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深度

媒體「公關化」:經營困境下十年轉型,政府成最大買單者

僅僅三年,這位新聞學院出來的年輕記者就走完了自己的週期。

2022年10月20日,中共二十大新聞中心舉行視訊連線新聞發布會,記者手持一本以封面為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雜誌。攝: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2022年10月20日,中共二十大新聞中心舉行視訊連線新聞發布會,記者手持一本以封面為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雜誌。攝: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秋 發自新加坡

刊登於 2024-02-19

#報社#編輯#獻詞風波#南方週末#媒體轉型#記者#媒體#新聞#主旋律#中國大陸

2012年,南方週末(以下簡稱「南周」)創下了廣告收入1.4億的最高歷史紀錄,但僅僅一年後,報紙發行量就出現20%的超常規下滑,多項千萬級合作項目被終止,成為當年南方報業所有媒體中利潤下滑最嚴重的單位之一。

危機還在加劇。

廣告商在拋棄南周,也在拋棄紙媒。2015年,為了填補外部廣告的空缺,南周的品牌形象廣告史無前例地佔據了報紙廣告總份額的43.85%。一名經營人員稱,這一年,報社的賬面營收跌至創報以來的谷底,最後從集團借經費才渡過難關。

更多人相信「不是哪份報紙的黃金期過去了,而是報紙的黃金期過去了」。

這是整個報業的危機——確切地說是整個市場化媒體的危機——2015年中國大陸有七成報業集團出現虧損。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裏,全國有129家報紙被關閉,僅2014、2015年兩年,停刊或休刊的報紙達40家左右。《經濟學人》的一位作者說,「經濟困境正在重創中國媒體,其對中國記者的傷害不亞於審查制度。」

從2013到2018的五年裏,南周作出了力所能及的努力,但在種種因素包括上世紀推行的「事業單位企業管理」體制下,經營收入仍然跌至谷底。

新聞業好像崩塌了。長達30餘年的良好行業發展態勢已告終結,而且立即進入加速衰退期,逼近生死關頭。

然而,從2018年開始,南周的經營收入卻拉開了一條快速增長的陡峭曲線。那一年,收入較上年大漲33.5%。這不是偶然,而是一場每年上漲兩位數的長跑——除疫情開始的2020年外,其餘年份的增長均超10%。到2023年,南周的總收入超2.2億,利潤超1100萬元,創近10年來新高。

如果說報業坍塌已經成為所有人的共識,那《南方週末》又是如何起死回生的?

答案並不顯而易見,但已然發生——放下所有的底線。

2018年開始,報社經營將精力放在創辦企業社會責任論壇中,以整個報社的品牌為企業冠名,包攬從專題採訪到論壇頒獎全流程,同時深度參與政府宣傳部門的活動,以新聞的名義刊發宣傳稿,從中獲益。

這也不是《南方週末》一家媒體的孤例,而是所有市場化媒體轉型的必由之路,他們在新媒體改革上耗盡心血,卻最終發現,政府才是傳統媒體轉型的最大買單者。 在宣傳主義和商業主義的雙向壓迫下,新聞的新主流消逝,宣傳的舊主流回歸。南周的底線從「可以有不說的真話,但不說假話」妥協成「如果一定要說假話,絕不創造性說假話」。

過去一年中,我找到了這十年間在南周工作過的十餘位記者、編輯、編委和經營人員,試圖從更全面的視角還原這十年間,以南周為代表的市場化媒體,因為經濟危機向政治權力靠攏,從權力的挑戰者變成擁戴者的全過程。審查只是硬幣的一面——這不是一曲報紙輓歌,不是在寫審查如何摧毀民主與光芒,只是現實本身。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