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杨不欢:从李宇春到王菊,中国选秀13年有没有真的“颠覆审美”?

这几天,所有的微信公号都抢着在一口叫“王菊走红”的井中汲水,讲一个你我都爱听的励志故事。王菊被公众托过龙门,如果乐观地看,代表了大众对于游戏规则的双重反叛。
中国女团偶像选秀比赛《创造101》的参赛者王菊,面对大众对她的外貌批评,王菊回答说,这就是她心中美的标准,她很享受做自己。她的回应态度被网民发现,人气飙升。
文化现象

这几天,所有的微信公号都抢着在一口叫“王菊走红”的井中汲水,讲一个你我都爱听的励志故事。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外貌在主流审美之外的女孩,参加了一个中国女团偶像选秀比赛《创造101》,在“胖、黑、丑”的骂声中依然性格张扬、展现实力的故事。面对大众对她的外貌批评,王菊回答说,这就是她心中美的标准,她很享受做自己。节目开播头几个礼拜,她一直处在淘汰边缘,直到她的回应态度被网民发现,一时之间人气飙升。如今网友的投票可能把她送上这个选秀比赛的高排名位置。一时之间,她几乎家喻户晓。

综艺选秀节目对大众审美的影响

王菊被公众托过龙门,如果乐观地看,代表了大众对于游戏规则的双重反叛。

往小了说,这首先是对于娱乐资本的反叛,观众们受够了那些号称是民意选择、实际上全是资本操作的游戏,充斥着机器刷票、真人秀剧本、剪辑的操控。他们选择一个可能为“计划外”的人,让资本不得无视受众的存在,是一种消解霸权的戏谑。

往大了说,这是对当今审美的反叛:人们看够了从流水线上量产出来的“美”,这种近年来不停被诟病的,从公司、偶像到粉丝都集团化的,有组织的千人一面的“美”。人们也看够了这种“美”背后代表性别霸权、生育和凝视意味。选择一个更加自由、更加多元的偶像,是对这种“女性被定义”的反扑。

人们更想重新定义美。

理想地说,这些综艺选秀,乃至流行文化,常常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的,但事实上确实有为社会大众推动审美多元、带来审美革新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尽管不少自认庙堂之上的“文化人”、“有品位的人”,把“我不知道王菊”、“我的朋友圈没有人发过王菊”挂在嘴边认为值得炫耀,可文化研究者们仍然在认真讨论这个现象。

追溯流行文化历史,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英国音乐家David Bowie在70年代开始尝试模糊男女的形象边界,甚至地球人与外星人的形象边界,他非男非女,宛如异人的特点,被世人称为“变色龙”,前卫的尝试极大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审美。这种前卫也在体现在他的音乐探索,摇滚、电子、实验、爵士,各种尝试都超前了时代半个身位。

而选秀类节目的一大特点,是从未出道素人中挑选受欢迎的选手,让他们进入大众视野,选手人气至关重要,因此这些节目的结果对于当下大众审美的反映与影响作用则更加显著。有一些选秀节目甚至(号称)把推广多元审美当做自己的的社会责任。美国的知名模特选秀综艺《全美超模大赛》(America’s Next Top Model),举办至今15年,从2004年开始加入大码模特,呼吁社会注重饮食健康,尊重身体多样化的美,后来又逐年选出了矮模、少数族裔、白化病患者、变性人、聋哑人。近年爆红的美国变装节目《鲁保罗皇后变装秀》(RuPaul’s Drag Race),亦把易服者群体可爱、人性的一面介绍给大众。

王菊代表了大众对主流审美的颠覆和反扑,这一点并没有说错,但追溯中国的综艺选秀历史,就会王菊发现这种“颠覆大众审美”的成功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在民间选秀杀入市场之前,唯一有广泛辨识度的选秀,大概是具有官方背景中国青歌赛;而湖南卫视2005年第二届《超级女声》通过观众投票选出中性风格女歌手李宇春的时候,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以为我们迎来了一个巨大的改变契机。文化研究者们在当时讨论多元审美的出现、网络粉丝社群的积极力量,甚至至今还有香港和国外大学的社会学课,把李宇春的“民意下当选”当成中国民主文化的里程碑式研究案例。

2005年11月27日,“超级女声”在南京奥体中心举行演唱会,李宇春在台上表演。
2005年11月27日,“超级女声”在南京奥体中心举行演唱会,李宇春在台上表演。

偶像的审美推动力量,对粉丝有多大影响?

然而足足13年过去了,我们的审美又变得“多元”多少呢?

