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蘇州和服事件:「尋釁滋事」的警察,和中國後績效合法性時代的保守怪圈

「中國人」的身份,一個不斷在王朝更替和民族融合中產生新的內涵的身份,從未如此具有封閉性。
2020年10月,中國蘇州,穿和服的市民在淮海商業街拍照。

根據微博網民「是影子不是本人」8月14日的自述,8月10日,她在蘇州淮海街穿著日式浴衣cosplay拍照,被警察以「尋釁滋事」的理由帶走。在當事人放出的視頻中,警察大聲呵斥她:「如果你是穿漢服,我絕對不會這樣說。但是你穿和服,作為一個中國人來說,你是中國人!你是中國人嗎?」

當事人問警察有什麼理由帶走自己,警察回答:「涉嫌尋釁滋事。」之後動手拉扯,把她帶走五個小時,包括做筆錄、查手機內容、刪除照片、沒收Cosplay服裝與鞋襪、靠牆拍攝人身照,並通報給當事人的學校。

「哈日」有罪

這個事件的加速和極端程度,令一向把「反日」作為動員議題的民粹意見領袖也沒反應過來。

警察明顯越界的執法,讓此事的輿論一開始就指向批評警權濫用。媒體人宋志標指出,人們同情穿和服拍照的女孩,是因為對警察的執法不在法律層面而在道德規訓(作為中國人應該如何)感到不安和恐懼。這件事情讓許多人聯想到10年前的U型鎖事件,2012年,在西安的一場保釣反日遊行中,21歲的青年蔡洋用U型鎖擊穿了一位駕駛日系車車主的頭骨致其傷殘。蔡洋被以故意傷害罪、尋釁滋事罪判刑10年,今年4月剛好出獄。

有如一個蘇聯笑話,尋釁滋事罪10年前被用於審判越軌的「愛國者」,10年後又被警察用在穿和服的不夠「愛國」的人身上。作為一項口袋罪(指适用范围极广的刑事指控),尋釁滋事罪常被用於維穩和政治指控,儘管臭名昭著,但其邏輯是用法律工具解決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而警察對和服女孩脫口而出的定性,則是以法律之名(實際上在現有法律框架內這個警察也涉嫌濫用職權和非法拘禁)把公民的私人生活政治化——繼而,所有人都是潛在的政治犯。比起一個打工者用U型鎖殺日系車主,警察對和服的定性更有力坐實了政治罪的邏輯已經擴大到普通人身上。

這個事件的加速和極端程度,令一向把「反日」作為動員議題的民粹意見領袖也沒反應過來,他們中幾乎沒有人表態堅定支持警察提出「穿和服涉嫌尋釁滋事」的定性。比如新晉獵巫博主「拆台CT」就說,「警察的處理方式就是簡單粗暴且有問題的」。而其他以舉報普通人為業的博主,也大多表示「尊重其他人在非特殊時間特殊地點穿和服的權利」、不針對8月10日穿和服的當事人,或者直接把矛頭指向蘇州地方政府,認為當地打造了一條日式風情街,才是首要責任人。這些一向精於政治構陷的民粹領袖的發言,甚至比當事警察理性得多。

只有多次被官方加冕的老牌獵巫博主「孤煙暮蟬」明確地表示被警察帶走的當事女生有問題,她繞了一大圈說:「和服女孩想擁有挑釁中國社會的自由,那我們中國老百姓也擁有批評反對她的自由。」

蘇州的事情,更像是一個浸淫在反日情緒中的警察失去了專業判斷,但這個時刻遲早會來臨,如宋志標所說,和服、日漫等日本文化符號的政治象徵意義「正在從民間反對者那裡移交給權力系統,而後者的克制似乎在破防」。在微博、抖音、小紅書等當紅社交平台翻看「和服」相關的普通人發言,壓倒性的意見是支持警察的。

以小紅書的網民為例,反對穿和服的理由大致有:1. 和服是日本的民族服飾,有政治屬性,中國人不應該穿(因此沒有民族含義的西裝是可以的);2. 中國人如果要穿民族服飾,應該穿屬於自己的漢服、苗服等等;3. 和服、日漫都是日本人文化入侵中國、顛覆中國的陰謀的一環;4. 侵華日軍強徵中國慰安婦時會逼她們穿上和服,和服代表這段血淚史。

