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商業與政治中歐關係國際深度

十字路口上的波黑煤電:中國的推力和歐盟的阻力

中國的資本和建設力量,正在改變全球煤電布局:向左走還是向右走?這裏有一個波黑的案例。

由塞爾維亞公司運營的斯坦納瑞是波黑第一間私有煤電廠,這裏廉價的褐煤降低了電廠的成本,使其能用更低的價格銷售到歐洲能源市場上。

由塞爾維亞公司運營的斯坦納瑞是波黑第一間私有煤電廠,這裏廉價的褐煤降低了電廠的成本,使其能用更低的價格銷售到歐洲能源市場上。攝:甯卉/端傳媒

端傳媒記者 甯卉 發自波黑斯坦納瑞、圖茲拉

刊登於 2019-12-10

#絲路碳跡#一帶一路

編按:中國將怎樣參與到現有國際規則之中?答案隱藏在不同領域,氣候政治中的煤電發展,便是一例。逐步退出煤炭和煤電產業是走向清潔能源的基礎,也是各國減排承諾的關鍵。中國是煤電大國,不僅在國內,也正透過資本和建設力量進入其他國家。

在2019年的氣候大會期間,端傳媒以中國在海外的煤電投資足跡為切口,試著做出一份層層深入追問,點擊查看「中國海外煤炭足跡」專題綜述《圖解:絲路碳跡──中國的海外煤電版圖》。本篇是專題第二篇,走進東歐巴爾幹國家波黑:中國資本的注入,與當地國原有的政治和經濟困境產生的「化學反應」,左右著該國的能源轉型未來。

中國人來了,中國人又走了。西巴爾幹半島國家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波黑)的一名煤礦工人伊蘭(Jerimic M Eoran),對中國的印象已經所剩不多。

瘦瘦高高的伊蘭今年43歲,從17歲那年開始在老家斯坦納瑞(Stanari)盆地的一個露天褐煤煤礦工作。他的爸爸、他的爺爺,也都在這裏頭工作。巴爾幹半島煤炭資源豐富,斯坦納瑞盆地的開採,可以追溯到1948年。伊蘭的記憶裏,煤礦開採的節奏一直很慢,2004年前後幾乎停產,一直到2012年。那一年,煤礦邊建起了一座新電站。

2005年,一個由塞爾維亞商人 Vuk Hamovic 創立、總部位於倫敦的EFT(Energy Financing Team)公司,接管了斯坦納瑞煤礦,並開始計劃新建一個煤電廠。給電廠融資3.5億歐元的是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建廠的則是一家總部位於四川的中國央企: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2012年底,項目簽訂合同開工,2016年竣工。

伊蘭還記得駐紮在煤電廠附近的那幾百、多時上千名中國工人。「原來中國人的名字都有含義,」伊蘭和身邊好奇的當地人,會透過隨行來的中國翻譯女孩,簡單聊一些關於中國的事情。不過有些事情他也不敢去查證。「聽說,有一個中國工人的父親去世了,那人想回國參加葬禮,但他的老闆不准他去,他就上吊自殺了。」

2019年8月的這天下午,我見到剛剛下工的伊蘭時,他對幾年前中國施工隊印象最深的,便是這條口口相傳的流言。此時,斯坦納瑞煤電廠已經運轉了將近三年。那個施工營地還在,但早就空了。竣工後,東方電氣留下了一些工程師,確保EFT的團隊能夠順利運轉這間電廠;如今也基本撤走。留下了一座嶄新的300MW(30萬千瓦)的斯坦納瑞煤電廠。

已經中年的伊蘭與老母親住在一起,老家的地底下都是褐煤,那片地十多年前就賣給礦上了;但新建的樓的位置不好,大雨時,因開礦改道的河道會漫到自家院子裏,最嚴重的一次,把整層樓都給淹了。他一直沒有娶妻生子,心裏覺得,孩子長大要是還再挖煤,則實在太沒有盼頭了。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