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楊不歡:從李宇春到王菊,中國選秀13年有沒有真的「顛覆審美」?

這幾天,所有的微信公號都搶着在一口叫「王菊走紅」的井中汲水,講一個你我都愛聽的勵志故事。王菊被公眾托過龍門,如果樂觀地看,代表了大眾對於遊戲規則的雙重反叛。
中國女團偶像選秀比賽《創造101》的參賽者王菊,面對大眾對她的外貌批評,王菊回答說,這就是她心中美的標準,她很享受做自己。她的回應態度被網民發現,人氣飆升。
文化現象

這幾天,所有的微信公號都搶着在一口叫「王菊走紅」的井中汲水,講一個你我都愛聽的勵志故事。簡單來說,這是一個外貌在主流審美之外的女孩,參加了一個中國女團偶像選秀比賽《創造101》,在「胖、黑、醜」的罵聲中依然性格張揚、展現實力的故事。面對大眾對她的外貌批評,王菊回答說,這就是她心中美的標準,她很享受做自己。節目開播頭幾個禮拜,她一直處在淘汰邊緣,直到她的回應態度被網民發現,一時之間人氣飆升。如今網友的投票可能把她送上這個選秀比賽的高排名位置。一時之間,她幾乎家喻戶曉。

綜藝選秀節目對大眾審美的影響

王菊被公眾托過龍門,如果樂觀地看,代表了大眾對於遊戲規則的雙重反叛。

往小了說,這首先是對於娛樂資本的反叛,觀眾們受夠了那些號稱是民意選擇、實際上全是資本操作的遊戲,充斥着機器刷票、真人秀劇本、剪輯的操控。他們選擇一個可能為「計劃外」的人,讓資本不得無視受眾的存在,是一種消解霸權的戲謔。

往大了說,這是對當今審美的反叛:人們看夠了從流水線上量產出來的「美」,這種近年來不停被詬病的,從公司、偶像到粉絲都集團化的,有組織的千人一面的「美」。人們也看夠了這種「美」背後代表性別霸權、生育和凝視意味。選擇一個更加自由、更加多元的偶像,是對這種「女性被定義」的反撲。

人們更想重新定義美。

理想地說,這些綜藝選秀,乃至流行文化,常常被認為難登大雅之堂的,但事實上確實有為社會大眾推動審美多元、帶來審美革新的作用。這也是為什麼儘管不少自認廟堂之上的「文化人」、「有品位的人」,把「我不知道王菊」、「我的朋友圈沒有人發過王菊」掛在嘴邊認為值得炫耀,可文化研究者們仍然在認真討論這個現象。

追溯流行文化歷史,這樣的例子並不鮮見。英國音樂家David Bowie在70年代開始嘗試模糊男女的形象邊界,甚至地球人與外星人的形象邊界,他非男非女,宛如異人的特點,被世人稱為「變色龍」,前衛的嘗試極大影響了當時的社會審美。這種前衞也在體現在他的音樂探索,搖滾、電子、實驗、爵士,各種嘗試都超前了時代半個身位。

而選秀類節目的一大特點,是從未出道素人中挑選受歡迎的選手,讓他們進入大眾視野,選手人氣至關重要,因此這些節目的結果對於當下大眾審美的反映與影響作用則更加顯著。有一些選秀節目甚至(號稱)把推廣多元審美當做自己的的社會責任。美國的知名模特選秀綜藝《全美超模大賽》(America’s Next Top Model),舉辦至今15年,從2004年開始加入大碼模特,呼籲社會注重飲食健康,尊重身體多樣化的美,後來又逐年選出了矮模、少數族裔、白化病患者、變性人、聾啞人。近年爆紅的美國變裝節目《魯保羅皇后變裝秀》(RuPaul’s Drag Race),亦把易服者群體可愛、人性的一面介紹給大眾。

