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聲者的失語時刻:當中國女性記者遭遇性騷擾
記者——這一慣性為他人發聲的職業,當引入「女性」前綴,當遭遇「性騷擾」時,依舊難以避免地陷入另一個失語處境。
埃文·格什科維奇——熱愛俄羅斯,卻在俄被拘的《華爾街日報》記者
他的父母逃離蘇聯,定居美國後生了他,而他懷著一腔熱忱回到俄羅斯,並把莫斯科當作自己的第二個家。
重現《明鏡》醜聞,這部電影試圖討論新聞業的未來
2018年《明鏡》醜聞,被形容為「希特拉日記」事件以來最嚴重的公信力危機。
沒有母語的人:新聞審查下,「我們都是國家的宣傳機器」
中國媒體已掌握「煉金術」,將「危機」形容成「機遇」,將「災難」演化爲「盛事」,將「經濟下行」表述爲「增長潛力待釋放」。
媒體搖籃之難:還要讀新聞系,還要當記者嗎?
香港傳媒界急速萎縮,大專院校新聞系報讀人數驟減,仍然選讀新聞的本地學生及內地學生,如何面對政治現實和選擇他們的前途?
當理想碰到荊棘,香港新聞之路如何走下去?
「有朝一天,新聞的真象可能就保存在你內心,最後的防線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