通過炫耀財富的方式展示他們缺乏的物質滿足感。

大陸的輿論也沒有想像中友好。在微信公眾號上,多倫多留學生被拿來與知名歌手曲婉婷做類比,諷刺他們用「貪腐」的錢,在國外開豪車,「遠程愛國」。一篇閲讀量超過10萬的文章反問讀者:「豪華車隊反港獨,一輛頂你996多少年?」

這幾篇文章在遊行的微信群裏引起集體憤怒。一位群友說:「正常人也就羨慕一下,只有心理極度扭曲的人才會將車跟貪污聯繫起來,有這功夫不如反思一下為什麼人家有超跑自己沒有。」也有群友表示,大家都是出了國才更加懂得愛國,對開超跑被噴的人表示可憐。

遊行中經過的豪華車隊,有保時捷、寶馬、蘭博基尼與奧迪等跑車。

遊行中經過的豪華車隊,有保時捷、寶馬、蘭博基尼與奧迪等跑車。攝影:汪涵姚

據李布介紹,他們來自多倫多本地一家華人超級跑車俱樂部,其中的車很多都是通過長期租用(注:英文lease,是北美一種汽車購買模式)的方式獲得,比國內價格便宜很多。他用奧迪R8舉例,只需首付6萬加幣(約合30萬人民幣),月供1300加幣(約合6500人民幣)。被問及有無炫富之嫌時,李布說,有朋友是自己打工付月供的。「我們站在大陸一方,勤懇,努力,比整天抱怨的人強了不少。」

據加拿大政府2018年的統計,在加中國留學生有14萬餘人,居各個國家首位。其中,超過一半人數就讀本科及以上學位。但是,留學生能否融入當地社會呢?2015年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留學生在所在國即使克服了語言障礙,「也聽不懂當地笑話,很難融入當地的『朋友圈』」。此外,因為沒有當地公民身份,加之成長在政治行動常年被迫缺席的環境裏,在當地的政治集會中鮮有中國留學生的身影。

他們尤其不能理解,為什麼要把陸港之間的事,拿到別的國家來談。當日參與抵制「港獨」的大陸留學生宋柳傑認為,抗議者應該回到香港或大陸抗議。他說,香港人看到大陸發展迅速,但自己卻買不起房,自然會為了自身利益抗議;但來到加拿大,(香港人的)訴求就變成沒有人權、沒有自由,並且反華反黨。

「我是大陸人,我有十分多的自由。」宋柳傑說。當記者追問是什麼自由時,他回答:「自由就是做一個好市民,只要你勤懇努力,你就會幸福快樂。」

宋柳傑今年20歲,來加拿大已經4年。與許多留學生一樣,宋柳傑認為香港民心差,沒有力量發展自己,卻怪罪中國政府的統治——這是大陸官方媒體和各類自媒體公眾號一直宣傳的觀點。他也常常將中國與香港比作父與子:香港這個兒子城市怎麼可以反對國家呢?

最讓宋柳傑生氣的是有人對他喊出「This is not bloody China. This is Canada (這不是他媽的中國。這是加拿大)」(編註:bloody一譯為血腥,另一譯為語氣助詞)。他說,對方明顯在「嘲諷中國,抹黑中國,十分欠打。」

遊行當天,一位自稱在旁邊的多倫多市政廳工作的白人男子與幾位大陸留學生發生了爭執。他不同意留學生們對「Free HongKong(解放香港)」這個口號的反對。在留學生向他提出「Free Quebec(解放魁北克)」後(編注:魁北克是加拿大的一個法語省,一直存在關於其獨立的討論),他向他們喊出「Free Quebec! Free everyone who wants to be freed!(解放魁北克!解放所有想被解放的人!)」雙方最終以謾罵與互豎中指地結束了對話。宋柳傑後來說,很多外國人根本沒有去過香港,也不了解中國,卻被西方媒體洗腦,什麼事情都想要來摻和一下。這也讓他十分憤怒。

他坦言,遊行結束後自己仍不知道「五大訴求」是什麼

17日下午的撐港遊行,因大陸留學生群體的「包圍圈」而寸步難行,最終以集會方式結束。一位組織者Gloria Fung向加拿大最大的電視聯播網CTV表示,(大陸)留學生團體的出現僅僅是為了阻礙香港支持者們的表達自由。

在這股針對香港掀起的民族主義浪潮下,香港抗議者與「港獨」畫上了等號。當遊行發生在第三國時,他們的行為又與「反對中國」畫上了等號。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Josephine Chiu-Duke在日前接受《温哥華太陽報》(Vancouver Sun)採訪時說道:「一方面我們要了解並尊重(留學生)對於他們來源國的感情和文化;但另一方面,對於想留在加拿大的人,我們會希望他們可以承認並認同加拿大的自由價值觀,這樣我們的民主才可以持續下去。」