直到两年前,作家韩松落还在端传媒的专栏中写,如果要迅速识别一个人,尤其是男性,最好跟他谈谈李宇春。无论喜不喜欢李宇春的形象和歌声,有教养的人也会对李宇春勾画形象的自由表示尊重。而还有大量教养欠缺的男性,“只要听到李宇春的名字,他们立刻卸下温文尔雅的伪装,开始攻击她‘不男不女’。”

这种来自偶像的审美推动力量,在个人身上的作用可能微乎其微,对于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更是近乎泥牛入海。这与每个个人的成长经验,和社会政治环境都有很大的关系。

从个人成长上讲,一个人就算喜欢李宇春,或者喜欢任何不符合主流审美的偶像,也未必代表这个人是一个接受了审美多元价值观的人。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拒绝思辨者如何把两种分裂的价值观统一在自己的大脑中,没有任何不适,继续愉快地生活下去。哪怕一个人喜欢李宇春了,或者喜欢日本那个时尚风格强烈的大码身材女星渡边直美,这些人依然可以同时辱骂一些别的明星“腿粗”、“难看”、“作”。偶像在社会审美上的突破、打破藩篱的努力,很多时无法教育其最亲近的粉丝尊重自己以外的人的多元选择,对粉丝的世界观没有太大影响。

在当今中国,追星世界的“饭圈文化”自有其一套普遍逻辑,圈外人可能对此一无所知,但却是“饭圈中人”非常自然的思考方式:只要偶像遭遇负面事件,就是对手的阴谋或者遭遇了“黑子”;一旦明星表现出某些可爱特质,就是“卖人设”(通过有意装扮出一种人物性格设定来推广自己,例如“吃不胖”、“搞笑”、“迷糊”、“坚强”);一旦露出脆弱一面,就是“卖惨”;一旦两个明星互动多了,一定是比较不红那个,想向比较红的那个“蹭热度”……

这种由阴谋论和事件操控组成的思维方式是饭圈通用的,这种思维方式对一个“粉丝”价值观塑造的影响,相比某个特定偶像所代表的某种正面观念,要强势不知多少倍。

而一个正面偶像能够给粉丝带来多少个人成长,其实也要视乎社会的讨论环境如何。

“无法分析”的性小众情绪宣泄

王菊的这次走红,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是其支持者多来自性小众群体。王菊最初被关注,是由于几个微博男同志“大V段子手”对她的推崇——而在之前几期节目播出时,这些段子手还在编写着讽刺她的笑话,用饭圈的语言说,这叫“黑转粉”(从讨厌一个明星变成了该明星的粉丝)。随后这些有影响力的网络红人又带领着更多LGBT人士(注)“路转粉”(从对一个明星没有感觉的路人变成了该明星的粉丝)。网上对王菊为什么受到欢迎性小众群体欢迎的原因分析,最直观的是从风格切入:王菊美黑、丰满,舞台上举手投足都充满欧美风格,这种类型的艺人常常受到同志群体欢迎,例如美国饶舌歌手Nicki Minaj。

而我与几位关注性别少数的朋友讨论,认为除了表演风格外,更重要的是王菊的“弱势群体代言人”气质:尽管拥有一些被主流社会认为是瑕疵的特点,但仍然强调坚持做自己,这一点必然切中小众群体的内心。在这一点上,王菊和她的信众真正还原了偶像的定义——普通人在生活中实现不了的梦想,交给她去实现。

在“知乎网”与王菊相关议题的讨论中,一名同性恋者这也写道:“因为作为gay,首先对于‘独立’这两个字有着巨大的共鸣。我首先需要不在意别人的目光,不怕被人‘嘲笑’是gay,我需要独立。我出柜以后爸妈可能给我扫地出门,朋友可能跟我绝交,我需要独立。然后王菊,在101中外表非常不一样。是不是像极了全是异性恋的世界里面眨眼的LGBT?我特别希望王菊能够出道,能在这个101女孩中脱颖而出,因为这也许也代表我对于一个不被看好的小众能够在大众面前脱颖而出的一种寄托。”

王菊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中国主流“白皮肤、大眼睛、细腿”女性审美的反叛,而在反抗传统一线奋斗的群体,正是LGBT群体。

本来如果我们要讨论王菊热潮,她拥有大量性小众粉丝这个元素根本不可忽略。然而在我前几日准备为某中国内地媒体撰写另一篇评论王菊热潮的文章时,却被告知,由于禁令,任何跟性小众相关的内容,一个字都不能写。

王菊引发同志群体大量近乎情感宣泄式的热情拉票,背后是今年以来中国社会对性小众群体乃至纹身饶舌等亚文化空间的政策收紧。从去年开始,同性恋就成了中国电视上的禁忌;今年4月,新浪微博公告称将清理同性恋内容,引发万人网上抗议,最终以新浪微博宣布网络清理不再针对同性恋内容告终;5月,湖南卫视旗下“芒果电视”转播欧洲歌唱大赛时,删剪有关同志的片段,还在彩虹旗上打上马赛克;同样在5月,北京798艺术区有团体举行“不再恐同日”活动时,遭现场保安禁止身戴彩虹徽章的人士进入园区,更有两名女生指控被保安殴打。

个性觉醒、情感自由、性别自主,甚至审美多元,这些看似关注自身独立发展的内容,本身就充满自由主义色彩,在一个集权和保守主义的社会常常被严防死守,而王菊作为一个擦边球式的”gay icon”,在性小众群体饱受压制、情绪愤懑时出现,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种宣泄。但这种现象,面对权力机器,根本无法被提及,勿论分析。

中国女团偶像选秀比赛《创造101》。
中国女团偶像选秀比赛《创造101》。

王菊打开了缺口,我们有足够空间跟上吗?

