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當選自民黨總裁,若無意外,將成為日本史上首位女性首相。她與已故前首相安倍晉三關係深厚,自視為安倍路線的繼承者。無論在經濟、外交,抑或歷史觀上,高市的立場皆與安倍相近。然而,她如今面對的黨內矛盾與內外挑戰,遠較安倍執政時期複雜。尚未正式登上首相之位,她便已遭遇執政夥伴公明黨脫離執政聯盟的危機,使其登頂之路更形複雜。
女總裁之路
在10月4日的自民黨總裁選最後一輪投票中,64歲的高市早苗與44歲的小泉進次郎進入決選,最終高市以185票(其中149張為議員票、36張為黨員票)擊敗小泉的156票(145張議員票、11張黨員票),以明顯優勢勝出。高市的勝利固然得益於她長年堅守的保守路線,但黨內元老麻生太郎的助力亦起了關鍵作用。

日本政壇長期由男性世襲政客壟斷,出身平凡的高市早苗擊敗前首相之子小泉進次郎,出任執政黨黨魁,具象徵意義。高市出生於奈良,自述成長於一個「普通的雙薪家庭」,父親從事製造業,母親則是奈良縣警。她的國家觀念深受家庭影響,曾在2000年的訪談中透露,從小父母就會向她朗讀日本戰前以忠君愛國為核心的《教育敕語》,表示十分喜歡。
年輕時的高市曾是樂隊鼓手,也喜歡騎電單車,外表前衛,然而其政治與社會觀點卻傾向保守。神戶大學畢業後,她進入松下政經塾學習,24歲立志從政。1993年以無黨籍身分首次當選眾議員,1996年加入自民黨。自出道以來,她的鷹派形象鮮明,主張「捍衛國家主權與榮譽」是「國家的終極使命」之一。
高市與同屆當選的安倍晉三關係深厚,兩人在社會及安保議題上志同道合。她於2006年第一次安倍內閣中首次入閣;在第二次安倍內閣時期,歷任政調會長與總務大臣等要職,成為安倍最倚重的心腹之一。高市對安倍忠誠不渝。安倍因病辭職後,她一直勸說其復出,惟安倍拒絕。她2021年首次參選總裁,安倍更為她親自電話拉票,然而最終敗於岸田文雄。同年,安倍遇刺身亡,使黨內最大派閥——安倍派(清和會)群龍無首。
2023年底,自民黨爆發政治獻金醜聞,多個派閥被揭發未誠實申報政治獻金,涉款逾億日圓,其中以安倍派金額最大,牽涉多名重量級政治人物。事件重創自民黨聲譽,除麻生派外,各主要派閥相繼解散,安倍派元氣大傷。
2024年總裁選中,高市再次出馬,自稱「安倍路線繼承者」,在首輪投票中名列第一,卻在決選時敗給安倍的宿敵石破茂。到了今年選舉,高市雖被幕僚勸告不必再倚仗安倍形象,但她仍堅持以「繼承安倍精神」為主軸。她在拉票時表示自己是眾多候選人中唯一能挽回流失自民黨選民的候選人。這一策略恰逢保守回潮的氛圍——自民黨今年參院選慘敗後,地方為主的保守派認為石破政權過於傾向自由派,導致基層支持者流失。保守陣營因此掀起「回歸傳統」的浪潮,高市在地方黨員票中獲得壓倒性支持。

