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十九歲的我》政治相對「安全」,才可在金像獎典禮高呼「上咗先算」?
紀錄反修例運動的《時代革命》、探討香港不同世代政治立場的《憂鬱之島》等紀錄片,雖在外地大放異彩,卻依然沒法在香港上映。
《給十九歲的我》獲獎漠視了什麼?香港電影金像獎41屆以來的最大輿情割裂
因香港劫後重啟,而本應更受矚目的今屆金像獎,卻偏偏沒能將香港電影再啟航的重要分水嶺記入歷史?
金像獎現場手記:如何度過一個屬於香港電影的穿越之夜
香港電影有輝煌的過去,也有「光明的未來」,但它沒有「現在」。
香港新生代導演通宵大對談:我們自己,定義我們的年代
香港電影金像獎前夕,導演林森、劉國瑞、曾憲寧、賈勝楓、何爵天、卓亦謙相聚把酒通宵,吐露新一代的心聲與思考。
三年之後,他們為了電影再來香港
獨特的選片口味,難得的放映尺度,香港曾經是影迷看片的勝地,也是電影記者的必經之地。
第四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綜述:四十不惑?四十大惑?
可見的香港電影與不可見的香港電影之間,存在一個很大的疑惑。
香港電影金像獎為何40年後依然重要:後浪潮港片,不靠大陸也能成事嗎?
這不是一個港產片沒落的故事,金像獎不是香港電影已死的輓歌,相反,一股新氣象在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