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記憶與自由:你不會是一百年前那個勇者吧?
在被黑暗籠罩的海拉魯大地上,林克只有一個任務:記得。
-
攝影人語
從失禁到治癒,香港攝影師出了一本《虎豹瑪莉》
「有時候一些好個人的東西,其實都已是回應時代。」
-
280萬人因疫情死去,我們卻在「哀傷海嘯」中感到麻木
像是站在沙灘上,看著悲痛的浪潮滾滾而來,見證著站在邊上的人被捲走;明明身在局中,卻又奇怪地感覺被移出局外。
-
《乘風破浪的姐姐2》:為什麼這一次文娛資本的算盤落空了?
當觀眾對女藝人「咖位」差別與在節目中的權力大小津津樂道,可能忘了這源於一種畸形生態:你必須足夠成功,才能獲得基本的尊重。
-
中大半山腰,一個中國研究聖地的死亡
「中心是幫助你了解共產黨的本質,但中國最不想你了解共產黨的本質,怎會讓中心生存?」
-
香港影視禁播時代來臨?當你為會打擦邊球而自我感覺良好
禁制、限制某部分人的權利,去區分出特權階級的優越,從而燃點更多人成為特權者的動機,主動配合施政,鞏固權力。
-
五個關鍵字,直擊國民黨靈魂:「黨主席」們的兩岸政策是什麼?
兩岸關係風雲變幻、張力日漸升高,國民黨內代表人物江啟臣、洪秀柱、朱立倫、趙少康有何對策?
-
「人權,已成為新的戰場」——制裁過後,歐盟如何看待中歐的未來?
歐盟作出制裁時或許還想政經分開,但中國的報復性反擊,讓中歐間一應議題再難避開人權。
-
鄧正健:追擊M+,炮轟藝發局——香港文藝界正面對什麼政治壓力?
近日對香港文藝界的連番施壓,套用北京的政治術語,這是要對文藝界「落實全面管治權」的第一步棋?
-
自述:從加州到德州,從中國到美國,我感受到的那些歧視
我在美國感受到的種族歧視由隱性變成了顯性,甚至上升到人身安危的程度。在大國對抗的時代背景之下自證無辜,有時是徒勞的努力。
-
陳子雲:在主流與獨立的弔詭錯置下,念想廖啟智
香港人在當下的流行文化環境中,更願意抓緊有相近志向的本地演員,無論新舊。
-
「戰狼外交」的進化?——以近期中國對法外交為樣本
道義感不能代替現實應對,對「一味蠻」的鄙夷不屑,不能遮蔽對「一味詐」的警惕和拆解。
-
禁用新疆棉花與抵制時裝巨頭,供應鏈的主導權在誰手中?
「市場發生一點點變化,都可能讓一個產業消失,或者是讓一個供應鏈變成破碎化。」
-
愛慾錄:亞裔酷兒聚會巔峰,Bubble_T的紐約地下派對
為何在美國成為同志,就不可以在粵語金曲裡揮汗如雨呢?
-
正義聯盟導演版:我們對於英雄時代的暢想已經終結
超級英雄們變回了腐朽的符號,徇眾要求誕生的正義聯盟導演版真的能讓粉絲們滿意嗎?
-
《山海情》劇評:盆景中的西海固扶貧史與扶貧驗收的全民劇場
觀眾收穫的也是結結實實的眼淚,但已不知不覺遠離了真實的扶貧過程,在「盆景」式觀看中體驗了一把結局早已註定的扶貧驗收。
-
島嶼價值
香港有個坪洲島:城市大局已定?所以他們來到這座小島上⋯⋯
在坪洲,世界可以簡單到麵包舖就叫麵包舖,洗衣舖就叫洗衣舖。也正因交通不便,居住者可以摸到生活的平衡⋯⋯
-
天安門事件後最緊張的中歐關係:新疆問題是否會引發更激烈對抗?
相比對美國有限的反向制裁,中國對歐洲的報復並沒有體現出這種剋制態度,恐怕是中國不認為歐盟有實力制約自己。
-
劉文:停止亞裔仇恨——尋求美國主流支持的無奈控訴下,亞裔正義到底是什麼?
當下「停止亞裔仇恨」的動員,大多強調亞裔長期受到美國社會的忽視。這有什麼問題?
-
劉忠恩:緬甸政變兩個月,為何周邊國家還是觀望狀態?誰能動軍政府?
國際社會保守、不願正面對付軍方的作為,緬甸的民主抗爭怕是會演變成數月、數年的長期對峙。
-
尋找章瑩穎
殘忍的罪行發生之後,搜尋以失敗告終。而她想告訴人們,這個女孩曾經充滿希望地活著。
-
後疫情時代的購房者:錢拿在手上就是貶值,太焦慮了
房子,是中國人在不安和不確定的時代中,最渴望抓住的救命稻草。
-
劇集《天橋上的魔術師》:1980年代的台灣早已消失了?
「假的」影像,可會留住「真的」時間?劇集裡,我們都想暫時忘掉自己是成年人。
-
深入走訪英國漁夫、牧民、音樂人:真正脱歐後,他們的得失
權衡利益,有得有失,道阻且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