麻生太郎掌握時機,在投票當日指示派閥議員「支持首輪黨員票最多的候選人」,最終促成高市擊敗小泉進次郎,登上自民黨總裁之位。這個看似破天荒的結果,仍然要靠傳統的派閥操作達成。
高市雖然成功當選自民黨首位女性總裁,然而她在女性中的支持度卻不高。根據《產經新聞》與富士新聞網(FNN)於 9 月 20、21 日進行的聯合民調,雖然高市以 28.3% 的支持率在五名候選人中居首,但其支持者中有六成為男性,女性比例則是五人中最低。
《產經新聞》引述高市陣營一名女性議員指出,高市過於強勢的女性形象,反而讓部分女性黨員與支持者感到疏離,建議她適度展現柔軟與脆弱的一面,以拉近距離。之後,高市在一次公開活動中主動談及自己曾遭受更年期症狀困擾,並強調「女性健康是國家力量的基礎」,呼籲應在全國推動更多能夠照顧女性與兒童健康的綜合醫療機構。
對自由派而言,女性出任首相並不必然意味著女權的進步。日本政壇依然是男性主導,女性議員比例長期偏低;而高市雖然延續安倍時期的「女性活躍」政策,推動女性勞動參與,但其出發點主要是為了提振經濟,而非促進性別平等。她強調維護傳統家庭觀,反對「夫婦別姓」(夫妻可各自保留原姓)、反對女性天皇,對 LGBTQ 議題亦持保守立場。
依日本現行制度,夫妻須使用相同姓氏,雖未明文規定必須從夫姓,但現實中多為女性婚後改姓,導致其在職場與社會中承受不利。推動選擇性別姓制度被視為邁向實質性別平等的重要一步。1979年《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通過後,各國陸續引進此制度。日本亦已批准該公約,1996年法制審議會曾提出包含選擇性夫婦別姓制度的民法修正案,但政府始終未將法案提交國會審議。保守派認為這會破壞家庭一體感。近年自民黨內的溫和派傾向採納此制度,但隨著高市早苗當選總裁,相關改革恐將再度遙遙無期。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上野千鶴子在X上寫道:「聽說可能會出現首名女首相,但不感欣喜。明年日本在世界經濟論壇性別差距指數的排名或許會上升,但這絕不意味著政治環境會變得對女性更友善。」她向《每日新聞》解釋,「只要是女性就好」的時代早已結束,女性執政未必代表女性利益。她稱,女性進入男性中心的組織時,往往被迫比男性更男性化,成為「保護男性利益的女性」,而高市正是象徵。
不過,高市當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恐怕是如何在首相指名投票中順利出線。自1999年以來與自民黨聯手執政的公明黨10月10日宣布脫離執政聯盟。在野黨亦伺機進攻,而自民黨內部保守與溫和兩派矛盾叢生,使高市陷入內外交困的困局。

自公聯盟瓦解,恐淪超少數執政黨
公明黨對高市早苗的強硬保守立場感到不安,亦不滿自民黨未能好好處理政金醜聞問題。公明黨一直要求自民黨加強對企業及團體政治捐款的限制。高市當選總裁後仍任命曾涉及醜聞的舊安倍派要角萩生田光一為幹事長代理,惹公明黨不滿。她在當選後未先與公明黨協調執政聯盟關係,反而率先與在野黨國民民主黨黨魁玉木雄一郎密會,更激化公明黨的不滿。
高市10月10日在與公明黨黨魁齊藤鐵夫會談,齊藤宣布公明黨將退出執政聯盟,在國會的首相指名投票中不會投票支持高市早苗,日後在選舉中不會再推薦自民黨候選人。齊藤稱,之所以決定退出,是因為自民黨一直無視公明黨提出的政治資金規正法改革。
高市則稱,齊藤在會談中提出了政治資金規正法的具體改革方案,要求她當場表明贊同與否,但她表示這需要經過黨內程序討論,非她一人可以決定,但齊藤不滿這答覆,單方面宣告退出執政聯盟。高市又透露,在會談上質問對方:「如果總裁不是我,是否就不會脫離執政聯盟?」但齊藤對她表明,退出聯盟並不是針對她個人,而是因為過去多次向自民黨提出這課題卻違遲未獲回應。
維持26年的自公執政聯盟不再,對日本政壇影響仍是未知之數。自民黨在1999年跟公明黨組成執政聯盟,一大原因是自1999年起大部分時間都無法在參議院單獨取得半數。公明黨的母會是宗教組織創價學會,在選舉中亦可動員會員支持自民黨,不過近年隨着會員老化,動員力已今非昔比。該黨以「和平之黨」作招牌,對修改和平憲法素有保留,向來跟自民黨保守派有齟齬,但兩黨仍努力維持。
公明黨不少理念跟高市相違,該黨跟中國友好,但高市則對華持批評態度;公明黨主張穩健財政,跟高市的積極財政理念相違。失去公明黨對高市而言並不一定是壞事,隨着右翼小黨日本維新會等冒起,自民黨可以有更志同道合的盟友。但對高市來說,目前最重要的是確定國會指名投票夠票當上首相,這將考驗她的政治協調能力。