理由4把抵制和服訴諸國恨家仇,是一貫都有的論述,而理由1、2、3強調的是「華夷之辨」。前者是如何清算戰爭歷史的問題,後者則表示戰爭從未結束,「日本」對「中國」的侵略還在繼續。各種有關日本的陰謀論串起了這一敘事。以動漫節為主的「夏日祭」被認為是要在中國的土地上畫出日本地圖來施展妖術,為在華日本人子弟開設的日本學校被認為是一項滲透計畫,甚至淘寶上各種「日式」商品(一度代表著好的設計和質量,因此比較好賣)也被認為是一種文化入侵。

這指向的是一個本應異常陳舊卻又突然被喚醒的問題:如何定義中國人?

時尚品牌Dior今年7月推出的一系列服裝,其中一款長裙(中)被一些中國網民認為抄襲了傳統中國服飾馬面裙。
時尚品牌Dior今年7月推出的一系列服裝,其中一款長裙(中)被一些中國網民認為抄襲了傳統中國服飾馬面裙。

「中國人」的身份焦慮

各種光怪陸離的說法,究其根本,是塑造出一個和當前政權高度綑綁的、排他性的、純淨的「中國人」身份。

今年7月份,時尚品牌迪奧(Dior)推出了一件形容為「標誌性的Dior廓形」的衣服,被一些中國網民認為抄襲了傳統中國服飾馬面裙。事件引起在法國、加拿大的中國人上街抗議,也在中國國內的互聯網上引發聲量不小的聲討,一位杭州的女士穿著馬面裙到迪奧店內抗議。抗議網民的訴求是,迪奧應該標明這件衣服的靈感來源是中國馬面裙,否則就是「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通常在殖民主義的語境中使用,指強勢群體從少數群體的文化中獲利,或過度簡化地使用少數群體的文化。)

事實上,漢服在中國被認為是一種鮮活的民族服飾或中國文化的符號,也只是這幾年的事情。在2010年成都的一場反日遊行中,一個身穿漢服的女生被認為是穿了和服,她被遊行的大學生要求脫下衣服才能離開。把漢服誤認為和服的事情後來時有發生。直到2018年,共青團發起「中國華服日」前後(而非漢服日,因此在漢服愛好者的社群內引發了許多不滿,更多時候,他們的敵人是少數民族的服裝),漢服穿戴才迅速被主流社會接納,並成為為執政者統治合法性背書的文化遺產。

一個小紅書網民引用國師張維為在電視節目《這就是中國》中的發言,評論迪奧馬面裙事件,張維為在節目中說:「話語滲透和文化滲透最常用的一個方法,就是通過各種交流、通過各種獎項,把某種『審美標準』灌輸給中國這些被西化的知識精英,來壟斷中國的審美標準,乃至中國人文、藝術、社會科學方面的標準,從而實現西方對中國的某種,我們叫『文化規訓』和『意識形態霸權』。」這個網民補充自己的觀後感,「放著自己五千年的文明不驕傲,去哈韓哈日沒必要。」

張維為的論述回應了這幾年出現的關於「中國人」的身份焦慮。這種焦慮嘗試過在政治優越性(抗疫唯一成功國)和經濟奇蹟(高鐵等新四大發明)中尋求解法,但成效有限。2021年的獻禮電視劇《覺醒年代》中辜鴻銘講的「中國人骨子裡的溫良」從文化/文明的角度嘗試緩解這種身份焦慮,而張維為的中西二元論指出,「中國人」首先不是「西化」的,要擺脫西方的文化滲透和規訓,擺脫西方的審美標準和意識形態霸權,才能找到什麼是「中國人」。在這個語境中,作為「民族服飾」的漢服也成為重要的身份符號。

這類從後殖民理論中生搬硬套的「文化滲透」論述,把中國當局自阿拉伯之春後對「顏色革命」的警惕延伸到日常生活尤其是文化娛樂領域,為前述各種陰謀論提供理論基礎。各種光怪陸離的說法,究其根本,是塑造出一個和當前政權高度綑綁的、排他性的、純淨的「中國人」身份。

