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祭姪文稿》東京現場:超越現實政治的文物精神

文物之所以為文物,價值並不是在「物」,而在「文」。對文物來說,最大的傷害不是物理的損害,而是在價值意義上的損害。

《祭姪文稿》

《祭姪文稿》圖:國立故宮博物院網頁

特約撰稿人 穆木 發自東京

刊登於 2019-01-29

#《祭姪文稿》#穆木#評論

東京國立博物館《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特別展開展第三天,和兩岸掀起的輿論風波相比,作為事件中心的東京上野公園卻顯得平靜異常。上野公園是東京乃至全日本的藝術重地,集合了東京國立博物館(下簡稱「東博」)、國立西洋美術館、國立科學博物館等等日本國家級展館,幾乎每天都有重量級的展出:

挪威表現主義畫家蒙克(Edvard Munch)的作品展剛剛結束,挪威國家博物館將他一生幾乎各個時期的代表作都搬到東京,包括最為世人所知的《吶喊》;國立西洋美術館中,畫家魯本斯(Sir Peter Paul Rubens)的展還在進行;而在森美術館(Mori Art Museum)裏,荷蘭畫家維米爾(維梅爾,Jan Vermeer)的特展也正與公眾見面;「東博」的東洋館,則在前不久結束了齊白石的作品展。

顏真卿特別展布置在「東博」中的平成館,位於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左後側,排隊進館參觀的隊伍中,時不時能聽到中文交談;大多是關於網上的爭論。對一些日本華人來說,若不是這次網上的輿論風波,他們也許不會來到現場。

平成館門口懸掛著巨幅海報,主體是顏真卿的《祭姪文稿》局部,在海報中下方的藍色色塊中,印著「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字樣。特展當日門票是1600日元,憑票還可以免費到不遠處的台東區立書道博物館參觀王羲之的關聯展——《王羲之書法的殘影——通往唐代書法的道路》。台東區立書道博物館也為顏真卿特展貢獻了近50幅珍品,包括顏真卿的《爭座位稿》和張旭的草書經典《肚痛帖》。「東博」和「台東區博」兩個展覽相互配合,覆蓋了許多魏晉至隋唐的重要書法作品。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