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深度

專訪環境律師張兢兢:環境法和國際條約怎樣約束中國海外投資?

「不能僅僅說一帶一路是提供給全球的公共產品,用來發展的產品⋯⋯提供了產品,就有責任維護維持這個產品。保證它沒有負面影響,控制它的副作用。」

環境律師張兢兢。

環境律師張兢兢。圖:受訪者提供

端傳媒記者 甯卉

刊登於 2019-12-11

#絲路碳跡#一帶一路

編按:中國將怎樣參與到現有國際規則之中?答案隱藏在不同領域,氣候政治中的煤電發展,便是一例。逐步退出煤炭和煤電產業是走向清潔能源的基礎,也是各國減排承諾的關鍵。中國是煤電大國,不僅在國內,也正透過資本和建設力量進入其他國家。在2019年的氣候大會期間,端傳媒以中國在海外的煤電投資足跡為切口,試著做出一份層層深入追問。點擊查看「中國海外煤炭足跡」專題綜述《圖解:全球煤電建設版圖的中國角色》,以及個案《十字路口上的波黑煤電:中國的推力和歐盟的阻力》

本篇為該專題最後一篇,我們把視線放寬:當中國在海外的投資帶來負面的環境和社會影響時,怎樣的治理手段——包括中國國內法律、當地國法律和國際條約——可以對其做出規範?如果中國只是這些項目的貸款方和承建方,比如本系列的波黑煤電廠案例,是否就無需對項目的影響負責任呢?端傳媒專訪中國環境律師張兢兢,梳理了中國資本「走出去」以來遇到的環境訴訟案例、比對不同國家在規範本國企業對外投資時的做法,或有啟發。

最近幾年,張兢兢的足跡一直在中國以外。

作為一名環境維權律師,張兢兢自1998年就開始活躍在中國各地,替因環境污染而受到不同損害的社群爭取法律上的權益——2005年,她代表福建省的1700多位村民,起訴往河裏排放有毒物質的化工廠,成功地進行了一次中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與污染直接相關的集體訴訟。她在中國的實踐,讓她進入了全球環境律師的圈子,很早便聽到來自中國的投資項目在其他國家帶來的影響,這也擴大了她的關注範圍。

在2010年後,張兢兢開始緊追中國對外投資的腳步,跟蹤調查中國公司與投資在世界各地引起的環境與人權問題,並幫助當地社群使用法律手段來維護他們的權利。跟蹤各種出現環境問題的案子,張兢兢活躍在拉丁美洲、非洲和東南亞各國——波黑、蒙古、厄瓜多爾、秘魯、莫桑比克、塞內加爾、塞拉利昂等等,試圖理解中國在世界角落不斷增強的影響力,也去熟悉代表著「中國」的各種中國公司、資本和項目在不同國家的工作方式。

作為律師,張兢兢觀察和調查的依據,除了當地國家的法律、中國的法律外,還有中國已經簽署和批准了的國際條約——無論是環境類還是人權類的國際條約。「中國簽署了這些人權公約,就有了相應的國際責任,也就是作為締約方應該承擔的責任。」張兢兢想要堅守的原則很簡單。在現實中,不管從哪個層面,中國在國內或是國外的持份者,有很多並未遵循這些責任的做法。

讓公部門督促商業行為更為維護人權和環境,這在其他國家也並非自上而下的集中式口號。像張兢兢的很多環境律師同行們,便一直在世界各地,用各種司法實踐來推動立法並用法庭監督公司作為;在全球化深化的今天,這些司法實踐,常常涉及一國公司在另一國的活動。這也在司法程序上,生出許多複雜性。隨著中國影響力的加深,針對中國商業活動的司法挑戰和倡導,也會越來越多——這會怎樣影響到中國立法者和執政者的態度呢?中國企業在國內的做法,在國外能夠繼續下去嗎?會遇到哪些挑戰?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