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读者十论:不简单的试题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图:端传媒设计部

端传媒社群组

刊登于 2018-06-10

#读者十论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zteng,回应圆桌话题《中国高考作文题被指政治化:“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你会怎么写?》

@常常66: 对。我想说的也是这个。这种命题就是在独木桥上再给你钉上铁丝网,非让你把自己的心灵扭曲了,扭曲成对于价值判断零感觉,一切以最急功近利的所谓“客观”来像一个排字机一样码完一篇符合标准的东西。看起来只是几十分钟。但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就是这样的轻轻的拧巴,一分一毫地把人训练成那种“成熟”的人,那种自动识得大局的人,那种目标“明确”、对一切心灵的悸动都可以熟练地用一句“这就是现实”平复下来。最终就成了“社会需要的人”。大洋对岸的教育并非完美,但是对于“赤子之心”的呵护,不可谓不用心。最近行动起来的高中生只是这个大背景下应对特殊情况的一个必然出现的现象。我一直认为这种没被扭曲的心灵才是社会(全世界,非仅限于某行政区域)最宝贵的资源。恭喜这位同学,这份恶心真的很宝贵。

2. 狗尾巴草,回应圆桌话题《中国高考作文题被指政治化:“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你会怎么写?》

“做个不知真史的糊涂虫自然可悲,一个知史明理而口无遮拦、自贻伊戚的‘聪明人’则更可悲。我有‘两个自由,两个不自由’之诫,你须谨守。比如政治历史考试,无论你作何想,都须按现行教材答题。国情如此,而你又‘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如此,道义上并不亏欠。”又想起张老爷子的话。

3. Fai,回应圆桌话题《美利坚小姐取消泳衣环节:泳装选美是物化女性,还是展示健康和生活方式?》

“选美比赛是否应当取消泳装环节?”一如问

“西班牙斗牛是否应当取消真牛上场?”

如果玻璃鞋换成球鞋,会不会改换故事的本质?不会呀,还不是拿着一套标准到处量度女人。泳衣环节物化女人,泳衣环节就是选美本身。

选美是要告诉我们“女人的美有标准”或者“美有标准”,这才是根本哩!要改,就要改根本——“女人的美没有标准”或者“美没有标准”,那么选美的意义就等于被取消了。如果泳衣环节取消了,选美还有什么劲?虽然它不好,看它不就是看这点不好?

取消倒假腥腥了。让它搁着慢慢变老吧!

4. rhrm,回应《哈金:面对国家的神话,我们应当如何践行“爱国”?》

今天很多中国人,特别是科学技术工程从业者,都希望中国能够发展强大并为这个目标做着贡献。他们中的许多人对中共的很多行径并不认同,但是在中国现在的环境下,对国家的贡献和对中共的贡献是没有办法分开的,他们的事业可以说就是在为中共的统治添砖加瓦。这种矛盾,如何可以解决?

另外,“但吊诡的是,二战期间,仍然有15万犹太人为纳粹作战,其中甚至有十几人晋升为将官。”实际上,这些所谓的犹太人都是像前文提到的保罗那样的1/4犹太人。按纳粹的标准,纯种犹太人当然是要送进毒气室的,1/2犹太人如果没有信奉犹太教不以犹太人自居,一般可以活命,1/4犹太人表现好的话可以担任军职公职,1/8以下就不再视为犹太人了。这些人选择将自己视为德国人,忽视掉一小部分的异族血统而为纳粹服务,固然不义,一部分人也会有保罗那样的挣扎与撕裂,但不能说吊诡。

5. Xiaowo,回应《科技公司开发功能以防止手机沉迷,你们会就此放下手机吗?》

限制功能有用,目前在使用iOS12 Beta,这个功能还不甚完善,然而这几天来给出的数据已经可以让我知道平常时间浪费在了哪些APP上了,而且可以对此加以控制。虽然时间限制可以再次授权打开,不过如果单纯的浏览诸如微博一类本来就是消遣的内容的话应该也会就此收手;另外 对夜间通知和APP使用的限制也可以更好的帮助早睡(尤其是对于晚睡强迫症aka夜猫子来说),夜间阅读也不会看过头。

对于目前而言“脱离手机”已经是一个伪命题,手机已经不再是从前的所谓“移动电话”的事物,而更是个人终端:数据存储,音乐播放,个人健身数据分析……手机本身是工具,使用是否得当是个人问题,对于一件工具而言,“脱离”并“聚焦”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没有人会说“使人们脱离青霉素,重新聚焦明火消毒的生活”。因为我们的现实生活已经加入了个人移动终端,我们的生活因为它已经发生了变化,而如何找到正确的使用方法,是我们自己需要寻找的问题,目前的科技公司也正在帮助我们找到一个更理想的使用方式。

