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读者十论:郁结与敌视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组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图:端传媒设计组

端传媒社群组

刊登于 2019-02-04

#读者十论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sunnyji0523,回应《香港电影起死回生?“本土”回春术的副作用》

“香港本土电影”一词本身就限制了对于多元类型的想像,而承载著电影作为艺术之外的寄寓,这是香港现实环境倒逼,却也是香港电影人主动寻求突破的结果,艺术水准与电影语言的成熟需要过程,当然“作者性”的缺失的确是硬伤,这方面远不如台湾和大陆,然而也许用电影表达社会政治隐喻,商业上成功者莫如《寒战》,可惜第三部几无问世可能。其实,正是不伦不类的合拍片使港产片几乎主动让出了内地市场,而坚持“港味”才是对内地观众最好的“迎合”。

2. YZhao,回应《洛德:在“被豢养”的互联网世界,批评百度时我们忽略了什么?》

如果百家号内容质量好,那百度已死那个文章的逻辑就有问题了。大陆互联网的一个逻辑是只要产品好用就行,用户是不关心中立性的。

说一个不好听的,李彦宏对大陆用户可以牺牲隐私的论断,实际上非常一针见血,广大用户的隐私意识几乎不存在。用户反弹只是真相太血淋淋,大家不愿意接受罢了,不然看看大陆app的用户协议。

3. colby,回应《<祭姪文稿>东京现场:超越现实政治的文物精神》

文化与政治是切不开的关系,但需要区分主客,不应将文物作为政治操作的工具,特别是将文物视为朝贡的贡品来看待,那只是贬低文物的文化意义。

其实古代文物所处的时空脉络,并没有现代国家民族的观念,但是现在持有(或觉得自己应该持有)的国家,却容易认为它是属于现时某个政权下的财产。所以有些朋友会认为我家的东西,本来就不应该随便的拿来拿去,特别是拿到我不喜欢的人的家里去,这种心态也可以理解。

但我觉得无论文物是被掠夺,或是借放在 非原产生地,重点还是在于有没有好好的对待,就是无论文物出自哪里,它都是人类文明的珍贵纪录,透过文物我们可以理解特定时空的历史文化,但这是全人类的共同资产,只是现在由特定团体负责守护罢了。

所以能否好好保护文物,并尽可能地让大众理解文物背后的意义,我想这才是面对文物的关键,当然我并不是要否定文物背后所涉及的国仇家恨,民族自信心之类的问题,只是拉长到几百年、或是几千年的历史视野去看,就会觉得现在的政治议论,其实未必有那么重要了,因为文物所带出的文化意义,不应该被一时的政治现实所限。

就像过去的帝王将相,今安在哉,现在的主席书记、总统院长,也都将灰飞烟灭,但只要好好保存维护,文物的生命却会生生不息。

4. 咸鱼姬,回应《<祭姪文稿>东京现场:超越现实政治的文物精神》

“为了某些目的,文物可以被奉上神坛,又可以被付之一炬。”网络上的“文物爱好者”记不起文革这个百年内最大的一次集体大规模破坏文物事件,却牢牢记得日本遗失了《西泠八家印存》。文革过去了数十年,时间远了点以致被遗忘?那进入21世纪之后还有一些“旧闻”:

各地把古建筑拆了然后重建了仿造品,有些甚至连摆上个仿造品供人游客拍照都免了。广州美院图书馆馆长用赝品掉包了包括张大千、齐白石等名家的143幅书画,报道中提到“他初次看到这些画的时分发现有许多赝品,之前现已被人调包过,因此也动起了歪心思。”由此可见掉包文物、名画并非个案,为《祭侄文稿》损坏了0.00001毫米都要肝肠寸断的微博网友不知道没有在数年前先哭瞎了眼睛。而在网民为《祭侄文稿》义愤填膺的时候,扬州城管殴打考古队员的新闻则是无人问津。

与呼天抢地的墙内氛围相对,澎湃新闻在一篇报道里提到,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对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文物保护水平作出了正面评价,表示东博在“全球博物馆中也是前列的”;而多位博物馆专业人士及文博专家也表示这是正常的文化交流。最后,这篇报道在微博上消失了。