王菊代表了大眾對主流審美的顛覆和反撲,這一點並沒有說錯,但追溯中國的綜藝選秀歷史,就會王菊發現這種「顛覆大眾審美」的成功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在民間選秀殺入市場之前,唯一有廣泛辨識度的選秀,大概是具有官方背景中國青歌賽;而湖南衛視2005年第二屆《超級女聲》通過觀眾投票選出中性風格女歌手李宇春的時候,中國乃至全世界,都以為我們迎來了一個巨大的改變契機。文化研究者們在當時討論多元審美的出現、網絡粉絲社群的積極力量,甚至至今還有香港和國外大學的社會學課,把李宇春的「民意下當選」當成中國民主文化的里程碑式研究案例。

2005年11月27日,「超級女聲」在南京奧體中心舉行演唱會,李宇春在台上表演。
2005年11月27日,「超級女聲」在南京奧體中心舉行演唱會,李宇春在台上表演。

偶像的審美推動力量,對粉絲有多大影響?

然而足足13年過去了,我們的審美又變得「多元」多少呢?

直到兩年前,作家韓松落還在端傳媒的專欄中寫,如果要迅速識別一個人,尤其是男性,最好跟他談談李宇春。無論喜不喜歡李宇春的形象和歌聲,有教養的人也會對李宇春勾畫形象的自由表示尊重。而還有大量教養欠缺的男性,「只要聽到李宇春的名字,他們立刻卸下温文爾雅的偽裝,開始攻擊她『不男不女』。」

這種來自偶像的審美推動力量,在個人身上的作用可能微乎其微,對於整個社會文化的影響更是近乎泥牛入海。這與每個個人的成長經驗,和社會政治環境都有很大的關係。

從個人成長上講,一個人就算喜歡李宇春,或者喜歡任何不符合主流審美的偶像,也未必代表這個人是一個接受了審美多元價值觀的人。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拒絕思辨者如何把兩種分裂的價值觀統一在自己的大腦中,沒有任何不適,繼續愉快地生活下去。哪怕一個人喜歡李宇春了,或者喜歡日本那個時尚風格強烈的大碼身材女星渡邊直美,這些人依然可以同時辱罵一些別的明星「腿粗」、「難看」、「作」。偶像在社會審美上的突破、打破藩籬的努力,很多時無法教育其最親近的粉絲尊重自己以外的人的多元選擇,對粉絲的世界觀沒有太大影響。

在當今中國,追星世界的「飯圈文化」自有其一套普遍邏輯,圈外人可能對此一無所知,但卻是「飯圈中人」非常自然的思考方式:只要偶像遭遇負面事件,就是對手的陰謀或者遭遇了「黑子」;一旦明星表現出某些可愛特質,就是「賣人設」(通過有意裝扮出一種人物性格設定來推廣自己,例如「吃不胖」、「搞笑」、「迷糊」、「堅強」);一旦露出脆弱一面,就是「賣慘」;一旦兩個明星互動多了,一定是比較不紅那個,想向比較紅的那個「蹭熱度」……

這種由陰謀論和事件操控組成的思維方式是飯圈通用的,這種思維方式對一個「粉絲」價值觀塑造的影響,相比某個特定偶像所代表的某種正面觀念,要強勢不知多少倍。

而一個正面偶像能夠給粉絲帶來多少個人成長,其實也要視乎社會的討論環境如何。

「無法分析」的性小眾情緒宣泄

王菊的這次走紅,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是其支持者多來自性小眾群體。王菊最初被關注,是由於幾個微博男同志「大V段子手」對她的推崇——而在之前幾期節目播出時,這些段子手還在編寫着諷刺她的笑話,用飯圈的語言說,這叫「黑轉粉」(從討厭一個明星變成了該明星的粉絲)。隨後這些有影響力的網絡紅人又帶領着更多LGBT人士(註)「路轉粉」(從對一個明星沒有感覺的路人變成了該明星的粉絲)。網上對王菊為什麼受到歡迎性小眾群體歡迎的原因分析,最直觀的是從風格切入:王菊美黑、豐滿,舞台上舉手投足都充滿歐美風格,這種類型的藝人常常受到同志群體歡迎,例如美國饒舌歌手Nicki Minaj。