6. Metamorphose,回应《70、80、90后历史老师的六四自白:对我重要的事,对学生重要吗?》

中二那年中史老师给全级同学播放六四记录片,心感震撼,老师没有任何评价,只道这应该是我们需要知道的事。作为90后,我会说毋忘而非平反,因为历史并不是单由一个国家书写,后世终会对一个历史事件作出正确的评价。历史这门学科,老师应该替学生塑造一个追求客观事实的环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将事实搁置于学生面前,由学生自己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和判断。可惜主流社会仍未做到客观对待一切。个人非常认同“近代中国有很多知识分子用生命去希望改变中国⋯⋯当时的知识分子在追求什么”,我认为读书人应有责任去理解前人所追求的理想,至于是否“行动”,则应为个人的选择。

7. Amuro,回应《许宝强:抗拒绝望,告别虚无──反思“不再纪念六四”的情感政治》

自己是学历史的,看许教授的评论想起课堂上老师强调的一句话,“历史是一个过程”。质疑集会的意义可能就像质疑读历史有咩用,知道了一个历史事件有咩用一样,坠入虚无和功利,如果是这样,历史就白学了。昨晚走进人群里,我把自己当成一个观察者,思考在这个场域中,这个持续29年的过程如何来到昨晚那一刻。看到一个老先生抱著自己孙女,手把手举起烛光,我感到了一丝力量。这是一个传承的过程,我相信这个场景对于自己就是一种意义。用脚投票,用身体参与和感受,就是“自我”这个个体价值的体现。我既认识到自己在历史的洪流里如此渺小,也晓得这一切的对于“自我”的意义,或许这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吧。I thought what I'd do was,I'd pretend I was one of those deaf-mutes,or should I?

8. 才帅,回应《《英烈保护法》的意外出手,与“暴走漫画”们中枪的意料之中》

身在台湾的我,看这事件其实有种熟悉感。升高舆论的层级,让公权力的铁拳制裁某特定人士,这运作方式不脱脱就是黄安举报台独艺人方法的延伸。

举报有什么好处?利用公权力整肃异己或许目前较有效的方法。而且只要帽子扣得好,不只重伤,对手甚至就“死透了”,再也无法翻身。对举报的人来说,另一个隐含的好处可能是更显得忠诚,或许可提高其地位(举报这些不道德的顽劣分子,难道不算有功?)。

只是,如果不加上乱举报的责罚,或者上位者不够睿智,无法区分公权力执行的“正义”,是否被当成斗争的工具,那么举报的情形将会更乱(因为还要加上一些想加入举报,想出头,想获得权力,或觉得好玩的人)。这举报的结果最后(不管有意无意)都会将背后大头们政治势力的卷入。网路举报情形只会更显严峻。

但这对习大大的领导是有加分的,当他出手制止这举报乱象时,就更显其睿智果断的处置,又是另一段值得歌功颂德的历史。

9. Xiaowo,回应《一根竹棍走江湖,他们是快递时代最后一批挑夫》

楼上,和传统的纸媒一样,报纸不是只做当日要闻的,还要定期有专栏有特别策划,甚至还有文学副刊,如果端上每天的内容只有两岸三地国际政经要闻,那为什么不去看其它的新闻网站呢,反正发生的都是那件事。

作为流浪在外的重庆人蛮有感触,棒棒在近十年已经越来越难看见,而且曾经棒棒所依赖的生存环境已经完全变了,哪怕最近重庆以“3D城市”的噱头火了,然而和以前依赖码头生存的重庆已经不一样了,爬坡上坎也可以被其他的代步工具取代,现在很少还会有人以出行的名义带着行李走下向河岸码头的梯坎了吧?

不得不说,每个旧事物的消退是值得关注的一件事情,但个人觉得不算遗憾,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经过程,只要棒棒这个群体消失之后没有完全被人遗忘,而是有所记载有记忆,他们就依然在城市文化里有自己的位置。

再次感谢端发出的这篇稿子,希望每个人都能过上自己所期待的生活。

10. 半旧Iris,回应圆桌话题《当部分年轻人对六四冷感,六四对你而言又意味著什么?》

我也是来自内地的大学生 这次到香港参加雅思考试 家人竟然也因为临近6.4担心我的这次旅程 千叮咛万嘱咐要我小心 同行的伙伴也收到学校的公告通知说近期不要出境 特别是访港。6.4号 在去往考场的的士上 听到电台主播用温婉的粤语说 既然是历史发生过的事 我们就不要忘记啦 好不好? 眼睛突然就湿润了。我了解的这一切全都是靠着自己翻墙得知 在大陆没人和我讨论 我的父母更不可能 我的同学更知之甚少 自己好几次看着这些新闻报导的文字暗自落泪和痛恨。或许我们真的等到平反那一天 大陆的我们 听到的更多声音会是 什么是6.4 为什么要平反 而不是 我们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我不想在这样的政体下当一个愚民。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