於是,這兩年的大小辱華事件,從攝影師陳漫為Dior的展覽拍攝的照片《傲慢的矜持》被指模特「咪咪眼」、「陰間審美」辱華,到漫威電影《尚氣》(雖然這是一部顯然為討好中國而費盡心思的電影)的主角也因長相普通而被指辱華,再到廣東本土動漫電影《雄獅少年》也因「咪咪眼」而被指控辱華,都不難被理解了。西方文化工業生產的「中國人」形象,當然是其心可誅的,即便是本土文化創作者的作品,也要審視他們是不是在向西方獻媚。張維為等人也承認,中國的文化還不夠強大,一個可以對外輸出的「中國人」形象還沒出現(漢服影響力還沒有和服大),但至少已經可以抵抗「西方人」、「日本人」對「中國人」的滲透和污染了。

當然,文化上的「中國人」身份的建構,也離不開當局的推波助瀾。比如溫文爾雅的外交部部長王毅就曾公開怒斥「精日」(精神日本人)分子是「中國人的敗類」。

2005年4月,中國北京一次反日遊行,有示威者焚燒日本國旗。
2005年4月,中國北京一次反日遊行,有示威者焚燒日本國旗。

後績效合法性時代的保守怪圈

自2020年初關閉邊境抗疫以來,接近三年的封閉試驗,畫出一個保守的怪圈。

回到蘇州和服事件。對打造了日本商業街的蘇州地方政府來說,這個失控的警察的行為必然不是他們所期盼的。從蘇州市政府的官方網站上看,2020年淮海街升級,市長出席剪彩活動,活動中有日本青少年表演日本民歌,並用AR同時渲染出蘇州園林和日本枯山水。同年的一篇新華社報導指出,「蘇州高新區已成為國內知名的『日資高地』,擁有近600家日企,投資額達200億美元,有4000多名日籍友人在此創新立業」。這篇報導評價淮海街是「日中兩國文化融合的象徵」。

但事件發酵至今,沒有任何官方通告對此進行撥亂反正,警察也沒有受到任何官方公開批評。這是可以預見的,雖然一個基層民警固然不值得維護,但一方面,在強烈依賴暴力機器維持社會秩序的年代,不讓警察群體「寒心」已經是鐵律——從雷洋案到安徽望江投河事件再到今天,莫不如是;另一方面,在民粹潮流中,官僚系統本身已經失去了向理性公眾聲音退讓的餘地,官方可以激烈壓制民意,妥協變成了政治錯誤。實際上,此事並非孤例,早在2021年的廈門,一個在日料店工作的女孩穿著工作服(和服)去排隊做核酸,就被社區志願者要求「換了衣服再來」。

官方媒體《北青深一度》8月18日發出的報導披露了事件中警察更惡劣的細節,當事警察以「沒收作案工具」為名沒收了女孩的和服,甚至要求她脫掉襪子和鞋子。這已經不僅是濫用職權,而應該被嚴肅地當成一起性騷擾案來看待。

可以想見,蘇州政府處在非常尷尬的境地,他們最安全的策略是保持沈默,但沈默的後果當然是打擊當地日企的信心。2020年仍被當地政府看作合資產業潤滑劑的日本文化街,也變成一種政治負資產,是吸引「和服」的罪魁禍首,是「文化入侵」的同謀者。在近兩個月共同經歷這一風波的,還有被取消的「夏日祭」相關的動漫產業(這是許多地方政府積極補貼,希望大力發展的產業)。就在8月18日,中國雜貨品牌名創優品也發聲明為自己曾自居「日本設計師品牌」而道歉,並承諾2023年3月前完成「去日化」整改。

至此,過去中國的市場經濟捍衛者用來反駁抵制日貨的論述——這是在砸爛同胞飯碗、無異於抵制同胞——在理論和實踐層面都已經完全失效。和日本文化有關的產業,不再被看成一種經濟活動,而是一場「文化滲透」的陰謀,算經濟賬是短視的,要算政治賬。