“如果《祭侄文稿》出借给大陆,会有人大哭运输一次就损坏一次吗?”“这样重要的文物应该送回北京故宫保护,那里的技术更好。”“那要是日本技术更好,是不是该送去日本保存?”“自己家的东西凭什么送给别人?”无论一开始多么强调自己是关心文物保护,讨论到最后都变成了民族主义的表述——自己家的文物可以烧可以砸可以掉包,就不能给外人看一眼。嗯,过去女性也是被这么对待的,我好像一点都不意外。

文物最大的价值是历史证据,然后是审美价值。考古学的意义不是让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拥有更多“宝物”,而是让文物证明历史真相。无论是作为历史证据而存在,还是充当审美价值的载体,它们都应该展现在世人面前,否则它们就只是墓穴的一部分。

5.Gardener,回应《白信:2019,如何防范一场黑天鹅和灰犀牛共舞的“颜色革命”?》

但是仍然,专制体制下,恰如统治者对民众真实呼声的摸不定一样,观察者也难以取得民众支持度的真正数据。统治者一方面可能忽略细微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可能放大和夸张某些发现。以统治者的警惕来倒退体制变革的机遇可能高估统治者的判断力,就像风险是假的一样,机遇可能也是假的。

从基层来看,习自身建立的威权惯性仍然稳固,中产阶级、学生群体主流意识形态是保皇,任何分离出去的观点都被边缘化乃至隔绝化。如若如此,2019年则不可能由少数人纪念的割裂性事件爆发为系统革命。习集团的各种防备也将沦为无用。

归根结底,要么是革命时机未到,要么是这个国族早已去势。如果还能保持乐观,我们五年后见。

6. 六楼,回应圆桌话题《有害社会还是“看得很爽”?你眼中的宫廷剧是怎样的?》

不管宫廷剧是好是坏,哪怕它是文艺中的败类残渣,仅凭喜好就朝令夕改全面封杀一类作品的政府的丑恶都远甚于它。当然如果在一个没有上映审核的社会中,大多数宫廷剧早就被优胜劣汰的市场淘汰了,它能爆火其实也是作为曾经的幸存者一枝独秀,然而再幸运也逃不过政府喜怒无常的政治。

宫廷剧被封的理由同样站不住脚,不是所有宫廷剧都存在这五条缺点,《金枝欲孽》《苍穹之昂》《大明宫词》都是优秀的宫廷剧作品,既娱乐大众又有深刻的批判,把它们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抹杀,除了让思想的枷锁更沉重,还能有什么好处呢?

每个人都有讨厌的类型剧,每个类型剧都有它的缺点,每种剧都可能出烂作,这不能成为支持政府暴行的理由。如果每种影视剧被封时民众都单凭自己的喜恶而喝彩,不去考虑大众整体的权益,很快我们就只有新闻联播可看了。

7. Tocqueville,回应圆桌话题《有害社会还是“看得很爽”?你眼中的宫廷剧是怎样的?》

身在台湾看这件事,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让某些艺人们体会,珍惜台湾仅存的一丝创作空间,偶尔回来留点东西吧;忧的就别说了,华语圈的娱乐前景不甚乐观。

当代中国的体制容不下好东西,很多事情刚有一点累积就被抹煞了,无法像韩国的影剧、综艺、偶像文化一样积沙成塔,进而蓬勃发展、风靡世界。“中国有嘻哈”如此,“延禧”跟“如懿”也是。对共产党来说,中国人能不能创造出令世人称羡的流行文化,一点都不重要,重点在于这个“列宁式殖民政权”的统治是否稳固。我不敢说中国宫庭剧的内容和品质真有走出墙外的本钱,但反正现在连这点可能性都不用讨论了。

8. jackhui、Fai、土拨鼠、micks、MrCSC,回应圆桌话题《香港房屋医疗问题爆发,有论者剑指新移民政策,你怎么看?》

jackhui:新移民并不会比本地人更常去医院,影响医疗系统负担的应是人口总量而不是增量。香港不到1%的人口增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程度负担增加本应属于合格医疗系统能承受的范围,医疗系统资源不足的根本性问题不在新移民。

至于双审批制,本意应当是输入高端移民,而不输入“低端人口”。但据我了解,香港现状是高技术工人过剩而低技术工人不足,如果输入的高技术人口没有到达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水平,这些人的到来反而加剧香港的竞争,进而影响本地人利益。相对而言,香港福利系统的负担能力是足够,或出现缺乏的主因并非新增移民。

另外香港自然人口增加居然不到0.1%......居然都快负增长了......香港真的有本钱不输入人口吗......