在眾議院的席次結構上,自民黨現有196席,公明黨24席,距離過半數仍差13席。公明黨脫離執政聯盟後,距離過半擴大至37席。
至於最大在野黨立憲民主黨擁有148席,仍比自民少48席。理論上若能與日本維新會(35席)及國民民主黨(27席)結盟,合計可達210席,超過自民。如公明黨亦加入,則達234席,勉強過半數。
自民黨去年失去眾議院控制權後,已不時跟日本維新會及國民民主黨合作推動法案通過。日本維新會在修憲等問題上較接近高市,至於國民民主黨則是2020年才成立的新興民粹政黨,黨魁玉木雄一郎領導下去年在眾議院選擇異軍突起。該黨去年以「增加實質工資」(手取りを増やす)作口號,令該黨議席大增,成為關鍵少數。高市此前已跟國民民主黨黨魁玉木雄一郎洽談。不過隨着自公聯盟瓦解,玉木表明不會加入執政聯盟。各黨在未來數天相信會加緊協調討論,而玉木的動向備受注視。
立憲民主黨幹事長安住淳近來呼籲各在野黨合作,在首相指名投票中整合在野黨候選人,並指玉木為「有力的首相候選人選」。不過,玉木10月11日表明,在首相指名投票中「無法與現時的立憲民主黨合作」,稱兩黨在在安全保障與能源政策等基本政策有分歧。國民民主黨幹事長榛葉賀津也直言,除非立憲民主黨明確表態「願意推動修憲、承認核電重啟與重建」,否則合作無從談起。維新會黨魁吉村洋文則稱,若立憲民主黨與國民民主黨能達成一致,他才會「認真考慮野黨統一候選方案」,但評估「可能性極低」。
若在野黨最終無法形成統一戰線,因自民黨擁有196席,高市早苗仍有望在國會中當選首相,但將面臨「超少數執政黨」的艱難局面。若與在野黨協商受阻,物價對策、外交與安保政策恐全面停滯。《朝日新聞》稱,高市陣營已準備是先通過包含經濟對策的補正預算,然後年底或明年初解散眾議院,重新尋求民意授權。

早苗經濟學?
高市自詡為安倍的繼承者,她在去年出版的《守護日本,強盛富足》(日本を守る 強く豊かに)談及安倍未竟之志,包括修改和平憲法、鞏固自我防衛的國防力量,以及安倍經濟學所追求的「強勁經濟增長」。
安倍晉三之所以能長年雄據政壇,除了深獲保守派支持外,還有安倍經濟學(Abenomics)吸引商界及一般大眾支持。安倍經濟學以三支箭促進經濟增長,即大規模量化寬鬆、增加財政支出及結構性經濟改革,以促進日本經濟增長。不過,安倍經濟學實際上只有首兩支箭落實,安倍下台時日本的通脹率亦未達到2%的目標。
與安倍時代相比,日本形勢已大不相同。安倍的目標是擺脫通縮,但目前高市最大的挑戰則是如何緩解物價上漲對民生的衝擊。至於舒緩少子化及振興地方發展等老問題亦同樣棘手。
高市當選自民黨總裁後,日本股市連日攀升,日圓走貶,外界憧憬高市上台會推出「早苗經濟學」(Sanaenomics)後會推出財政刺激政策。據《每日新聞》報道,商界普遍對她寄予厚望,認同其積極財政主張;但同時有人憂慮,她對中國的強硬態度可能影響日中經貿關係,而其收緊外國人政策的立場亦可能阻礙企業發展。財務省則尤為擔心,她的擴張政策將破壞財政紀律。
財務省的憂慮並非無因。日本長年負債沉重,今年5月全球長期國債孳息率飆升,日本市場震盪,40年國債孳息一度升至3.7%新高。首相石破茂當時坦言,日本財政「比希臘還差」。財務省隨即調整發債結構,減少長債、增加短債,市場暫時穩定,債息回落。受通脹帶動稅收增加,日本2024年第4季錄得17年來首次財政盈餘,債務與GDP比降至約130%,自2021年以來持續改善。

不過,高市卻認為負債不足為懼。她選後曾在網上節目說:「不讓未來有負擔,並不意味不能留下債務。最壞的情况是留下一個沒有增長的社會。」她主張政府應積極投資,促進經濟增長,並支持發行更多國債,以支援受通脹打擊的家庭,及大幅投資半導體等攸關國家安全的戰略產業。
日本央行目前正逐步加息,高市會否向央行施壓亦受關注。她去年曾表示「若日本央行加息就太愚蠢了」,引發爭議。
現時自民黨僅為少數派政府,已難與安倍時期的局面相比,自民黨內部分裂、民望低迷,且已失去國會兩院控制權,高市要在野黨達成臨時協議,方能確保預算與法案順利通過。上次參議院選舉中,在野黨以削減消費稅爭取民心,而重視財政紀律的石破茂拒絕採納減消費稅主張,引起部分黨內不滿。高市雖在選戰中淡化減稅承諾,但隨着主張財政穩健的公明黨退出執政聯盟,國民民主黨又向來主張削滅消費稅,為確保預算過關,高市相信將樂於推出在野黨的減稅提案。
能夠檢驗她財政方針的關鍵試金石,是削減汽油與柴油減稅政策及免費教育兩項計劃,兩項政策雖已落實推動,實施每年需約 2.2兆日圓,但具體財源仍未落實。自民黨與在野黨已達成共識,將在年內將汽油每公升減稅 25.1日圓,國庫稅收將因此減少約 1兆日圓。高市亦表明,將廢除柴油的舊暫定稅率,預計再減收 5000億日圓。自民、公明與日本維新會三黨共同推動的豁免高中學費與小學營養午餐,每年需約 7,000億日圓,預計明年實施。政府需在10月前(高中入學考試全面展開前)確定具體財政來源。高市將如何籌措資金,備受矚目。