蘇州和服女孩在自述中用「穿衣自由」為自己辯護,「穿衣自由」是近年流行的一個詞語,它對抗的是世俗目光(尤其是帶有強烈色情意味的男性目光)的凝視,但它不是「言論自由」意義上的自由,而更接近「財富自由」或「車厘子自由」意義上的自由。換言之,「穿衣自由」概念的提出,本身意味著它不是以政治權利為基礎的「自由」,而只是一種「富足」,在有關「穿衣自由」的討論中,最常見的話反而是「穿衣自由的前提是穿衣得體」。在公民政治權利的討論早已皮之不存的情況下,對普通人的道德審視和強力干預是始終如一的,穿得太暴露不可以,穿得太日本也不可以。

一些樂觀的評論者曾經認為,經濟下行會讓狂熱的民粹主義情緒降溫。實情可能恰恰相反,隨著中國當局堅持清零政策並幾乎放棄經濟增長預期,績效合法性的包袱反而更有機會卸下。

合法性越來越轉軌到文化層面上的論述,無論是反「文化滲透」還是反「西方意識形態霸權」,都指向一項建構純淨的「中國人」身分的事業。這是已經無處不提的「國家安全」在文化領域的版本,也是一個更容易和普通人勾連的版本。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趙磊發在《北京日報》的一篇文章中強調了迫在眉睫的危險:「歷史上,徹底消滅一個國家無非兩種方法,第一種是肉體上的消滅,第二種是文化上的同化。」文章指出,很多國家都在防範外來文化的「負面」影響。政權的存亡或許無法感召所有國民,但「中國人」文化身份的失落的動員能力是具有超越性的。

自2020年初關閉邊境抗疫以來,接近三年的封閉試驗,畫出一個保守的怪圈。內和外的互斥,中國人和外國人的互斥,進口食品和本地食品的互斥,跨境旅行和全城靜默的互斥,境內網絡ip和境外ip的互斥……無處不在。「中國人」的身份,一個不斷在王朝更替和民族融合中產生新的內涵的身份,從未如此具有封閉性。這個狹隘身份既然被創造出來,那麼穿和服有罪是遲早的事情,更多匪夷所思的衝突也終將基於這個身份展開。

讀者評論 27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共產主義的走狗,好意思講別人放者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不驕傲….,抬頭勸一下自己政府,敢嗎?

  2. 文章分析得很好,只是感觉「穿衣自由」这个词的兴起并不单纯是因为追求富足而类同于「车厘子自由」,更多还是因为女性主义思潮兴起。

  3. 公安應該把警察服脫了,那是西式服裝。也不要稱自己做警察,那是日語。也不要回派出所那是日本人發明的。穿一身捕快裝回衙門吧。

  4. 回复熙熙恋歌的评论:海外孔子学院关闭的确有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但我觉得不能和这次的和服事件类比。文化入侵是一个政治意味很强、充满主动性的词,要考虑是否属于文化入侵,就必须要考虑行为主体是谁。和服和二次元文化传到中国,和孔子学院开到国外,这两件事情推行的主体和发生的机制都还是有差异的。
    而且我想说,抵制孔子学院并不等于抵制汉语或抵制中国文化。我所在的城市也有孔子学院,虽然没有关闭,但是与当地大学的合作面临很多阻碍。不过大学依旧会开设中文课程,只不过会从其他渠道聘请老师罢了。所以孔子学院不是文化传播的唯一主体,抵制孔子学院往往因为是抵制这种具体形式,而不是泛化的反对文化入侵。

  5. 这些民族主义者所定义的「中华文化」不能在国际上广泛传播的原因在于,它几乎没有任何人文主义精神,越是了解中国的人越能看出来在其背后作祟的虚荣心。

  6. 贊成將所有日本公司和資金驅逐出去。

  7. 至於那些民粹主義博主為什麼不煽風點火恰一波流量?才不是因為他們覺得這件事不佔理(要知道在抖音等社交平台支持者可不少)而是因為前幾日人家才剛被罵是「岡本六君子」呢,其中就文中提到的「拆台CT」。岡本作為日軍慰安所安全套的供貨商,這些民粹KOL竟然不長腦子不長眼去給岡本帶貨。難不成在蘇州穿和服能比為日軍慰安所供應商帶貨更政治不正確。他們總不能一邊說當年日軍強迫中國女性穿上和服為日本軍人提供性服務何等屈辱,理應抵制;轉身被人發現上個禮拜才剛說那些日本軍人強暴中國婦女時用的岡本牌安全套便宜好用,「京東正在搞優惠,大家多買幾盒在家裏備用」吧🙊

