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評論
系列
欄目
播客
活動
政治
記者手記:「不想泡在尿水裡」——被困住的老年障礙者,也想要有尊嚴地活著
「我只希望在夜裡可以好好躺一下,可以多喝一點水,可以不再泡在尿水裡。」
上海封城一周年,我們重訪那些靜默現場
「歷史」喜怒無常,從未顧及身處其中的小人物。
香港研究立法打擊「假新聞」︰國安法下的新責任?如何保障新聞自由和人權?
掌握公權力的機構往往會指控傳媒是反對派或在撒謊、有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這種說法破壞了公眾對新聞業作為公共監督機構的信任。
評論|
「後職工盟時代」的香港工運:「大台」與「平台」,勞工爭取權益的未來何在?
「自發、後工會時代、無大台」的勞工抗爭模式,能取得多大成效?
評論|
回憶蔣彥永醫生:勇敢揭露SARS真相,公開呼籲平反「六四」
具有如此聲望的人,能直言反駁中國最高領導人,是前所未聞的事。更何況他竟然將自己的名字和電話號碼都羅列於聲明書上。
上海,封城後的又一個春天,「我們已經是歷史的容器」
徐秋依然覺得它是中國最好、最適合生活的城市。但她也意識到,上海再好也只是「泰坦尼克號的頭等艙」。
評論|
邱師儀:蔡英文、麥卡錫會面層級,將成中共必須習慣的新常態
中共必須要適應這樣強度的台美互訪,而一旦把動態平衡的戰線拖長,時間就不一定不會站在自由世界的這邊。
評論|
習近平出訪莫斯科,北京對俄烏戰爭局勢會有多大影響力?
「聽中國人的話」,本質上並不存在於俄羅斯政治精英的詞彙列表裏。
重現《明鏡》醜聞,這部電影試圖討論新聞業的未來
2018年《明鏡》醜聞,被形容為「希特拉日記」事件以來最嚴重的公信力危機。
政變帶來了轉機,新思想和新結構正在革命中生成——專訪緬甸民主活動家順雷伊
「緬族人開始理解羅興亞人曾經的處境,正是那個屠殺羅興亞的系統,現在把槍對準了我們,對準了緬族。」
這不是一篇「港漂」自白書:一個移民的身份宣言
在不斷的自我懷疑﹑建設又再崩潰後,我才明白這條和身份焦慮講和的路,只屬於我一個人。
「我們不在中國」:人臉識別技術在英國遭遇強烈爭議
「在如今的英國,科技的發展速度已遠快於法律框架可承受的範圍。」
1
...
118
119
120
...
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