Fai:你没好好看文章哦!

“与此同时,屯门医院心脏专科医生的黄任匡28日在电台节目中表示,香港并不缺乏资金“硬件”,但需考虑重新认可英联邦医生资格,并立即叫停每日150个单程证配额,“不解决这问题,无论怎样加资源都解决不了”。他引述相关数字指,香港生育率越来越低,但医院却愈发爆满,症结便在于每日的150个单程证,1年5万人,10年就增加50万人。黄任匡称,取消并非是对新移民的歧视,而是“数学问题”,“病房本身已这么爆,还容许每年5万多人来香港,这是不是一个负责任政府所为呢?”

香港人更关心的似乎是priority的问题,资源来自香港纳税人,而对面的需求却不仅来自香港人,而且还是个看不到底的需求,医生说,这只是数学问题。刹停每日移民配额也只是数学问题。难道要等到大家都站着睡觉才叫停这种无底洞式遣民绥靖的做法?(虽然我觉得中国政府的意图更多是取消边禁,完全中港一体化)

另外,引入外来人口和单程证审批权本就是两个问题,不宜以后者合理化前者。谁说引入外力就必须放弃单程证审批权?有哪个地方输入人口时是由人口输出方说了算你能要谁,要多少?这么比附一下,就见其荒唐。何况,即便要引入外来人口,为什么就必得是内地人?

香港医疗资源本就紧缺,这你是说对了,哪里的医疗资源不紧缺呢?但已见紧缺的情况下,还以这种粗放式甚至open end的方式扩张人口,不知规划,后果可想而知。对香港纳税人来说,那情况有点像,我出钱,你请客。对在各行各业挨生挨死又同时要交税的香港人,这是极其无耻和不公道的。

新移民只为更好的生路,这无可厚非。但制定人口政策的中港衮衮诸公为达政治目的,把移民当枪使,他们来到香港会遭遇到什么,就不是香港人才需要负责的了。如果移民有严审有边界有限度,视香港为一个社会整体来自然吸纳循正规途径入境的移民,香港人断不会那么生气。可惜现在不是。中方怎么审批的这每日150,你我都懂的。或有没有审批?移民大规模涌入是事实,这总是推诿不掉的。要说种种资源矛盾和他们没关系,这不是讹人吗?开埠到回归百年才600万,回归廿年就长100万。这种移民规模是合理(性)吗?

jackhui:你如果去查查各国人口增长率,你就会发现即使加上新移民以后,香港的人口增长率也是世界倒数的。甚至是加上新移民才会使香港的人口增长数据稍微像正常一点。

也就是说相对其他地区医疗系统,香港地区承受的人口增加压力是偏低的。

至于回归二十年增加一百万你觉得不合理,但是世界上250个国家/地区,200个增长率都比这个高。有什么不合理的?这已经是非常保守,甚至是过低增长率了......

单纯看数字没有意义,你横向比较一下全世界你就不会说出这个增长率不合理的话,你非要世界倒数第一增长率才叫合理吗?(如果不输入移民,仅靠自然增长率香港确实好像快能竞争这个倒数第一了)

相对而言,高技术工人比低技术工人更会与香港人直接竞争(具体你可以去查查香港不同技术水平工人的人数和需求之间的差距,我记得是高技术工人过剩而低技术严重不足)。但无论怎么审批,高技术工人都会更占优势(不可能说读过大学就不要吧)。而现在大陆的审判如果根据地区和亲人团聚等理由反而更有可能引入低技术工人......

Fai:你说单看数字无意义,你却一直在单看数字,说的也只是数字。这不自相矛盾?我相当同意你的观点,单看数字是不行的,还得看一个地方的既有资源,香港是个什么地方?当内地朋友有意贬抑时说是“弹丸之地”,每人一口唾沬都能淹没的。

能不能承担,愿意承担多少?该谁说了算?这不就是中港的根本矛盾?