  8. @第十一個觀察者 提到的1984里大洋國一時跟東亞國結盟,跟歐亞國開戰。一時跟歐亞國結盟,東亞國開戰的故事。讓我想到的是內地知乎鐵血等論壇上對於香港保釣運動的評價:
    「你跟我说这样的人去保钓,真的是为了保钓??
    其实背后是谁呢,不用说大家都知道,背后势力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破坏中日韩三国自贸区
    只要该谈判有一些进展,日韩肯定有人要出事、有人搞事。比如支持协议的人自杀、被调查等等。」
    所以說到底,愛不愛國反不反日都是小事,聽不聽黨的指揮才是大事。只要你愛黨,那你就是愛國的🥰 你不愛黨?那你就算是反日也是漢奸😡
    https://zhuanlan.zhihu.com/p/162062933?utm_id=0

  9. 我想到了國外關閉孔子學院,這何嘗不是一種防止所謂文化侵略和滲透了

  10. 仅谈社会背景,运用类似社会科学的分析方法为免有些……
    这件事本来是有清晰的逻辑的,这就是密尔在《论自由》中谈论的群己权界(尽管关于“干涉”确有模糊之处)。但这一点实在是十分重要的,不能不提。

  11. 警察失控的事件全世界都有,但事後政府不來指控這濫權行為,才是問題的所在。

  12. 中国人穿和服是不是崇日“伤害民族感情“我不知道,这社会越来越像战前战时的昭和倒是真切的。

  13. 2018年漢服穿戴才迅速被主流社會接納?今年才生一齣漢服走秀被舉報當和服的事情,對比馬面裙事件,真是中國尋奇。

  14. 經濟下行偏偏就激化了極端民族主義升溫。
    當經濟還能維持繁榮的情況下,政治和社會問題大多能被掩蓋。
    然而經濟變差,加上維穩力度加大,中國人就只能將宣洩口放在這些地方,兼且中共有意煽動,結果就是現如今這樣。
    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當這股極端民族主義浪潮再也無法控制,而經濟大蕭條又來臨的時候,再下一步就是戰爭了

  15. 往古鉴今,“夜郎自大”曾经用来专门批评某些闭门造车的小国寡民。但时间轴倒回现在,大国也可以因为全方面封锁而愈发狂热,甚至近来“中国人”这个标签已经产生了某种饭圈效应…着实是可怕。想到我外公在饭局上对和服女孩的评价:“希望这些人不要把中国搞得太复杂。”

  16. 文末提到的:「內與外」,「我們與他們」的保守怪圈我是深有感受。在毛時代,中共還能高聲說出「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是一致的,只有一个敌人,就是日本军国主义与中国的民族败类!」這樣的口號。到了今天,上海和四川卻在為了四川應否為了保障上海汽車產業的零部件供應商供電而在輿論場上吵起來。在全球經濟不景,中國經濟下行的年代,把蛋糕做大然後大家一起分的願景已經不在奏效。每個人都認為別人多吃一口就是自己少了一分。這種我們與他們的身分政治切割遊戲,才剛在中國拉開帷幕。

  17. 我觀察到一點有趣的言論風向變化是:有些知乎的高讚答案儘管是反對該警察的行為。但是著墨點在於警權的過度擴張,而不是反日民粹主義擴張的這一點。有些人甚至直說:「如果政府覺得穿和服不對,那就讓人大通過法律,規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不准穿和服。而不是用一個口袋罪把人抓起來。」看來魯迅先生說得沒錯,中國人的性情向來是折衷得😅。
    毛澤東當年還說:「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是一致的,只有一个敌人,就是日本军国主义与中国的民族败类!」 到了今天就倒退道只會對著民族服飾這種可見的淺薄的象徵在這裏發癲了。

