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汽車工人大罷工的勝利:困境中的工會,如何取得歷史性的成功?
汽車工人聯合會此次並不止要求提高工人待遇,更是針對種種分化工人、削弱工會力量的做法進行了反制。
消失的巴勒斯坦人:美國輿論場裏的殖民主義幽靈
對一場巨大的人道主義危機和潛在的屠殺熟視無睹,這是美國精英階級的一次集體道德破產。
美國衆議院的權力危機:學不會做執政黨的共和黨,如何應對本黨內的極化矛盾?
現下的美國國會,任何一個議長作為權力的中心,都需要解決兩個問題,就是兩黨之間的矛盾,和本黨內部的矛盾。
從政府關門危機到議長被罷免:美國國會陷入了怎樣的失靈狀況?
持續出現黑天鵝事件的狀態,不得不讓外界對美國民主和政治制度目前的健康程度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美國會走向內戰嗎?——「新白人意識」的興起,與民族國家的帝國轉向
美國白人意識的上升並不簡單是一個階級現象、地理現象,而是一個整體現象。
美國尚未做好迎接大國衝突時代的準備
美國軍方自2018年以來已經轉而重點關注中國和俄羅斯,但在生產武器和制定新的戰爭方略方面仍面臨挑戰。
美國觀察:民粹主義正在左翼政治中萌芽嗎?
時下所需的團結是否掩飾了什麼問題?
美國變身發展主義國家?——「服務中產」的拜登外交政策意味着什麼?
如果說有什麼關鍵詞可以理解年輕的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的外交戰略,那麼「中產階級」和「工業黨」也許是兩個值得注意的標簽。
羅訴韋德案要被推翻了麼?——美國女性墮胎權及其政治鬥爭的歷史脈絡
這五十年來,羅訴韋德案令墮胎權從生殖自主權的鬥爭轉變成了一場捍衛司法判決本身的鬥爭,這使我們忽視了一些可能更重要的事情。
《千萬別抬頭》:帶著政治諷刺的致命傷,為氣候危機吶喊
這是一齣大膽卻失焦的政治諷刺,也引來了今年奧斯卡提名作品中最兩極化的口碑。
拜登的第一次國情咨文演講:內憂外患之下能否重啟總統生涯?
國情咨文可以說是拜登近期以來目標最為明確、演說套路最為成熟、效果也最好的一次公開講演。
拜登執政一週年,為何迎來了最低支持率?
在阿富汗撤軍亂局後,拜登的民調支持率下降可以理解,但居然一下降就再也升不回來,令人頗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