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福教育可以「療癒」中國嗎? 當今中國面臨現代工業文明帶來的困境──城鎮化,經濟發展成為國家第一要務,金錢是唯一價值觀,山川河流空氣被污染,人們離開土地和故鄉,擠進鋼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國人的精神如何在教育中傳承和發展?這是源自德國的華德福教育理念進入中國大陸20年後,需要攻克的課題。
《中國建築一百年》:為什麼新世紀我們一無所有 梁思成與林徽因,潘石屹與張欣,兩對建築夫婦與他們各自時代的關係,到底建築應以浪漫與學術為出發點,還是「商業化就是促進建築藝術的最佳途徑」。社會問題劇《中國建築一百年》的探討中,後一雙夫婦在今日的勝利,正是因為前一對璧人在歷史上無力阻止中國痛失從前的失敗。而在劇目的中場,你會聽見崔健的《一無所有》⋯⋯
漿聲燈影裏的臭水池塘 「一開始,妻子阻止女兒去玩划船。她實在受不了那窪冰涼的臭水,也怕女兒生病。我說,讓她自己去試吧。如果她也受不了,她就不會玩了。如果她還願意繼續玩,證明樂趣多於麻煩。不落水幾次,她怎麼知道冰涼的臭水是什麼滋味呢?」
「靠禮和樂,把一個動物性的人訓練成文明的人」 在中國大陸文化教育的全面反傳統和 「批林批孔」 近一百年後,自21世紀始,掀起一波兒童讀經風潮。以誦讀經典和弘揚國學為目標的私塾和書院迅速湧現。踐行者們相信在經歷了三代文化斷層的中國,讀經活動可「再造一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