  18. 2022年4月1日,刑满释放的蔡洋走出了陕西省商州监狱,他手中已经没有了十年前那把臭名昭著的U型锁,至于他心中是不是仍有那把U型锁,没有人知道。
    就在同一年,2022年8月10日,微博ID【是影子不是日本人】的女孩由于穿着日式浴衣cosplay拍照,竟被苏州警方以寻衅滋事为由强制传唤五个小时。人们似乎又看到了那把熟悉的U型锁。
    结合内地近年诸如上海封城,河南村镇银行维权者集体红码等一系列行政灾难,不难看出新疆式警察国家的行政模式已经逐渐成为地方政府工具袋里的最称手的一把钝器。
    持续多年的警权泛化(大规模招募无执法权却实际执法的辅警,社会保全人员)以及政治上的高压催生出了愈发粗陋的行政手法,悬崖边缘上的经济带来的社会动荡又给了这把U型锁更具合法性的背书。
    但又是谁举起了这把U型锁呢?撇开那些中南海里每天毫无感情持续复读的“持续开放bot”,中国在精神上滑向闭关锁国的轨迹已经昭然若揭。从清末民初开始的那段对“中国人的现代性身份”叙事方法的摸索似乎也最终演变为张维为(微软输入法无法联想出他的名字,感谢上帝!)“天朝上国”式的现实逃避。这种身份性上的返祖使得政权和他们那群施密特式的“人民”转而着力打造一个与世隔绝的“华夏wonderland”叙事,然而人的肉身始终是要生活在现实的现代世界里的,他们每天小心翼翼地用中国红粉刷他们目力所及的视界,却无法逃避这种普遍不具备自洽性的叙事给他们带来的不安与认知挣扎。
    也正是他们,像蔡洋和苏州片警这样的“人民”,用他们那双充满焦虑的手举起了U型锁,在“人民”整齐的掌声中一次又一次砸向无辜的个体。
    耐人寻味的是,除了犯故意伤害判处的九年有期徒刑,蔡洋剩余一年零六个月的刑期罪名是寻衅滋事罪。
    没错,和这次他们给苏州女孩安上的罪名一模一样。

  19. 当局想打造的不是中国人 是跪倒在共产党塑造的伪神像下的新纳粹

  20. 纠正一个小错误:2012年蔡洋用U型锁砸伤日系车车主李建利,致其重伤(五级伤残)而非死亡。

    1. 抱歉!已修改,多谢指出。

  21. 说完这件事情本身,我想来聊聊中国独特的民粹主义,我之前在“宁波黑人”那个讨论里说过,中国的民粹主义是扭曲的,相较于传统民族国家的排外性,或是二战前需要通过鼓动民粹来进行战争动员的国家不同。官方对民粹视而不见,不作为的事实是偏向内部维稳的需求,一方面需要让民众有一个发泄的口子,第二方面也不能让民粹失控外溢以至于“损害国家形象”,这也就是“大翻译运动”被官方批评的原因:纵容民粹是为了内部维稳,但大字报贴到天上,那大家就都难办了。
    这也就导致了知乎笑话的诞生“假如穿和服的真是个日本人,恐怕警察的态度就要发生180度逆转,毕竟处理不好就成外交事件了”
    我想到1984中,主角温斯顿所在的大洋国有一个专门的“仇恨周”,这个“仇恨周”就是看似对外而实际对内的活动。
    在1984中,既存的三个大国的关系其实并非你死我活,高层之间随时可能发生政治结盟,也许前一秒宣传的敌人现在已经变成了盟友。但民众的仇恨却无时不刻的被鼓动起来。
    虽然说中日关系大抵上并没有1984里面那样可以做到随时从战争状态变为结盟那么极端,但核心的一点是不变的,就是实际上中日高层的关系更多是基于地缘政治的利益博弈,博弈自然有矛盾和合作,其实大国间的政治都是这样的,并没有所谓的“极端仇恨”。这种模糊的“不好不坏”的状态其实才是国际政治的常态,当然诸如日方拜鬼导致政治关系恶化这种当然是存在的(而且对拜鬼这一点我觉得批评是必要的),但是从中日经贸来看,中日关系仍然处于一个稳健的状态。
    因为对外要保持良好的形象,对外国人还是要保持良好的对待,当然这本身没什么问题,但因为基层部门区别对待老百姓和外国人(往往优待外国人),所以造成了民众的不满,也就是有些人经常在网上调侃自己为二等公民的原因。但一方面又纵容民粹情绪,所以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闷在高压锅里”的民粹,不能向外发泄,也不能对外国人发泄,那只能对内自我消化,自然也就变成了“抽刀向更弱者”,为什么发生“穿和服被控寻衅滋事”的底层逻辑也能捋清一部分

