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恐襲中「救命」的社交媒體
在巴黎恐襲後,社交媒體不僅向外傳遞了求救聲,還有叫罵聲和爭論聲。
為什麼今天不能去羅浮宮?巴黎媽媽這樣告訴女兒
「媽媽,為什麼歡樂是錯誤的呢?」恐襲、爆炸、傷亡人數——成人都無法完全理解的概念正在進入孩子的世界。
現場報導:槍聲消停,但子彈擊碎了巴黎人的生活
桌面的彈孔、粉碎的玻璃,提醒巴黎人哪怕只是光顧樓下的洗衣店與小酒館,也要繃緊神經。
獨家專訪:巴黎恐襲 穆斯林學者説「解決問題需要50年」
在這個互相懷疑的時代,我們需要信任的革命,但如何信任?這就是我近20年的工作。
劉況:巴黎恐襲後的全面參戰陰影
右派共和黨人主席薩爾科齊緊接奧朗德後的講話,極力把民情推往主戰一方。他認為法國必須進行「總體的」戰爭,這個語調恍如喚起兩次世界大戰的總體戰,調度全社會力量來參戰。
劉波:恐懼恐怖主義,還是恐懼伊斯蘭?
在暴恐襲擊發生後,繼續勇敢地倡導對穆斯林的尊重,以團結的文明力量對抗野蠻的暴恐力量,並不是什麼「政治正確」,而是基於事實分析所應得出的結論。
華人親歷者口述巴黎恐怖之夜
巴黎連續發生多起恐怖襲擊,端傳媒連線在法華人,講述恐怖之夜。
東南亞部分地區將成為伊斯蘭國「衛星城」?
印尼、馬來西亞及菲律賓等穆斯林人口大國,或將成為伊斯蘭國開拓東南亞戰線的基站。
端專訪:如何打敗ISIS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副教授傅健士,從歷史、宗教敘述中,指出伊斯蘭國致命弱點。
巴黎恐襲:21世紀的歐洲還會安全嗎?
在反思歷史上戰爭驚人犧牲的真誠中,歐洲人對安全危機的感知是有限的。冷戰的勝利在很大程度上更加推高了歐洲人的安全感。
戴娜美:奧蘭多屠殺,ISIS式恐襲為何難防?
社會想要消除這種危險已經不可能,因為它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說,它是生活的結果,是活生生的世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