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全文原刊於《二十一世紀雙月刊》2017年2月號,原標題為《正規化的糾結:北京「浙江村」和中國社會二十年來的變化》,《端傳媒》獲作者項飆教授與《二十一世紀》授權編修,分上篇下篇轉載,此文為下篇。上下篇的「前言」是項飆教授此次新加的。
前言:為什麼外來人口「不想」自己的安全?
為什麼外來人口的住房條件會這麼差?難道他們從來沒有想到過把自己的住所變得更安全些嗎?事實是,他們不但想過,而且動手做過。
在1990年代初期,浙江村內的衞生以及治安狀況惡化,消防隱患突出,浙江村人非常需要有安全保障的居住方式。於是,在服裝業裏賺了錢的一些浙江村人投資蓋建封閉式的小區,稱為「大院」。大院是住宅區也是加工區,但是後期蓋的大院內部有明確的區域分工,消防安全也是設計時的重要考慮,不是簡單的「多(樣功能)合一」。 大院對治安防衞、周邊道路規劃、水電設施配備,甚至專線巴士運營等都做了投入。大院老闆這麼做,是要提升自己的社會權威。大院建設不光是為掙錢,而且也是為了自我實現,為了有一個長久的奔頭。它本質上是一個社會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