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十字路口上的波黑煤電:中國的推力和歐盟的阻力

中國的資本和建設力量,正在改變全球煤電布局:向左走還是向右走?這裏有一個波黑的案例。

十字路口上的波黑煤電:中國的推力和歐盟的阻力
由塞爾維亞公司運營的斯坦納瑞是波黑第一間私有煤電廠,這裏廉價的褐煤降低了電廠的成本,使其能用更低的價格銷售到歐洲能源市場上。

編按:中國將怎樣參與到現有國際規則之中?答案隱藏在不同領域,氣候政治中的煤電發展,便是一例。逐步退出煤炭和煤電產業是走向清潔能源的基礎,也是各國減排承諾的關鍵。中國是煤電大國,不僅在國內,也正透過資本和建設力量進入其他國家。

在2019年的氣候大會期間,端傳媒以中國在海外的煤電投資足跡為切口,試著做出一份層層深入追問,點擊查看「中國海外煤炭足跡」專題綜述《圖解:絲路碳跡──中國的海外煤電版圖》。本篇是專題第二篇,走進東歐巴爾幹國家波黑:中國資本的注入,與當地國原有的政治和經濟困境產生的「化學反應」,左右著該國的能源轉型未來。

中國人來了,中國人又走了。西巴爾幹半島國家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波黑)的一名煤礦工人伊蘭(Jerimic M Eoran),對中國的印象已經所剩不多。

瘦瘦高高的伊蘭今年43歲,從17歲那年開始在老家斯坦納瑞(Stanari)盆地的一個露天褐煤煤礦工作。他的爸爸、他的爺爺,也都在這裏頭工作。巴爾幹半島煤炭資源豐富,斯坦納瑞盆地的開採,可以追溯到1948年。伊蘭的記憶裏,煤礦開採的節奏一直很慢,2004年前後幾乎停產,一直到2012年。那一年,煤礦邊建起了一座新電站。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