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2017西方文化與科技回顧:#Metoo運動是否會導致道德清洗? 2017年的反性侵運動重新定義了社會對待女性的標準:什麼是可以接受的,什麼是不可容忍的。歷史上每一次女性主義運動的進展都遭遇了反彈,但「時代精神」正在發生改變,每一次回潮都可能激發新的反思和勇氣,開啟下一次運動的再出發。
評論|2017西方政治與思想回顧:當「特朗普元年」遭遇「馬克龍時刻」 對於西方世界而言,2017年仍然是一個不確定的時刻。但在一些結構性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因素制約下,這個晦暗時刻更可能是漫漫長夜前的黃昏,而不是黎明將至的預兆。
評論|黃國鉅:在絕望充斥的香港,尼采思想有什麼啟示? 所謂「絕望政治」,就是在絕望的環境下,我們應該怎樣作政治實踐。因為希望本身和政治行動之間存在必然關係,我們去參與政治、投票、參選,總是希望行動會帶來改變,但如果我們明知沒有希望,甚至絕望,又有什麼可以驅使我們去行動呢?
評論|西方社會的政治極化,及其對自由民主制的挑戰 如果當前的政治極化難以緩和甚至不斷惡化,有可能突破現存政體能夠吸收和容納的有效範圍,那麼「自由民主體制的危機」就不再是危言聳聽的修辭。就此而言,政治極化是西方政治面臨的一個嚴峻挑戰。
評論|陳純:四個視角,看中國施派的誤讀與反西方現代性使命 我對從學術上指出中國施派的各種誤讀和濫用已經不抱任何激情,因為正如我在《施派的危險性,以及知識分子的限度》一文中說到,中國施派是一群不惜扭曲一切學術理論來實現其政治目的的「縱橫家」。
專訪吳國光:權力劇場中,威權是如何被「加冕」的? 既不是1930年代的德國,也不是1980年代的蘇聯,中國給全球化時代的民主國家帶來了新問題,而問題的根源,在於中共不同於民主制度、也不同於一般威權制度的獨特統治術:創立正式制度,然後操控它,透過改變遊戲規則,來改變遊戲結果。
評論|AI崛起工作變少、貧富差距擴大,「全民基本收入」是人類存續關鍵? 目前形形色色的工作未來如果只需要30%的人力,其他70%的人要做什麼?如果說,從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國家的主要使命之一是在「創造就業」,那麼面對21世紀的未來,尤其在先進國家,主要任務可能變成「維持低就業」。
評論|項飆:正規化了的北京「浙江村」,社會關係和自保能力也瓦解了 為什麼外來人口的住房條件會這麼差?難道他們從來沒有想到過把自己的住所變得更安全些嗎?事實是,他們不但想過,而且動手做過。但是,在1995年的清理中,建設得最好、管理得最到位的大院成了首要打擊對象。
評論|項飆:在驅逐之外,北京「浙江村」正規化的糾結和代價 北京不可能真正「切除」 邊緣人群。但是切除的運動,強化了邊緣人群的「可切除性」,即他們生活在一種時刻要想着被切除的可能、徹底放棄平等融入機會的狀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