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敵國人」:被貼上標籤,卻未被理解的在台陸生異鄉人

身為一個「敵國人」:被貼上標籤,卻未被理解的在台陸生

陸生在時局和政治話題下,自身都沒有得到被理解的機會;兩岸交流的期待,很自然也就落空。

異鄉人:夾縫中的十一年,我交流,我失語,我依然熱愛台灣

我只能代表我自己,我希望讓你知道一個普通中國人的樣子,我有我的關心,我的無奈,我的憤怒和不安。

走出「怨恨」,給下一輪兩岸青年交流盛世的備忘錄

如果兩岸青年都能意識到,目前雙方都無法實現各自在族群和主權範疇上的主張,就該思考如何讓雙方能夠共存、共榮地活下去。

許仁碩:陸生十年,我們真的只能「互相怨恨」嗎?

陸生不該是兩岸關係的工具,台生也不只是陸生在台生活的背景,燃燒了青春的,不是只有陸生。

當台灣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從陸生經驗反思兩岸間的互相「怨恨」

部分旅台陸生與台灣社會的心理隔閡,不僅體現在雙方對彼此缺乏理解式的同情,同時還包括日常生活中強烈的復仇意識和報復衝動。

我們的青春,到不了台灣

「其實台灣很像那種最糟糕的前任──越喜歡就越需要遠離,但越遠離卻又越喜歡。雖然離開了、有距離了,但重新審視的時候,隨便一個小事情還是能讓你非常懷念。」十年前來台的陸生林恆鋒如此說。

專訪汪宏倫:「陸生」就是照妖鏡,映照兩岸各自的問題

我們常看到兩幅面孔,不同的裝扮,卻一樣憤怒。

在加拿大開跑車「炸街」的大陸留學生,為什麼反對撐港遊行?

「新一代留學生的極端民族主義沒有在逐漸成長並可輕易獲得信息與言論自由後消失,他們變得更堅定自信並有侵略性。」

讀者回函:陸生若破壞連儂牆,勢必將自身在台的公共參與空間撕得更小

連儂牆的存在,和身份認同無關,和你身處的位置無關,正如一場運動中千百個人總有千百種想法。但是請不要撕毀他,正是因為這面牆的存在,照顧到了在那些在運動中失語的普通人。今天陸生面臨的困境,不正正需要這樣一面牆?

讀者來函:台灣,是否能給沉默的陸生一面連儂牆?

自2011年開始,每年都有陸生選擇來台度過一段或長或短的青春歲月。他們在想什麼?來台灣後,他們都經歷了什麼?民主暢言的連儂牆下,是否能為陸生多留一副紙筆?

台港陸學生返校後迭起衝突,專訪受傷港生:不會退縮

台灣多所大專校園出現港、陸生肢體衝突,台生對此十分不滿,三地學生間出現緊張氣氛。文化大學港生何泳彤在與陸生的爭執中被拉下臺階受傷,她認為,「雖然已經在民主的土地上,但總有些人無法理解民主自由或人權的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