而我與幾位關注性別少數的朋友討論,認為除了表演風格外,更重要的是王菊的「弱勢群體代言人」氣質:儘管擁有一些被主流社會認為是瑕疵的特點,但仍然強調堅持做自己,這一點必然切中小眾群體的內心。在這一點上,王菊和她的信眾真正還原了偶像的定義——普通人在生活中實現不了的夢想,交給她去實現。

在「知乎網」與王菊相關議題的討論中,一名同性戀者這也寫道:「因為作為gay,首先對於『獨立』這兩個字有着巨大的共鳴。我首先需要不在意別人的目光,不怕被人『嘲笑』是gay,我需要獨立。我出櫃以後爸媽可能給我掃地出門,朋友可能跟我絕交,我需要獨立。然後王菊,在101中外表非常不一樣。是不是像極了全是異性戀的世界裏面眨眼的LGBT?我特別希望王菊能夠出道,能在這個101女孩中脫穎而出,因為這也許也代表我對於一個不被看好的小眾能夠在大眾面前脱穎而出的一種寄託。」

王菊的存在本身,就是對中國主流「白皮膚、大眼睛、細腿」女性審美的反叛,而在反抗傳統一線奮鬥的群體,正是LGBT群體。

本來如果我們要討論王菊熱潮,她擁有大量性小眾粉絲這個元素根本不可忽略。然而在我前幾日準備為某中國內地媒體撰寫另一篇評論王菊熱潮的文章時,卻被告知,由於禁令,任何跟性小眾相關的內容,一個字都不能寫。

王菊引發同志群體大量近乎情感宣泄式的熱情拉票,背後是今年以來中國社會對性小眾群體乃至紋身饒舌等亞文化空間的政策收緊。從去年開始,同性戀就成了中國電視上的禁忌;今年4月,新浪微博公告稱將清理同性戀內容,引發萬人網上抗議,最終以新浪微博宣布網絡清理不再針對同性戀內容告終;5月,湖南衛視旗下「芒果電視」轉播歐洲歌唱大賽時,刪剪有關同志的片段,還在彩虹旗上打上馬賽克;同樣在5月,北京798藝術區有團體舉行「不再恐同日」活動時,遭現場保安禁止身戴彩虹徽章的人士進入園區,更有兩名女生指控被保安毆打。

個性覺醒、情感自由、性別自主,甚至審美多元,這些看似關注自身獨立發展的內容,本身就充滿自由主義色彩,在一個集權和保守主義的社會常常被嚴防死守,而王菊作為一個擦邊球式的”gay icon”,在性小眾群體飽受壓制、情緒憤懣時出現,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一種宣泄。但這種現象,面對權力機器,根本無法被提及,勿論分析。

中國女團偶像選秀比賽《創造101》。
中國女團偶像選秀比賽《創造101》。

王菊打開了缺口,我們有足夠空間跟上嗎?

我們對審美革命這件事過於樂觀了。13年前人們選出了李宇春,如今人們看見了王菊,從歷史的縱深來看,中國選秀綜藝最大的成功還是來源於對審美的顛覆,這確實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大概可以說明當時的社會審美走到了某一個疲勞臨界點。大眾並非不想要改變,但如果沒有與之配套的社會討論,那麼一切都是無用功。

如果從娛樂圈粉絲文化的美好泡泡中衝出來,當今社會中,風格中性的人、「娘娘腔」的人、偏胖的人,在生活環境中遭遇的偏見和霸凌,有比13年前少嗎?

王菊逆風翻盤,這一切彷彿昨日重現。

王菊的態度是好樣的。然而在王菊帶出近幾年來民間的兩大討論痛點——物質獨立與精神獨立、重塑美的權利,並且引起信息的決堤時,除了汲水的微信公眾號在講講「菊姐多麼可愛」之外,相關的社會討論有沒有跟上?我們真的有足夠的文化與政治空間,讓王菊現象打開的那個缺口,變成一場良性的社會文化漸變?