如今这个中港争夺香港社会资源的场面遍及方方面面,争路,争日用品,争床位,争教育资源,争房屋,这个“竞争”是有形可触的,在日常生活经验里,要说服就不能单看数字。对港人不负责,又何尝对移民负责?

香港人这不是都要住到海里去了吗?我不反对移民,但我们呼召的是负责任(对一方对一国)的理性的移民政策。但若对家盘算的根本就是打开你,那就两说了。而且,现在与在地港人竞争的不仅是移民,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对香港社会资源该怎么用,该由香港纳税人点头。可是纳税人对资源运用者(特府)完全没有控制和制衡权。请循其本,问题第一步该问的是,资源既由香港人提供,为什么香港人无权过问提供给了谁?然后再来讨论现在的人口增长可不可接受。

有论者要平衡香港人对内地人过激的针对情绪,我觉得这是应该的。但承认港人的个人经验,这也是必须的。否则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更激化矛盾。

土拨鼠:香港的病床数15年来不增反减,土地也越来越少,公屋居屋供应量也完全不敷需求,轮候时间越来越长,有很多疫苗公屋和公共资源、补贴都被拿单程证的大陆移民拿去,请不要再护航说移民完全没影响好吗。

资源就是这么多,供应没增加的情况下,大量移民必然对本地人原本的资源有所压缩。其他先进国家地区的人口成长率也不会比香港好多少。香港740万人口,一年多4到5万人;台湾2350万人口一年只增加3~4万人;韩国2018年生育率更是跌破1比台湾还惨,而香港本身土地和医疗资源就是比其他地方还少,当然负荷不了。

jackhui:@土拨鼠 移民不是主要原因的意思不是真的没影响,而是即使移民不来你也不会感觉到情况有改善。。。

@Fai 不好意思没说清楚,单看数字我指的是单看香港的数字,就好像单看一个公司的营收,你无法评价这家公司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但是当你加上同业对比,就会比较明显了。香港医疗系统所面临的人口增长压力在世界上是属于较轻的,因此说香港医疗问题的主因是人口不太正确。

医疗体制问题是专业问题,无论什么体制底下都只能选择一个代理人去解决这个问题。但现在存在这么一个人有能力解决问题吗?这又不是想解决就可以解决的,林郑拨款五亿能做到什么?我也很怀疑。老是谈着换个体制没方案有用吗?

micks:香港从来都不是高技术人员有余,而低技术劳工不足。

高学历者确实有余,但比起其他的先进地区,反而是“香港没有发展出新科学技术的产业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互联网,电子科技,中高端的制造业,医疗药物,精益生产的农业,资源再生技术等等。这些产业在香港一个都没有发展起来,或者说香港以及政府没有远见,只会转“地产,金融,贸易”的快钱。

所以会出现看上去是“高学历人才有余”的假象。而实际上是政府和前辈“菁英”都无能无远见的情况下,香港又不具备成规模的“高技术”人才,才会有人无用武之地的假象。

  • 高技术人才有余是假象,不足以成规模才是更本。

而低技术劳工的不足更是荒谬,这只是商界和权贵为了压制劳工支出和保持自己的绝对议价优势而和政府一齐主导出的社会舆论。劳工不足可以靠科技进步取代,而现时从来没有听闻过有公司请不到基层劳工的,他们请不到的是“奴隶”。

  • 所以香港不存在基层劳工不足。

  • 增量不足以已影响医疗系统更是荒谬。

中国内地的对美出口贸易占经济总量几个百分点,而现在已加关税问题也就是这部分一半的一成,内地就已经有1/4的中小民营企业倒闭,大型动物也要靠债转股。美国就算提高关税倒25percent,可能涉及金额连全国经济总量的1/100都占不到。比起香港十年输入的内地居民50万人所占的香港7-8%更是九牛一毛,却已经中共全体紧张。也就是你能说出增量不会明显加重负担。