位於廣場上的中國支持者,其打出的標語以國旗為主。

位於廣場上的中國支持者,其打出的標語以國旗為主。攝影:汪涵姚

參加遊行的大陸留學生中,也出現了一些反思的聲音。小振覺得,當集體(行為)過激時個體並不會意識到錯誤。他坦言,遊行結束後自己仍不知道「五大訴求」是什麼。

不了解「五大訴求」的大陸留學生不是少數。在這股針對香港掀起的民族主義浪潮下,香港抗議者與「港獨」畫上了等號。當遊行發生在第三國時,他們的行為又與「反對中國」畫上了等號。前去遊行的大陸支持者們並不是反對香港支持者的某些訴求,而是反對在加拿大遊行這件事情,或是「鬧事」這個不穩定因素。

當然,並不是所有大陸留學生都持同樣觀點。來自廣州的切雲就對香港示威者抱有同理心。她認為,香港之所以緊張,一大部分原因是害怕大陸更多的干預。但由於不想「被迫站隊」,她沒有參與當日遊行。切雲說,大部分人對這件事情的理解都比較片面。如果只看國內報導,很容易就站隊。為了豐富自己的視角,她會查閲國內、港台、海外等多家媒體。

切雲的擔心不無道理。留學生在國外可以接觸到的信息來源比在國內更加廣泛,但新聞媒體的存在感卻很弱。一來是因為西方媒體在國內長期被污名化,奉為西方政府的「筆桿子」。其對中國過多的負面報導,與留學生曾體會過的温情、複雜又生動的中國形成強烈落差(引自《一場演講,和它背後的中國敘事爭奪戰》)。二來是留學生對國內媒體刻板、嚴肅的形象有距離感,以及對內容審查無好感。三來是對本地事務極弱的參與感。留學生承擔每年飛漲的高額學費,說着第二語言,但卻對本地、甚至本校的事物並無發言權。這也使得當地媒體在大陸留學生中毫無存在感。

在媒體真空的條件下,更貼近年輕人、且使用母語中文表達的微信公眾號、抖音平台等成為傳播時事新聞的重要途徑,有人評價其為背「井」離鄉,意思是雖然身在海外,但接觸的信息仍然來自於內容審查嚴重的國內。

8月19日,《紐約客》發文報導了在北美留學生中受眾極廣的公眾號「北美留學生日報」。文中提到,該號喜愛使用「辱華」字眼與捏造故事的手法來推送「民族主義色彩的中國新聞」。據端傳媒統計,過去半個月的每一天,香港事端都出現在了它的推送中。

參加遊行的小振坦言自己受到了公眾號裏輿論的鼓舞。對於香港的事端,他表示「不確定我們的人是否是誇大了暴力的鏡頭,反正西方媒體對(示威者)暴力是沒有提」。

小振愛好歷史。他說自己平時不看新聞媒體、也不從微博或公眾號上獲取信息。他最喜愛上YouTube,看《竹老闆的吐槽》和《寒梅視角》兩個頻道。據端傳媒觀察,《竹》與《寒》的立場均偏向民族主義與大陸官方,內容表現形式類似——海外華人播主介紹國內外局勢,每個視頻時長10到20分鐘。8月19日,《竹》發布了視頻《從前有個地主老趙,他有個寄養在別人家100年的小兒子》,收穫1.4萬瀏覽量。

平日生活較為枯燥的宋柳傑,則喜歡在抖音上通過「外交部發言人賬號」來了解國際新聞。這個擁有743萬粉絲的賬號在2019年7月3日註冊,內容由外交部新聞發布會的視頻片段組成。宋柳傑說:「中國外交官的話語很精彩,含蓄中又不退縮,很有中國人的樣子。比我們另一邊的特朗普天天白人至上強的不是一星半點。」

「香港警察被示威者用鐳射激光照射眼睛」的新聞出來後,宋柳傑便開始關注香港,並難掩內心的憤怒:警察怎麼可以被打?警察被打了哪裏還會有法治!網絡視頻中示威者用推車放火攻擊警察的畫面,讓宋柳傑聯想起了法國的黃衫軍。他說,這些人就是暴徒。

在悉尼,由陸港示威產生的矛盾延續到活動結束之後。悉尼華人記者許秀中(Vicky Xiuzhong Xu)在8月17日為《悉尼先驅晨報》(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報導了當地一場親北京的集會後,持續在網上遭到來自中國的民族主義者的辱罵與威脅。她對《紐約時報》表示:「我一直知道這不是一份安全的工作,但沒想到會在澳洲受到如此大的壓力」。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何曉清教授關注中國學生的民族主義已經多年。 「特別讓人不安的是,不同於我有記錄的前幾代中國留學生,新一代中國留學生的極端民族主義並沒有在他們逐漸成長並可以輕易獲得信息與言論自由後消失」,她在一篇報導中說道。「相反,看起來中國留學生好像變得更堅定自信並有侵略性,利用他們所在國的言論自由,並在中國政府愈發明顯的支持下活動。」

距離多倫多的遊行已經過去五天,微信群裏仍然消息不斷。

「兄弟們,來活了!又有人黑我們跑車愛國。」

「舉報走起!」

應受訪者要求,李布、小振、切雲與宋柳傑均為化名。

實習記者依靈對本文亦有貢獻。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

端傳媒
深度時政報導

華爾街日報
實時財訊

全球端會員
智識社群

每週精選
專題推送

了解更多
陸生 逃犯條例 民族主義 香港 小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