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哈維:2019冠狀病毒時期的反資本主義政治 如果只有社會主義政策對如今的世界才有效,那麼毫無疑問,寡頭統治者會確保其成為國家社會主義,而不是人民社會主義。而反資本主義政治的任務就是防止這樣的事情發生。
亡國感的前世今生:在台灣,兩種「國」的故事 2020年的台灣大選,在中美貿易戰與香港抗爭不斷的局勢下,進入倒數計時階段。在諸多因素的交會下,「亡國感」成為熱門關鍵字,選民對「國」的定義殊途,亦再次牽扯出台灣國家認同的深層矛盾,是未完的冷戰歷史在當今的一個複雜切面。
才廢克什米爾自治,又燃族群衝突火種,莫迪想要一個怎樣的印度? 隨著高院的一紙判決,印度政府儘管還沒有找到經濟解方,卻已積極實現了政治上的核心目標:克什米爾自治已廢,阿約提亞也將興建羅摩神廟,印度距離印度教國家僅是一步之遙。
評論|中國大陸民眾的政治信念與政治實踐的邏輯 維穩體制的功能,以及民眾把政治本身理解為一種約束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切斷了政治信念與政治實踐的關聯。在這個意義上,中國人仍然是很原始的、而非現代的政治動物。
評論|戴思嘉:荷蘭極右政治人物皈依伊斯蘭教,「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 像克拉文這樣,年屆不惑之時,信仰立場發生幾乎180度的轉折,從伊斯蘭教在荷蘭的最激烈批評者,轉而成為一個穆斯林,卻令多數觀察家瞠目。
評論|宋永毅:「這是我們共同的事業」——追憶馬若德教授的視野與胸襟 我們為他訂的生日蛋糕上,風趣地寫上了「Long Live Chairman Mac! (馬主席萬歲)」的題詞。馬若德教授笑着自嘲說:「我在哈佛擔任了幾十年的系主任,Chairman倒也可以譯成『主任』。說到長壽,我現在就已經比毛主席長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