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潤學
「潤」加十年記:我一度逃回中國,最終又回到加拿大入籍
這十年,自己的運氣到底如何?我沒有確切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自己堅持了下來。
-
先行者胡台麗:人類學與台灣,她拿著筆記本,隻身進入無人知曉之境
胡台麗關於「我是誰」的漫長思索與回應,這也是所有台灣人,不論任何族群都會遇上的問題。
-
尊重誰的生命?拿掉誰的選擇?限制誰的自由?三位美國女性的墮胎經歷
「要他當孩子的父親當然不可能,而要我當母親,對孩子也絕對不公平。第二天早上,我打了個電話,預約終止懷孕。 」
-
產業鏈外遷、脫鉤加速:政治抗疫下中國經濟不可逆轉的代價
如果極端的封城清零政策持續下去,中國的製造業供應鏈存在長期的不確定性,不大可能恢復正常。
-
專訪《憂鬱之島》導演陳梓桓:2019年之後,我對香港電影未曾如此樂觀
紀錄片《憂鬱之島》跨過三個歷史時空,呈現香港人身份的糾結、斷裂與流變。
-
潤學
滬上老外:封城後我開始思考,「怎樣逃離曾經深愛的上海」
「我想潤了,」菲利克斯說,「我才明白,這就是一齣懸浮劇——看上去很美,但隨時可能摔在現實裏,被鐵拳迎面來一下。」
-
再見,哈伯瑪斯——德國是時候與戰後的「和平主義」告別了?
哈伯瑪斯們的歷史經驗與反思不應變成僵化的教條,以及「我們吃過的鹽比你們吃過的飯要多」的優越感。
-
《奇異博士2》與多重宇宙:漫威只顧炒冷飯,《媽的多重宇宙》技高一籌?
史傳奇至少是在不同的危難中重新解除相同的困境,汪達則完全是在相同的危難中解除相同的困境⋯⋯
-
長沙自建房坍塌後:被改變的街道和無家可歸的工人
房子倒塌時,韓寧政想的第一件事是「黃碼的他可能要露宿街頭了」。
-
新選舉新特首誕生,而弱勢的倡議在消音
民間團體與候選人互動的畫面幾近消失,政綱又鮮有提及具體政策,基層、環保及同志等弱勢的聲音要如何才能被聽見?
-
菲律賓現場:獨裁者回朝的陰霾下,反毒戰受害者家屬等了五年的一場葬禮
「這場大選關乎國家的未來,關乎這些受害家庭的公義,也是一場道德之戰。」
-
2022威尼斯雙年展﹕疫症與戰亂下,竟談女性與超現實主義
與其說這是對雙年展的質疑,不如說是亂世中人們對「藝術」的質疑。在今屆,每個觀眾多少都會抱著這樣的動搖進場⋯⋯
-
《媽的多重宇宙》:一個家庭故事為何要偽裝成超級英雄科幻片?
母女在不同宇宙中的相愛相殺,真的會有停歇之日?華裔還是美國人、東方還是西方、傳統還是現代,還可二分嗎?
-
六個中國閲讀者的故事
我們為什麼閲讀(4):我關掉了自己的書店,繼續建立書與人之間的連結
如今,書籍的獲取變得越來越容易,困難的反而是讀什麼、怎麼讀,以及讀後的交流。
-
上海疫情線上紀念館:人們因什麼而逝去?
市民居家隔離的日常不時闖入機械狗、「大白稻草人」等荒誕片段;社交媒體則具是搶不到的物資、叫不到的救護車和進不去的醫院。
-
香港準特首李家超,選舉工程及競選政綱中的隱藏議程
香港政府過往分權分責、著重透明度的問責制執政精神,也很可能加速走向集權式領導。
-
中國航空業大蕭條中,失去自由的飛行從業者
航班數量大幅減少之外,令從業者感到難以適應的,還有層出不窮的學習、監控,以及嚴苛到違背專業性的行政指令。
-
情調,還是冷感?一個台灣青年詩人的五四私記憶
誰的五四,為誰所擁有?在某個時間點,歷史已經加速走向歧路。我們所追憶的五四,乃被另一段集體記憶所複寫的五四。
-
五四文學遺產:我們講述農村,和魯迅寫「故鄉」,該有什麼不同嗎?
官媒幾乎看不到鄉村民衆的真實生活細節,很多人把記錄文字發表在網上。與魯迅的啓蒙知識分子視角相比,這些記錄不再停留於觀看。
-
電話為何打不進去?台灣防疫人員親述防疫困境
「很難過的是,甚至有民眾說我們那麼晚通知,才是造成疫情擴大的原因,把過錯推到第一線人員身上。」
-
爛尾的Killing Eve,影史上拉拉愛情的死亡症候群
代表是重要的(representation matters),編劇最後塑造出的形象與結局都會成為「代表」本身。
-
大疫過後,走一趟廟街——這是無家者、移工、鳳姐的救贖之地
「我爬了起來,但看到很多人在大海裏浮沉。你受到別人幫助,那你是不是要幫忙拉其他人一把?」
-
世界這麼壞,我們還只顧瘋狂追星嗎?——粉絲從公益應援,到走過黑暗
「我們不能只是追着一顆發光的星......我們在這裏聚合了,有這樣的力量,我們尚有很多很多事情,是可以一起做的。」
-
阿果:盛世或虛火——香港流行文化如何重新成為大眾焦點?
由去年叱咤到今年 Chill Club,已蔓延一整年的香港流行文化浪潮,如何掀起,又有何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