  22. 若果以合法不合法進行討論,則是落入了共產黨的圈套。因爲何爲“起鬨鬧事”的解釋權,從來都在他們手上,正如他們操弄國安法一樣,如何辯都是一個“國家安全”打沉你。進一步來講,這其實是一個毫無認受性的政權,出的一部毫無認受性的法律的問題。只不過許多人想不到,或者不敢想。

  23. 因为文章里的对话是不完整的,所以我先放一个文字版本,当然推荐各位去看视频更能了解双方的语气。
    女:我们今天来拍照的。
    警察:如果你穿汉服,我绝对不会这样说,对吧(大声)
    女:那我看……(被强硬打断)
    警察:但是你穿和服,啊,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说,你是中国人!(大声)
    女:额….
    警察:你是中国人吗?(大声)
    女:我想请问你可以这样大声对我吼吗?
    警察:可以!
    女:为什么?
    警察:呐,现在,啊,如果你们不配合?
    女:我想有什么理由呢?
    警察:额,涉嫌寻衅滋事,好吧?
    女:就穿一个衣服的事情……
    警察:好吧,那你们跟我回去好吧。
    这个事情最讽刺的一点在于,警察说的每一个字,基本上都存在底层逻辑上的矛盾。
    先说个事实层面上的矛盾:警察说“如果你是穿汉服,我绝对不会这样说。”
    但事实是这样吗?2021年11月23日,媒体曝出一条消息:有网友穿汉服去淮海街拍照,然后被保安阻止。因为那里只能穿和服,不能穿汉服。当然风情街只能穿和服这件事情本身也是不合理的,但重点在于这种行政管理上的朝令夕改,让人对执法主体定下的“规则”的确定性产生怀疑
    其次,女孩被抓的地方“淮海商业街”是当地政府打造的“日式风情一条街”,2020年的曾有报道文章《日系风“烟火气”飘进“日资高地”》,进行过介绍:(本文来源可查,确保真实性,目前仍然可以在人民网的日本频道看到http://japan.people.com.cn/n1/2020/1009/c35421-31885640.html)
    1994年,苏州高新区迎来第一家日资独资企业——苏州日本电波工业有限公司。同年,当地政府推出了“日料一条街”,期盼能建设好“软环境”,持续吸引日企投资兴业。
    为了让身在苏州的日籍友人更能体验“家”的感觉,今年(文中指2020年)4月,淮海街迎来为期数月的改造工程,这个国庆前夕,正式换装亮相。
    日式鸟居牌坊、机械装置朱鹮、淮海小剧场、樱花公园……据淮海街道物业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全新的淮海街新增不少亮点,充满日式元素,为达到效果,设计团队多次前往日本参观取经。“现在逛街的人比以前要多10倍。我们物业人员还专门学习日语日常用语,努力打造一条有温情的街道。”
    在文章最后,提到苏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说:
    “我们要以具有浓郁日本风情的淮海街重装开街为契机,进一步擦亮‘日资高地’的金字招牌,不断提升对日资企业的服务品质,构建更高层次开放格局。”
    也就是说,这条街是被政府认可的日本文化风情街,那么既然当天那条街是在正常营业的,那么“作为一个中国人,穿和服”在街上走动拍摄,理应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如果这一点被认定为寻衅滋事,那么那么多日料店在营业是否算寻衅滋事?鸟居牌坊、机械装置朱鹮、淮海小剧场、樱花公园的存在算不算辱华?算不算寻衅滋事?
    更好玩的是文章的开头是这么说的:“夜幕降临,步入位于苏州高新区的淮海街,霓虹闪烁,人流如梭,日本风情的竖立式灯箱招牌鳞次栉比,身着和服的少女不时穿街而过。”也就是说,至少在2020年,穿和服在风情街玩耍拍照,是被官方认可的,甚至是某种类似“风景线”的东西。
    从情理说完,来说说法理:
    寻衅滋事的定义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93条的定义,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1. 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2. 追逐、拦截、辱骂他人,情节恶劣的。
    3. 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4. 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1.女孩没有殴打他人
    2. 女孩没有追逐、拦截、辱骂他人
    3. 女孩没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
    4. 女孩没有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
    那请问她寻了什么衅滋了什么事?
    反倒是那位警察无故拦截游客,限制其人身自由,违规没收其私人财物(和服),造成公共场合秩序混乱,我看倒是每一条都对的上寻衅滋事的罪名。
    说完“穿和服上街”的合法性之后,我想说一说这位警察本身的问题,面对一位并没有做出什么出格行为的女士,其反应之暴烈,语言之咄咄逼人,令人感到窒息。我从中能看到的是类似城管驱赶小贩或者抓嫖时候的那种神情:我早已握住道德的尚方宝剑,你还敢还嘴?
    没错,就是那种公权力下放到个人之后展现出的那种无边界的“权力感”它甚至不需要任何理由就可以践踏公民的基本权利。
    这次事件让众人恐惧的是,泛滥的公权力铁拳终于砸到一个合理合法进行活动,毫无黑历史的普通中国人的头上了,仅仅因为穿衣就被拘留,财产被没收,让人仿佛看到文革、严打时期那残酷的影子再次降临中国大地,普通人也要谨言慎行惶惶不可终日的日子似乎又要回来了。