我们对审美革命这件事过于乐观了。13年前人们选出了李宇春,如今人们看见了王菊,从历史的纵深来看,中国选秀综艺最大的成功还是来源于对审美的颠覆,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大概可以说明当时的社会审美走到了某一个疲劳临界点。大众并非不想要改变,但如果没有与之配套的社会讨论,那么一切都是无用功。

如果从娱乐圈粉丝文化的美好泡泡中冲出来,当今社会中,风格中性的人、“娘娘腔”的人、偏胖的人,在生活环境中遭遇的偏见和霸凌,有比13年前少吗?

王菊逆风翻盘,这一切仿佛昨日重现。

王菊的态度是好样的。然而在王菊带出近几年来民间的两大讨论痛点——物质独立与精神独立、重塑美的权利,并且引起信息的决堤时,除了汲水的微信公众号在讲讲“菊姐多么可爱”之外,相关的社会讨论有没有跟上?我们真的有足够的文化与政治空间,让王菊现象打开的那个缺口,变成一场良性的社会文化渐变?

观点认为,更可能发生的现实是,这种偶尔出现的反主流现象,只是缓解了一下大众的审美疲劳,大众最终要回到传统审美地轨道上,而资本会给这些离经叛道者一些小恩小惠,官封弼马温,比如另封一个“网络人气大奖”之类,把你们招安回这条轨道上来。

当然更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你永远无法证伪的一种观点,则是“终极阴谋论”:一切都是推手,一切都是炒作,根本没有什么审美变革的暗涌,腾讯“先褒后贬”,终成最大赢家。哪怕你列出各种理据分析,一个这种类型的“炒作”是多么不符合行业逻辑和难以成功,你依然很难打败这背后所代表的、“高瞻远瞩”的是非虚无主义。

哪怕王菊热潮搞出这么大的动静,在推动社会审美观念的历史洪流看来,这种小打小闹的影响微乎其微,就像精卫的一颗石子投入汪洋大海,但对于社会的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这可能无比重要。

我奢望每一个为王菊疯狂拉票投票过的人的故事都不要仅止于此。你都支持王菊了,你能不能开始做你自己?能不能开始尊重多元审美?尊重每一个女性?

我根本不在乎王菊的表现是不是在“卖人设”,不在乎这一切是不是最终是个大阴谋,我更愿意去想像,当有这样打破传统审美、打破女性“被观看”的命运的现象出现时,有一些处在性格塑造成长期的年轻人,可能就因为十分偶然的原因,看到了这个故事,决定去成为一个独立自我、尊重多元审美的人。哪怕这样的影响微小而潜移默化,哪怕被影响的人只有一个,都已经很有意义。

你支不支持王菊,甚至听没听说过王菊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一阵娱乐的风吹过,你我不可避免地被微信公众号吹了一脸,然后你我给自己留下了什么。王菊不知从何处来,亦不知将往何处去,但愿我们都成为更好的人。

(杨不欢,传媒人、专栏作家)

注:LGBT指性别少数群体,包括女同性恋者(Lesbian)、男同性恋者(Gay)、双性恋者(Bisexual)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

读者评论 13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什么大众审美,天天喂你吃猪饲料偶尔给你换换狗粮观察其反应分进行分析,也许以后可以天天喂你吃狗粮猫粮,现在的大众审美是什么,穿上白衬衫撸起袖子加油干。

  2. 這是寫王菊的文章中最好的一篇了吧?

  3. 作为大陆学生在朋友圈也看了很多篇写王菊现象的推送,但是这一篇令人最为印象深刻!分享在微博上~

  4. 真的很喜歡這一篇文章,昨天也把它分享到微博上了,意外地很有熱度,沒有搜到老師的id所以沒有艾特到,請讓我道個歉。不過讓我意外的是,和預設的反應不同,真正有理解文章含義的十不足一(當然其中有看完全文的人就不多這個因素在),另外是很多人把這篇文章理解為王菊的安利文,甚至活生生地出現了在文中提及的眾多「粉圈文化」、「粉圈思維」。雖然各路人馬的反應看著有趣,但這麼好的文章卻還是讓人覺得可惜。

  5. 这个真是这么多文章里写得最透彻的一篇了 透过现象看本质

  6. 可以说国人的审美彻底颠覆了!王菊比李宇春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7. 「他們選擇一個可能為「計劃外」的人,讓資本不得不無視受眾的存在,是一種消解霸權的戲謔」是否應該為「讓資本不得無視受眾的存在」?

  8. 一時眼大睇過籠,看見什麼「菊」什麼「肥」、「醜」但講究「實力」,還以為在說什麼台灣地區政治人物

  9. 我还是菊外人

  10. 人们想用符号寄托自己无处言说的情感和诉求,但是王菊这样的“流行符号”大概率会在短时间消散,那时候人们还剩下什么?归于沉默继续等待着下一个符号?

  11. 不是因为大陆鲜有这么有深度的思考,而是因为各种原因大陆看不到这样的文章发表。

  12. 很棒的文章,大陆媒体鲜有那么深度的思考,支持端~

  13.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