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專訪潘鳴嘯:經歷五月風暴的漢學家,如何思考傘運、文革及習氏施政? 1968年,年輕的法國學生們走上街頭,潘鳴嘯也一度懷抱着「改天換地」的理想加入其中,如今卻認為這場「失敗」是件好事。五十年來,他研究知青、思索文革、關注「雨傘運動」,給出的人生忠告是「不要絕望」。
評論|2018土耳其大選:左右合圍埃爾多安 能否阻擊新蘇丹登基? 埃爾多安在經濟危機面前倉促決定提前進行大選,這一舉動本身便決定了這將是一場充滿變數的較量。反對黨們不約而同地站在了埃爾多安的對立面,試圖抓住最後的機會,阻止土耳其徹底步入獨裁統治的時代。
評論|「身為問題是什麼感覺?」─《黑人的靈魂》作者杜博依斯的遺產 美國第一位黑人社會學家杜博依斯在20世紀初的重要著作《黑人的靈魂》終於出版中譯本。以台灣的社會學界來說,對於杜博依斯的認識並不多,他不屬於任何常見的社會學學派,也不常在教科書或授課大綱中出現。
評論|六七與旺角——談暴動罪的演化,與並列歷史之可能 六七暴動後,成文法把暴動罪最高刑罰大大提高至十年,就算以簡易程序治罪,最高刑罰也由兩年提高至五年,因此才有我們今天如此誇張的判刑對比,不是當時司法機關輕判,而是立法機關後來把那把尺推高了很多。
評論|陳至潔:鳥籠中的微信,與「插翅難飛」的中國境外網民 中國政府嚴加控管並強力引導互聯網的公共信息內容,甚至產生了境外的問題。中國政府對微信用戶的文化思想控制,並不會因為人移居海外而減少,因為只有中國的公民或在中國登記的公司才能營運微信公眾號並提供其信息內容……
評論|「610表情」:震驚越南全國的示威浪潮,不應以「反華」簡化概括 幾乎沒有越南人認為6月10日的上街「表情」(示威)能夠成形,或者成形了也只會很小規模,且很快會被鎮壓。然而,最終卻爆發了全國多地的大規模示威。
評論|中美輸贏爭論不休,如何評價特金會才不至盲人摸象? 如果從解決朝核問題的角度,毫無疑問,特朗普被拖入金正恩的節奏,相當失敗。不過,如果把思考點從朝核問題跳出來,放到東亞佈局思考,對美國來説,倒也未必這麼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