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杳三:新手見高手,雙普會面下的美俄關係 只要普京能與特朗普找到共同利益,進行交易,什麼尊重國家主權的國際法,對兩人亦不足掛齒。問題是,此等美俄關係微妙的轉變,還須看特朗普的連任工程是否能繼續迷惑人心。
「一號玩家」華為:在歐洲建構「高層關係」的中國企業 一批又一批的中國企業前仆後繼努力「走出去」。打響「中國製造」的名頭後,它們中最成功的那些需要面對一個更棘手的問題:如何「走進去」。與用性價比高的產品佔領市場同樣重要的,是懂得當地遊戲規則,以西方熟悉的操作和語言,改寫自己可疑的中國身分,逐步構建有利於自身的政商環境。華為正是嘗試「走進去」的中國企業中的一號玩家。
評論|入江昭:讀《中國人與美國人》——美中關係一段被忽視的「共有的歷史」 共有的歷史不存在互斥性或排他性,那種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永不改變的文化傳統,不論經歷多少跨文化聯繫依舊保持其完整性的論調,有時反而扼殺了國際關係研究的發展。
評論|中美科技知識之爭:中國的「模仿創新」,合理不合理? 「學習」西方知識是中國科技突飛猛進的最重要原因。以寬泛的標準,中國對西方科技的「學習」,可以粗略大致分為七種:有的是合法的,有的是非法的,有的游走在合法與不合法之間。
「不可承受之重」:在盧旺達大屠殺陰影下長大的年輕人 今天的盧旺達,以14至26歲的青年居多,佔了全國人口的四成。24年前的那場大屠殺,徹底改變了這些年輕人的命運。怎樣正視歷史?怎樣區分偏見?怎樣批評地看待長輩?在成長過程中,我們都經歷過這些課程。不同的是,在盧旺達,殺戮的「絕望」,如影隨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