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讀者辯論:「女生節」是父權壓迫還是校園文化? 「在我看來,女權一直在談的是『選擇權』的問題。民主選票是選擇權,可不可以墮貽是選擇權,嫁不嫁人也是選擇權。如果貨架上只有一種商品,所謂「有得選」是什麼意思?」
評論|李立峯:數據再分析──姚松炎落選,能怪民協嗎? 為選舉結果尋找解釋,是傳媒在選舉報導中要做的事,但也是很困難和危險的事。它很容易變得以偏概全,影響一次選舉的因素非常多,從來沒有一個單一原因可以解釋選舉結果……
評論|單信瑜:釜石奇蹟,讓我們看到日本與台灣的防災教育差距 在東日本大震災時,日本岩手縣釜石市內14所國中小共2926人,只有5人因為當天請假沒有到學校而沒有生還,其他2921人全部安全避難,生存率達到99.8%,因此被稱為「釜石的奇蹟」。
評論|沒規劃、不派錢、救海洋公園──政府市民雙輸的預算案 批評免差餉和退稅是「還富於富」,不必然代表政府派發現金就能真正助市民(特別是基層家庭)紓困,但在現行制度和政治格局裏,派發現金似乎已經是政策上的次優選擇。
評論|墨西哥裔看《Coco》:透過傷口呼吸,讓其他族群看見自己 看了很多篇關於《Coco》的評論後,仍不免感到遺憾:創作者用心為觀眾打開一個文化世界,但論者卻視而不見,以評論任何一部華人電影、歐洲電影、荷里活電影的視角與方法論套在這部電影上頭……
評論|彭麗君:毛美學──創新還是整合,民族自信還是感官控制? 讓我感慨的,是央視春晚那不到五分鐘就出現在節目中的「我愛中國」表白,以及很明顯的一種「毛式美學」回歸。 其實,這種所謂民族的、源遠流長的毛美學其實歷史很短……
評論|放下膨脹的科學自信,在歷史縫隙探問反疫苗根源 我們必須回到歷史,注視那些曾經被我們撇過頭去不看,那些過度膨脹的自我以及虛無主義趁機爬進的裂隙。在隙縫中,有每個結構不斷變動的家庭、每個匆忙來去的人、每個被遺漏在「安全網」外的人的故事。
評論|「抱歉,此內容違反了《規定》」──2017年微博審查回顧 近日,中共有意修憲,建議取消國家主席不得連任兩屆的規定,觸發新一輪網絡「刪帖潮」。不過,微博審查不是新鮮事,2017年,新浪微博便至少有20561條帖文被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