  24. 我反而覺得,警察如果只是執法失當,然後得到了應有的處罰的話,就說明這是他個人的行為,如果沒有被阻止或處罰,說明這就是一個社會默許的行為,不止是他一個人的事了,政府和社會輿論都在允許極端民族主義侵犯公民私領域,之所以允許,就是為了在績效合法性之外再建立文化合法性,執政黨通過證明自己的純潔中國心(而且是通過警察的暴力去證明)來體現合法性,這是非常危險的。

  25. 與中國官媒宣傳日本投降紀念日同一天,中日舉行了長達七個小時的高級別政治會談,何其諷刺又何其「合理」。
    記得曾有一篇論文分析,伊斯蘭世界瀰漫的以反西方為理由的反同氛圍,竟然正是來自西方殖民者,而伊斯蘭中古所不存在的文化。
    類似的例子屢見不鮮。尋求民族認同本身就是一個現代化的產物,試圖排除「外來」影響來「淨化」民族認同注定是失敗的,就好像一個追著自己尾巴的狗。
    這點上,華春瑩最近剛剛丟臉,她推特上聲稱台灣有多少家中餐館因而應當屬於中國,卻被以「中國有多少KFC」反擊。歸根結底,不同國家民族之間沒有那麼不同,這種沒那麼不同,恰恰不該是「淨化」的對象,而是維繫著我們還沒有徹底毀滅的文明的希望。

  26. 文章出发点就是正确的,警察就是在滥用警权,将法律责任和道德义务混淆了。不过这个后绩效合法性其实说的不太合理。是这样的,这种事无关绩效,这一定是警察个人的行为。但这类事件表现的是一种政治上的矫枉过正。现在国内政治这跟弦绷得非常非常紧,就拿这件事来说,该警察一定不会被追责,追责的话网友们肯定会有这样的声音:什么?反日还反出错来了?目前舆论大方向就是这样。倒是警察或者部分网民为什么会这样,一个国家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和人数一定是负相关的,受教育程度低的大多数判断能力较低但人数众多。现在短视频发布一些视频来激起民族情绪,甚至对一件事很随便的就打上tag,就导致这大部分民众判断的二元化,非对即错,非左即右。在家时,我的父母就很容易受到这种咨询的影响,我也会跟他们解释该如何思考此类问题。再来我感觉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就是还是没有自信,有一种自卑感,即使老祖宗给我们留下许多许多文化瑰宝,而这种失去的自信,我觉得是个历史遗留问题。中国近代史上救亡图存,各种思想解放,斩草除根式的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是封建糟粕;文革时期除四旧,再次否定传统文化;改开之后,国人开始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传统文化。百年过后,回首往事,发现这百年中国人在自己文化领域是缺失的,我自己有时就在质问自己:泱泱华夏,5000年文明妇孺皆知,可放眼望去的现代化都市和匆匆行人,我们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东西又在哪儿?文中引用了辜鸿铭的话,我也想再引用一句在建国大业上辜鸿铭的台词:我的辫子是有型的,而诸君的辫子是无形的。在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上,也始终存在着这样一个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