  • 明显对医疗系统加重负担的当然是增量而非总量。

就好比已经工作10个小时,以后还要你固定增加一小时工时,然后过一段时间再增加永无止境。对你而言这却是无显著影响。香港是真的不能继续输入内地居民,因为很多内地居民本身的观念,行为方式就已经阻碍了一个地区的文明发展。少量还好,但继续下去,新移民和香港本土要持平的时候就完蛋了。

jackhui@micks 去查查统计局数字,低技术工人和高技术工人是从统计中出来的词汇而不是瞎扯的。不要拿感官取代统计,你的论述没有半点定性定量上的论据,只是单纯陈述出一套没有任何理由的结论,统计上这样但我的感觉上不是这样根本无法成立。

不要老拿一年数据乘以10作为十年输量,2010-2016单程证人数在2016年剩16万是事实,单程证来了还可以走或者根本没来的,10年50万根本瞎扯。至于为什么只拿七年?十年你倒是找个统计数字啊哪里有......又想说我觉得?我觉得10年只有1000呢可以吗?

而且为什么不讨论7年以上移民?七年以前的移民还可以说不是香港人,你讨论他们占用香港资源可以理解。七年以上就是某种出身的香港人,对某些特定出身的人占用社会资源的讨论我可以说你种族主义者或者纳粹吗?

增量不影响不是因为“是增量就不会影响”。而是经过计算这些增量不可能占多数,驳斥一些人凭感官做出的“新移民在门诊中是多数”的说法。数理逻辑是基于事实推论而不凭空判断。

土拨鼠:2011 43379

2012 54646

2013 45031

2014 40496

2015 38338

2016 57387

2017 46971

这是香港近七年每年发出的单程证,我已经说过你不要只计算来港未满七年的移民好吗?满七年又怎样?难道他就不算在香港的非自然增加人口吗?然后他们还能以超龄女子来港计划,家庭团聚等理由让更多大陆移民过来。

我不认为拿到永久居留证就不是移民,有人这样算的吗,他移民是事实,就是造成香港人口的增加。你只算定居未满七年的移民数,当然移民都不会增加啊。另外持单程证来港的人不是每年都刚好五万但也不远矣,尤其2016年还超额至5.7万。

至于你说凭感觉不准?那有人在做移民门诊数量的数据吗?所以只要没数据就都不能说嘴?问题是很多东西是不能量化的,你这种数据主义只是自以为中立客观。难道香港本地人分不出医院的移民占比有没有越来越多吗?而且除了移民,还有从大陆去香港产子,做健检和看病的人也不计其数,我没说香港病患已移民为主,但是人数增加是事实啊。

前线医生特别反映,有不少新移民一到港即要求使用医疗服务,也指出诊症服务供不应求,很大部分是由于过去多年放任增加的单程证人口。你可以看看香港医疗人员的回应吗?他们是最清楚谁使用医疗资源的人,另外持单程证来港者超过两成是45岁以上,就算要吸收低阶劳动力好了,这样年纪的人会比得上年轻人好吗?

MrCSC:@jackhui: 小弟今年快三十,生于香港长于香港,去医院的时间一定没有“很长”,况且我也是去私家私院。数据上面反映出来只是数字游戏,有很多事都是环环相扣。

9. 9_9OOps、Marklau1995,回应圆桌话题《香港房屋医疗问题爆发,有论者剑指新移民政策,你怎么看?》

9_9OOps:假设单程证是由结婚和超龄子女为主,整个矛头指向新移民却没一个人敢指责嫁/娶新移民和有超龄子女的本地人?敢去干脆一股脑不承认一切中港婚姻,从而终止这一批单程证吗?还不是没有。

有哪个党派在讨论新移民时会针对真的让新移民有机会进到香港的本地人?说白了不就是担心选票。既然选票第一,各自小算盘打那么好,“新移民”“问题”根本就没人想解决啊,问题和工具留着才有用。

公立医院的资源长期不够,就算没新移民,也仍然是不够,政府的基层医疗政策就对基层不友善。假设中港婚姻在基层群体仍然是以女性新移民赴港为主,只要保证与新移民结婚的这批香港男性在本地能解决婚姻及生养(男)孩问题——前几天台湾科技部(似乎)做统计还发现过半民众认为生养男孩延续香火非常必要你觉得香港的情况会更好吗,性生活、居家照顾问题和生计,估计也没那么多人回内地骗/买老婆。

