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後平地造村記:一場「永久」與「臨時」的戰爭 十年前的莫拉克風災震驚全台,慈濟基金會率先提出替災民蓋「永久屋」的重建方向,希望能在平地造村,並以放棄山上家屋作為條件,讓山區居民永久下山、遠離災害。但對許多居民來說,到目前為止,山下都還只是一處據點,還未能完全取代山上的家。這場「永久」與「臨時」的戰爭,在人、山與平地之間,來回拉扯了十年。
天上人間,小林村災後的3652天 「風災過後,我們這些被留下來的人常常會問:為什麼是我?」災前,小林村縝密的人際關係,如同繁複而井然有序的星空;災後,當半數的星斗瞬間隕落,留下的星星除了要努力發光,還要重組一片完整的星系。十年來,小林村民努力在生者與亡者之間、過去與未來之間來回對話,走過了災後的3652天。
韓國千年古都慶州,如何儲存百年核廢料? 韓國在2007年正式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可以自行研發第三代核電技術的國家,擁核團體認為廢核的主張會扼殺韓國領先國際的先驅技術......。韓國綠黨共同營運長李相熙如是說。
讀者來函:中國強制垃圾分類能否倒逼文明的「大躍進」? 上海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國民素質在中國具有指標意義,這次嚴格實行垃圾分類工作,不僅讓外界對中國國民的文明素養充滿期待,也是對中國近些年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一次考驗。
核廢何去何從?瑞典過了47年,仍在繼續爭論...... 瑞典從1972年開始,決定要自行處置核廢料,花了近半世紀的時間選址、研發處置科技,但反覆的核能政策以及擁核及反核的角力,使得瑞典用過核燃料處置方案,至今仍存在變數。
走進芬蘭核廢墳場,一探關於「十萬年」的信心和懷疑 近40年來,第三獨立機構、學界、政府及業者各司其職,創造出全世界第一個地下核燃料永久處置庫,也獲得民眾高度支持,然而芬蘭的核廢處置故事,還沒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