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教育
許仁碩:陸生十年,我們真的只能「互相怨恨」嗎?
陸生不該是兩岸關係的工具,台生也不只是陸生在台生活的背景,燃燒了青春的,不是只有陸生。
青年很忙:時刻準備著,應付「大學習」
「連3分鐘的學習都堅持不下來,那應該是思想問題吧?!」
《無聲》柯貞年專訪:戳開傷口是一個有點複雜的過程
「邪惡還是持續存在,但是值得我們努力。」
愛慾錄:疫情再起時的性,別小瞧色情片
人類的情慾製造了色情片,色情片更在無形之中重塑了人類情慾,甚至影響我們生活中的很多觀念。
比鯨吞更危險:國安法後,模糊紅線下掙扎的香港學者
「就在國安法落實那一刻,我就決定要回台灣了。」鐵幕突降,刺激了眾人神經,但一切有利控制的因素,其實在劇變之前,早已備好。
他拍了殺馬特的紀錄片:他們沒有被看見,卻總是被表述
「想通過穿着打扮來發泄、吸引人,就算罵自己兩句也有人跟自己說話啊,只要有人願意跟自己說話,無所謂啊。」
遮蓋與偏見,中港台歷史課本的「近現代中國」有多不同?
大陸的少用政治漫畫,香港的最厚,台灣的標題字數最少。同一事件上,三地教材放大了什麼?迴避了什麼?
周保松:公共生活的意義
我們今天關於公共生活的想像之所以如此有限,在實踐上之所以如此無力,主要是因為我們並非活在一個正常社會。討論這些問題,也是一種對陌生化的反抗吧。
如何讓「炎黃子孫」開始「認識台灣」?
台灣自1997年開始讓學生使用「認識台灣」教材後,從數據上看來,新世代的國族認同與世界觀確實開始起了變化。
評論|
當台灣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從陸生經驗反思兩岸間的互相「怨恨」
部分旅台陸生與台灣社會的心理隔閡,不僅體現在雙方對彼此缺乏理解式的同情,同時還包括日常生活中強烈的復仇意識和報復衝動。
壓縮的文革歷史與擴張的愛國教育,中國歷史教科書70年變遷
線性歷史敘事邏輯下,很難鼓勵學生自主思考,最終容易教出兩種學生,一種是書呆子,另一種是時代功利主義——取悅老師取悅權威。
割裂時代的留學生,再不敢說出任何表達「確定」的字眼
告別全球化,告別美國夢,告別曾經以為的人生軌跡
1
...
7
8
9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