新移民之所以会成为众矢之的,是香港的长期政策有问题,但根本没人想去解决导致这情况的真正原因。

Marklau1995:其实问题的根源是医疗资源不足,更是医管局的分配甚至是整个医生系统出现了问题。公立医院长期工资低,工时长,这才是最重要的问题。一味的去怪罪新移民,骂单程证的审批其实根本不能解决问题。

个人意见:与其说检讨新移民政策,不如检讨医管局的资源分配问题,明显的问题就是工资太低,肥上瘦下。可不可以考虑把医管局主管的工资和公立医院的拥挤程度挂钩或者有一篮子方案,重点是要更大的蛋糕而不是在现有的蛋糕下把人给赶出去。一直去针对新移民只会陷缩自己的路.

10. Fai,回应圆桌话题《香港房屋医疗问题爆发,有论者剑指新移民政策,你怎么看?》

这么说吧,内地人大批涌入是直接改变了香港的社会面貌的,地景、人情、风气、秩序、观感,这个改变只是具前后比较经验的香港人能体会,变好还是变坏?香港人有这个话语权吗?

每日150既统摄在整个内地移民的政治规划之下(他者自然还包括优才、双非,加上内地移民审批的黑箱操作,香港实则与无关禁何异。一签多行的自由行,或不能直接分享如今枱面上必须持有香港居民身份才能享有的社会福利资源,但他们大批到来用的是其他资源,和香港回归以来的社会问题直接相关。当中盘根错节,几难言明声传,港人如被绑双手,对于自身环境的坯变毫无抵御节制的能力,也不容许慢慢消化接受,那是几同于被侵入的体验。就是你的东西被怎么用不由你决定。

一个普通的内地移民、游客、自由行只看到自己的需要,这在他们来说无可厚非,他们也不会知道自己作为一个政治计划里的角色给本来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截然不同的在地住民带来什么感受。

医生叫停150,是针对长期病患利用单程到港直接享用医疗资源的问题,这试图撬动的就是上述的政治意图。这个意图与《基本法》、中英联合声明、一国两制初创者所描绘的那个还能自守一方安静渡日的图景并不相符。甚至与理性负责任的社会管理理念相悖。

香港人的感受需要被重视,正确翻译,并合理回应。偏激的歧视甚至敌视是要杜绝,但堵口,只能让业已高升的怒火成为郁结,将来就会出其不意地迸发。

我们当然不能怪新移民,但在如今的香港,医疗问题当成医疗问题来问症是见树不见林,新移民被抽离于中特政府的管治全景来分析,也是见树不见林。

而正确来说,医生叫停每日150,针对的不是在港的新移民,而是未到港的内地准移民,所持的理由就是不堪重负的医疗资源。这不是更负责任的态度吗?如果要辩,不是证明现在运用医疗资源的大头不是新移民(是还得了),而是证明将来大量累积的移民需求能够被社会有序健康地消化。这同样需要完整的移民蓝图和规划,需要的数字又何止是香港移民增长率与其他地方相比那么简单。

如果连TVB的电视剧都用内地景内地人替代香港,还有谁能够看到此刻香港真正的模样(即便只是其中一面)?即使香港的某种记忆最后将不存,或变成另一个样子,起码留此存照,把话说清楚,把自己说清楚吧。

香港虽在政治上归属中国,但硬件软件并不就属于中国,这是一国两制的根本用意,即你的还是你的,我不会抢。这个权利界限不分清,内地人到香港来也不清楚行事分寸。而香港人在这点上是有相当的界限观念的。当然,今日讨论的终究不是中港矛盾,但我还是希望能借每个可能的机会,为香港人把难以说清的事试说分明。

香港人歧视内地移民从来是事实。但现在的问题如说只是歧视内地新移民来试图弹压香港人的愤怒,是把错脉,说教无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凡事拗不过“理”字。不管移民是多是少,香港一天不享中国财务资源,一天就有资格对资源运用说了算。直面这个问题只需要一点尊重。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