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專訪潘鳴嘯:經歷五月風暴的漢學家,如何思考傘運、文革及習氏施政?

1968年,年輕的法國學生們走上街頭,潘鳴嘯也一度懷抱着「改天換地」的理想加入其中,如今卻認為這場「失敗」是件好事。五十年來,他研究知青、思索文革、關注「雨傘運動」,給出的人生忠告是「不要絕望」。
潘鳴嘯像是一位睿智又秉持赤子之心的旁觀者,他會參與自己並不欣賞的那種日常生活,也會平靜卻堅定地表示自己的不贊同、不妥協,激進手段也從來不是他的選擇,即使是在五月風暴中宛如戰場的街壘之夜。
思想

潘鳴嘯(Michel Bonnin)或許不是人們想像中那種典型的法國人,他甚至不是典型的漢學家或者典型的左翼知識分子。在中國大陸和香港生活了幾十年,他普通話和粵語說得都不錯,甚至熟稔中國人的酒桌文化、面子邏輯,他懂得一切官僚式的話語,在科層制的語境中游刃有餘,但這並不意味着他圓滑而世故。

從青年時代起,潘鳴嘯就是個充滿好奇心且很有主見的人。在1960年代,中國對於大多數法國人來說是一個神秘、未知、甚至是缺席的國度。但未及弱冠的潘鳴嘯選擇了中國哲學作為攻讀方向,如果沒有五月風暴,研習孔孟之道的潘鳴嘯或許會繼續置身象牙塔內,成為浸淫在古籍孤本中的漢學家之一。但是,歷史長河中總是泛起偶然的浪花,每一朵浪花都會改變無數人的命運。

在五月風暴之前,潘鳴嘯對政治並不太感興趣,卻格外關心異域文化中的詩和遠方,如同所有受到美國「垮掉的一代」文化影響的年輕人一樣,潘鳴嘯對於探索與流浪十分着迷,甚至想要不顧一切去印度「朝聖」——這一「宏偉理想」最終因為受到驚嚇的父母藏起了他的護照而作罷。而這種對於「遠方」的憧憬,最終與五月風暴的洪流匯聚在一起,為這位未來的漢學家指明瞭前行的方向。

成為會員

即享端傳媒全站暢讀

立即訂閱

端 X 華爾街日報 雙會籍

年末優惠65折,支持2024年的華語獨立新聞

約HK$1.8/天

編輯推薦

評論區 9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1. "托"派非''託"派、''端=端传媒 潘=潘鸣啸''處繁體版未有轉換,請留意。

  2. 这位先生真是水平高 一句“回到刘少奇时代”高屋建瓴 刘当年的提法是“做党的驯服工具” 现在正是如此

  3. 确实,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不止看眼前,还要想到之后,想到未来。

  4. 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看到這個契機的來到

  5. 一口氣讀完的好文!要是有他的論壇或演講就好了。

  6. 明君情结

  7. 抱歉似乎复制粘贴出了问题。链接应该是:http://cecmc.ehess.fr/index.php?2588

  8. 似乎少了对潘的基本介绍。他是EHESS的中国现当代研究中心的成员,法文版介绍:domain:NSURLErrorDomain,code:-1100,userInfo:{
    NSLocalizedDescription = "\U5728\U6b64\U670d\U52a1\U5668\U4e0a\U627e\U4e0d\U5230\U6240\U8bf7\U6c42\U7684 URL\U3002";
    NSUnderlyingError = "Error Domain=NSOSStatusErrorDomain Code=-12938 \"(nu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