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電影節風暴擴大:倪重華沒有回答的問題

台北電影節風暴發展至今,有些爭議言論倪重華或許沒說,但有些關鍵問題,倪重華確實沒有回答。
台北市長柯文哲參與台北電影節的宣傳活動。
台灣

台北電影節風暴愈演愈烈。昨日(12月1日)傍晚,包括小野、侯孝賢、張艾嘉、王童、李烈歷任台北電影節主席與國內外影人,發起「回歸電影專業,重返文化正軌 北影節爭議電影人聯合聲明」,再次要求台北市文化局局長倪重華將專業自主的獨立空間還給台北電影節。

上周四(11月23日),台灣知名影人李烈無預警閃辭台北電影節主席,聲明稿直指「台北電影節的主席已無法再為電影節捍衛不受干涉的獨立空間」,她選擇離開主席的位置,外界一陣嘩然。一時之間,媒體報導台北電影節受到政治介入、播二手片、為政策宣傳、商業化等傳言滿天飛,五位台北電影節諮詢委員先總辭表達抗議,接着紀錄片工會與上千人也參與聯署聲明,引發一連串效應。

然而,身為事主的台北市文化局局長倪重華,面對相關質疑,全盤否認,讓整起事件顯得疑雲重重。在台北電影節總監與主席相繼憤而離職的問題沒有解決下,倪重華的新人馬傳即將上陣,讓電影人相當不滿,再次發出聯合聲明,聯署名單也擴大,除了歷屆九位台北電影百萬大獎得主,台灣電影各司的主要工作者幾乎名列其上,海外也有策展人與影評人加入。

面對來勢洶洶的輿論,倪重華晚間先透過發言人道歉,隔日承諾將在一個月內召開檢討會議,並邀各界參與,重新調整台北電影節方向。

台北電影節風暴發展至今,有些爭議言論或許倪重華沒說,但有些關鍵問題,倪重華確實沒有回答。《端傳媒》追索台北市文化局未能妥善回應的疑點,「台北影視中心」是一大導火線,也是這次電影圈不滿倪重華「商業化」的主因。

倪重華在回應李烈辭職的聲明提到,未來文化局會在既有基礎上,整合文化部、文化局、台北市電影委員會及台北電影節既有資源,在「台北電影節」國際品牌之下追求提升。據了解,所謂整合,即指原來將在2016年1月成立的「台北影視中心」。

「台北影視中心」的概念,來自2010年時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的謝小韞,意在整合台北電影節統籌部與台北影委會。

早前韓國釜山影展主席李庸觀訪台,台北市文化局局長倪重華(左四)頒贈電影文化成就獎。照片由影委會提供
早前韓國釜山影展主席李庸觀訪台,台北市文化局局長倪重華(左四)頒贈電影文化成就獎。

台北影委會是2007年才成立的單位,專門協助國內外電影工作者在台北勘景、拍片,包括《露西》等國際大片來台拍攝,多是透過影委會居中協調或牽線,近年來,影委會也加強國際結盟、影片製拍與人才培育等,對台北的「城市行銷」至關重要。

台北電影節已有17年歷史,在台灣是僅次於金馬的第二大影展,以「挖掘新銳」的獨立精神在海內外打響名號。過去包括《海角七號》、《乘着光影旅行》與《醉.生夢死》等,都在台北電影節引起關注;而國際新導演競賽更是台灣影展中,唯一的劇情長片國際競賽,吸引海外策展人與片商為此來台觀摩選片。

前者的工作需要聚集鎂光燈,後者的工作要為獨立製片開創空間,若合併,未來誰主導,權力如何分配等,牽涉問題複雜。

綜觀倪重華的聲明,這份由官方語言所描繪的政策願景,關鍵字以「行銷」、「推廣」與「產業連結」居多,看不到倪重華對台北電影節原有特色的理解,也沒見到文化精神層面的堅持,這樣的政策藍圖要放到台北電影節的國際品牌,很難不引起疑慮。

一位不願具名的台北電影節工作人員表示,「合併若有好處,當然沒問題。但,競賽與協拍的本質矛盾,北影一邊協助拍片,又一邊舉辦競賽,如何維持國際公信力?還有,辦商展、市場展應該是影委會工作,局長要電影節來配合?實在不能理解。」

他語重心長的說,「局長很想有一番作為,讓台北電影節跟產業技術有所連結,大家也贊同,但他要先了解台北電影節的角色,這17年來經過非常多人的捏塑、造就,並不是偶然。」

此外,設置「台北影視中心」本身也是一筆迷糊帳。《端傳媒》致電文化局藝術科科長郭佩瑜詢問台北影視中心的進程,她明確表示,台北影視中心的計畫,因實際執行發現兩者性質不同,整合困難,已於今年3、4月廢除台北影視中心設置要點,預算各自編列。

但在2015年9月台北市議會審核文基會預算時,議員諮詢特別針對台北影委會計畫2016年轉型為台北影視中心的預算詢問(1億800萬元台幣),郭佩瑜無奈表示她不清楚,可能是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內部組織調整。

《端傳媒》再致電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營運總監黃文彥,或許礙於業務範圍,以及計畫還不明朗,他解釋含糊,僅說明台北影視中心是文基會整合部門的一個名稱構想,實際內容,還沒定論,目前因為北影總監與主席雙辭,計畫暫時擱置;未來編制如何,留待文基會新任副執行長葉昇宗上任決定,傳言他也將接任台北電影節總監。

敏感的是,這位即將上任並主持台北影視中心計畫的副執行長,才被議員童仲彥指出,過去在郝龍斌擔任台北市長時期擔任副市長李永萍的秘書,雖然業內對他能力評價不低,仍因爭議而上了新聞。

倪重華的影視藍圖,還沒上路,就引起如此大的爭議與反彈,一方面是未能在整合計劃的過程中,適時了解與溝通,另一方面,也來自藝文人士對他累積的不信任。

台北市長柯文哲參與台北電影節的宣傳活動。照片由台北電影節提供
台北市長柯文哲參與台北電影節的宣傳活動。

這位柯P新政下由遴選產生的文化局長,在80年代後期創立音樂廠牌「真言社」,是至今紅遍兩岸的林強、伍佰、張震嶽、林暐哲、豬頭皮、崔健等創作音樂人的推手,在台灣有「搖滾教父」之稱,一直是打造品牌、創造趨勢方面的先鋒人物。因為有過電影技術人員背景,他多次表示希望上任後能聚焦技術人才的培養。只不過,因為遴選過程及幾起文資爭議,這些光環並沒有跟着他來到文化局,也讓他在推行政策理想時,面臨更嚴格的挑戰。在電影人最新的聯合聲明中,對於倪重華是否適任,提出質疑:「為何應以文化優先的局處,在各議題上,卻都是產業、商業、政治服務的思維掛帥?」

影展與政治的關係向來既緊密又緊張。一封辭職聲明,竟引起這麼大的風暴,甚至威脅台北市文化局局長的職位,始料未及,也讓電影節為何而辦的討論再次搬上枱面。2000年後,台灣各縣市政府廣辦影展、廣設影委會,好似拍電影與辦影展是行銷城市與施政業績的方法,一方面讓影展淪為政治附庸,過度氾濫而失去特色。另一方面,政治也成為影展獨立性的緊箍咒,去年高雄電影節的預算因議會惡鬥遭到統刪;韓國釜山影展則因未聽政府阻勸,強行上映世越號事件的紀錄片《潛水鐘》,被中斷國家補助。

台北電影節這場風暴如何收場?端看倪重華能否在改革之際,理解影展與政治的關係,同時展現溝通誠意了。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