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從台灣選舉文化中,選出一句最具代表性的台式用語,那麼「凍蒜」應該是最能貫穿長達數月選舉活動的詞組。
在台灣,「凍蒜」(tòng-suán)為閩南語發音,意指「當選」,無論是在候選人登記參選的現場、掃街拜票、或是舉辦大型選舉造勢活動,「凍蒜」的喊聲大多隨著印有候選人頭像與姓名的旗幟震盪飄揚,「凍蒜」將候選人與選民連結起來,作為選舉共同體。也隨著選戰進入最終近身肉搏階段,凍蒜不只是信心喊話,更像是在最後的激烈對抗伴隨著一切的負面選戰中,必須堅定的信念。
每四年進行一次的總統大選,在這座民主之島,即使你自認是「演戲的憨、看戲的傻」而對政治不太熱衷,但隨著大選投票日的近逼:倒數50天、倒數40天、選前一個月、超級黃金週、選前之夜,也不得不在這樣的時間感下,搭上這場選舉的公路之旅。不僅日常生活無處不政治,像是街道上矗立大中小型競選看板,以及各城鎮接連不斷的造勢活動,「凍蒜!凍蒜!」也讓台灣每座城市的地景套上選舉的濾鏡,不僅在聽覺、也在視覺、更在逐漸加溫沸騰的「感覺」上。
這樣的感覺像是,以四年一次的總統大選為一個大期,其中的兩年再分給兩年一次的地方選舉,作為大選的預熱、也常被稱為「前哨戰」;空間上,先從地方再選到中央,時間上,先從從兩年再跨入四年,在空間與時間的沖刷下,沖積成台灣社會的特有的政治體感。
大選期間,候選人走進巷弄、彎進市場、在夜市拜票,而在「吃食」文化作為「同島一命」的台灣,「吃飯」是候選人拉近與支持者距離的「庶民生活」。而信仰作為精神文化,前往宮廟拜廟,也在地方進行固票;候選人手上撚著的三炷香,除敬天、敬地,連結了人與神的對話,也「敬人」,彰顯候選人對地方信仰的虔誠,裊裊煙灰通往的是人與地方,連結了候選人與在地的認同。
像是一場不曾落幕的派對,造勢晚會是人們在大選期間的夜間消遣,如野台看戲、如夜市吃食,提供人們一個聚會聯繫情感的去處。
台下選民簇擁著候選人走上數十分鐘使抵達舞台,現場開始鼓譟,熱烈的情緒迸發,台上台下皆振臂呼喊;旗幟、扇子、手板參差在競選現場如同山巒疊嶂;選舉,是島嶼上一場未完結的民主遊行,一場持續接力的民主火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