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台灣將迎來第一波的大罷免投票,投票結果將決定24名國民黨立委及新竹市長高虹安的去留。選前一週,各地罷免團體組成綿延機車車隊,志工們穿著鮮明的罷免背心、機車上插著旗幟,在城市的街道化成一道道鮮豔的車流。
與此同時,被點名罷免的國民黨立委早已坐鎮選區,組織一車車的車隊巡遊街坊,搭配一場場的造勢晚會,支持者群聚吶喊,在最後關頭,雙方展開近身肉搏般的總動員。不到72小時後,首波的罷免投票結果,可能成為台灣選民對這一年多來國會僵局的集體回應。
2024年台灣大選後,執政的民進黨打破歷史魔咒,史無前例的取得總統第三任期,但國會則呈現朝小野大的格局,藍綠白三黨不過半,而國民黨旋即與民眾黨組成藍白聯盟,憑藉席次優勢接連推動多項爭議法案,引發反對者強烈反彈。從去年5月開始的國會職權修法爭議爆發以來,立法會陷入衝突與僵局,各項法案在批評聲浪中倉促通過,輿論憂心憲政體制遭受侵蝕。

去年底,公民團體陸續啟動罷免國民黨立委的行動,先是完成第一階段的提議,在進入第二階段的連署,城市街頭開始出現連署站點,身著背心的志工開始舉著看板、對著川流不息的車陣宣講罷免的理念。儘管現場氣氛不時緊張,有志工遭到辱罵、推擠、甚至毆打,但他們日日夜夜駐守街角,直到連署達標過關。
在最終截止日前,全台總共有32案罷免提案完成二階連署,進入投票階段。從初期不被看好,到數個選區甚至連署率大幅超標,這場公民發起的政治動員能量,讓許多人很是訝異。
不同於台灣一般公職人員的定期選舉,依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規定,罷免成功必須符合「同意票多於不同意票」以及「同意票達原選區選舉人總數四分之一」兩項低標,始能成立。也就是說,儘管通過1%的提議及10%的連署門檻後,罷免方仍要面對最終選票的雙重挑戰。一旦罷免失敗,未來這些立委在任內將不得再被提出罷免。
這場台灣有史以來大規模的罷免運動,預計將延續至8月23日的第二波罷免投票,屆時,還有七名國民黨立委將登上投票單。11個縣市、31名國民黨立委的去留抉擇,將在這場鮮有的夏季選戰中逐步揭曉,或將成為動搖國會僵局的關鍵轉捩。























評論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