觀點認為,更可能發生的現實是,這種偶爾出現的反主流現象,只是緩解了一下大眾的審美疲勞,大眾最終要回到傳統審美地軌道上,而資本會給這些離經叛道者一些小恩小惠,官封弼馬温,比如另封一個「網絡人氣大獎」之類,把你們招安回這條軌道上來。

當然更打遍天下無敵手的、你永遠無法證偽的一種觀點,則是「終極陰謀論」:一切都是推手,一切都是炒作,根本沒有什麼審美變革的暗湧,騰訊「先褒後貶」,終成最大贏家。哪怕你列出各種理據分析,一個這種類型的「炒作」是多麼不符合行業邏輯和難以成功,你依然很難打敗這背後所代表的、「高瞻遠矚」的是非虛無主義。

哪怕王菊熱潮搞出這麼大的動靜,在推動社會審美觀念的歷史洪流看來,這種小打小鬧的影響微乎其微,就像精衞的一顆石子投入汪洋大海,但對於社會的每一個生命個體來說,這可能無比重要。

我奢望每一個為王菊瘋狂拉票投票過的人的故事都不要僅止於此。你都支持王菊了,你能不能開始做你自己?能不能開始尊重多元審美?尊重每一個女性?

我根本不在乎王菊的表現是不是在「賣人設」,不在乎這一切是不是最終是個大陰謀,我更願意去想像,當有這樣打破傳統審美、打破女性「被觀看」的命運的現象出現時,有一些處在性格塑造成長期的年輕人,可能就因為十分偶然的原因,看到了這個故事,決定去成為一個獨立自我、尊重多元審美的人。哪怕這樣的影響微小而潛移默化,哪怕被影響的人只有一個,都已經很有意義。

你支不支持王菊,甚至聽沒聽說過王菊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樣一陣娛樂的風吹過,你我不可避免地被微信公眾號吹了一臉,然後你我給自己留下了什麼。王菊不知從何處來,亦不知將往何處去,但願我們都成為更好的人。

(楊不歡,傳媒人、專欄作家)

註:LGBT指性別少數群體,包括女同性戀者(Lesbian)、男同性戀者(Gay)、雙性戀者(Bisexual)與跨性別者(Transgender)。

讀者評論 13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什么大众审美,天天喂你吃猪饲料偶尔给你换换狗粮观察其反应分进行分析,也许以后可以天天喂你吃狗粮猫粮,现在的大众审美是什么,穿上白衬衫撸起袖子加油干。

  2. 這是寫王菊的文章中最好的一篇了吧?

  3. 作为大陆学生在朋友圈也看了很多篇写王菊现象的推送,但是这一篇令人最为印象深刻!分享在微博上~

  4. 真的很喜歡這一篇文章,昨天也把它分享到微博上了,意外地很有熱度,沒有搜到老師的id所以沒有艾特到,請讓我道個歉。不過讓我意外的是,和預設的反應不同,真正有理解文章含義的十不足一(當然其中有看完全文的人就不多這個因素在),另外是很多人把這篇文章理解為王菊的安利文,甚至活生生地出現了在文中提及的眾多「粉圈文化」、「粉圈思維」。雖然各路人馬的反應看著有趣,但這麼好的文章卻還是讓人覺得可惜。

  5. 这个真是这么多文章里写得最透彻的一篇了 透过现象看本质

  6. 可以说国人的审美彻底颠覆了!王菊比李宇春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7. 「他們選擇一個可能為「計劃外」的人,讓資本不得不無視受眾的存在,是一種消解霸權的戲謔」是否應該為「讓資本不得無視受眾的存在」?

  8. 一時眼大睇過籠,看見什麼「菊」什麼「肥」、「醜」但講究「實力」,還以為在說什麼台灣地區政治人物

  9. 我还是菊外人

  10. 人们想用符号寄托自己无处言说的情感和诉求,但是王菊这样的“流行符号”大概率会在短时间消散,那时候人们还剩下什么?归于沉默继续等待着下一个符号?

  11. 不是因为大陆鲜有这么有深度的思考,而是因为各种原因大陆看不到这样的文章发表。

  12. 很棒的文章,大陆媒体鲜有那么深度的思考,支持端~

  13.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