外交尋求經濟與安全平衡
在外交方面,高市面對比安倍時期更複雜的局勢。特朗普再次上台在貿易問題態度強硬,使日美關係面臨新的不確定性;同時,中美對立日益尖銳,區域緊張升溫,日本如何在經濟與安全之間尋求平衡將是高市一大考驗。
高市長期對中國持批評立場,與台灣關係密切。今年4月,她以國會議員身分訪台,與總統賴清德會面,強調「守護台灣等於守護自由世界」。本月1日,她又投書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指出「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是日本關注的核心問題」。高市亦認同安倍在2021年卸任後提出的「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論。然而,要將這些立場化為具體行動,仍取決於日本國內的政治共識與安保法制支撐,並非一朝一夕所能實現。
中日關係過往不時因歷史問題及靖國神社鬧僵,高市的右翼史觀勢引起中國警剔。高市認為日本在二戰中的戰爭是「自存自衛之戰」。2010年,她在保守派雜誌《月刊WiLL》中更表示,若成為首相,將發表新的歷史見解,推翻反省日本侵略的〈村山談話〉。高市主張首相應堅持參拜靖國神社,曾表明即使當上首相也會堅持參拜靖國神社。在去年總裁選戰中,她亦說:「希望在適當的時期,按照平常的方式,淡然地前往參拜」,不過,她在今次自民黨總裁選舉中為安撫憂慮其立場的國會議員,走溫和路線,選前選後均避免此問題,僅稱「將會在適當的時機作出恰當的判斷」,似乎預視她上台後會走務實路線。
事實上,安倍可成為參照點。安倍本人的史觀右翼,但2012年第二次出任首相後,只在2013年參拜過一次靖國。安倍的態度很大程度上與美國有關,因為美國向來不希望歷史問題再成為日韓這兩個盟友的齟齬。《朝日新聞》日前引述美國政府相關人士表示對高市日後會否參拜靖國感擔憂,說:「若因此令日本跟中韓關係惡化,把我們被捲入其中,將會很麻煩。」
安倍的外交風格向來務實。2006年首次出任首相時,他上任僅12天便訪問中國,旨在修補因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而惡化的中日關係。2012年重返首相府時,雖因釣魚島(日稱尖閣諸島)國有化爭議導致兩國關係低迷,但任內仍逐步改善。特別是在特朗普執政期間,安倍成功維持中日穩定與日美緊密並行的平衡。

不過,高市能否效法安倍目前是未知之數。對美關係向來日本外交重點,安倍在2016年特朗普當選後立即飛赴美國跟特朗普締建私交,事實證明,安倍跟特朗普的私交在美日貿易談判中大派用場。反觀石破茂在國際場合的存在感很底,其衣着表現更一直備受日本網民嘲笑,石破跟特朗普的互動亦遠遜安倍。一些日本保守派評論認為,特朗普跟安倍私交甚篤,高市或者可以受惠於安倍跟特朗普的友情,日美關係將較石破茂時代親密。
高市在理念上的確跟特朗普接近,她長期強調「經濟安全保障」,2022年至2023年在岸田內閣中出任經濟安保擔當相,主責推動與落實《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的制度設計與執行。她也主張強化防衛力、提高國防支出。特朗普10月6日在社交網站稱讚高市早苗「備受尊敬、智慧非凡、實力非凡」。不過,特朗普第二次上台後在貿易問題上較2016年上任時強硬得多,日美雖然在7月達初步協議,但許多細節仍未落實或被延期處理,例如日本在美國 5500 億美元的投資承諾如何安排,美國會否豁免或減輕部分日本鋼鐵與鋁材產品關稅等。
另外,高市亦無法不理會日中貿易的事實。據日本外務省,中國仍是日本最大貿易伙伴,在2024年,日本對中國的出口與進口總額約佔其總貿易額的 20.2%。在「親美抗中」與商界期待之間拿捏分寸,將考驗她的務實能力。
高市雖然當上自民黨首名女總裁,但前路絕非坦途——從黨內整合、經濟振興,到在美中角力間維護日本利益,每一步都考驗她的政治手腕與決斷。
評論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