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四問中國疫苗出口:利益交換還是大國責任?中印如何競爭?有助全球接種嗎?
一邊是歐美自私地囤積疫苗,收取高昂專利費;另一邊,中、俄、印利用疫苗製造新的政治影響與地緣政治版圖。
-
抗拒中國流行語外,壯大台灣文化真正值得做的是什麼?
台灣這波憂慮底下沒說出口的期待,是透過不同用語習慣,去深化自我認同、塑造台灣共同體。但能有更好的方式嗎?
-
電影片單
誰創造了女人——電影中的女性角色可以不帶偏見嗎?
一來二去,女性主義變成了髒字。電影可以是文字遊戲,所以偏見不會絕跡,保持公允就真的寫不出好角色嗎?
-
緬甸的戰火為何停不下來?五本書告訴你獨一無二的「緬甸模式」
海洋,流浪,恐懼,改革,仇恨⋯⋯緬甸今日的血與砲火,就彷彿歷史重演。
-
《花漾女子》:她面對的深淵三十年不變
竟然有人豆瓣留言說:「這個女導演兼編劇是睡了多少人讓這個片子先是金球四項提名然後奧斯卡五項提名?」
-
美國推出對華重磅法案,拜登能否跟上國會強硬的步伐?
在白宮克制的中國政策和凝聚兩黨共識的國會激進主張之間,到底隔着什麼?
-
失明的程序員:同樣追逐並享有這個互聯網時代
「他的屏幕一片漆黑,低着頭,對着鍵盤一通猛敲,有時寫完了,還會傻笑一陣子。」
-
空前擠壓與畸形生長:中國女權的內憂外困
這真的是我們期待通過女權運動來達到的理想社會嗎?
-
四問日本福島核廢水排放:危機下的最優解?還是利益為上的妥協?
中國大陸一位核電從業者因撰文說明福島核電站排水原因被攻擊舉報,而福島的漁民則擔憂十年努力即將化為泡影。
-
種植場上的美國夢,兩代移民的「淘麻熱」
震驚全美的大麻案背後,華人族群內部的不同階層,因懷抱向上流動的渴望,在一片未知的領域擰抱成團。
-
幫中國做「大飛機夢」的德國高科技:是商業雙贏,還是為國際政治埋單?
被中國國企收購後,他們從一家德國小鎮的業內「隱形冠軍」,一腳踏入了席捲而來的全球高新技術市場「中國競爭力」的漩渦中。
-
操控選舉,加劇社會分裂?——「深偽」技術如何產生,又會造成什麼危害?
就像電信詐騙一樣,學着與Deepfake共生,是未來互聯網衝浪的必修課。
-
被遺棄還是共進退,香港移民潮下的寵物命運
「人身邊有很多東西,但動物身邊只有主人。」
-
從年輕人偶像到「最不穩定因素」:反壟斷案背後的馬雲,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
近年輿論認為,馬雲不止是一個「無良企業家」,而是一個有政治野心,用資本滲透進政治領域、掌控輿論話語權的資本家。
-
哥吉拉大戰金剛:怪獸包裝型態的演變,莫不是折射人類現實中的危機
是哥吉拉,是哥斯拉,甚至是酷斯拉,從東寶到傳奇影業,這隻核變怪獸不斷紀錄著人類的恐懼。
-
什麼是「華語語系」: 從港臺、滿洲、跨太平洋看華語世界的去殖民與流變
「香港人在台灣生活,很容易被問你的中文講得好不好?這個中文指什麼?因為在香港很多人講粵語,那麼他們指的就是普通話。」
-
日久他鄉是故鄉:從「中國回教徒」到「台灣穆斯林」
從台北的盆地邊緣出發,可以看見台灣一頁層層疊疊的伊斯蘭歷史。
-
麥海珊:在電影裏講述,香港人的恐懼是有多少層?
「談恐懼,本身就是這樣的東西,本來就是個人、集體,很政治性,很私密、又很公共。」
-
鐵路事故後七日:回家
「把人帶出來,讓他們完整地走。」
-
肖美麗事件:「港獨」圍獵與「性別恐怖主義」
「這是男權分子對敢於站出來指認公共空間中男性日常暴力的女性的公然報復,是嫁接父權國家意識形態的集體仇恨。」
-
Gordon Mathews:留港教書,記得每天真誠活着的感覺
他說學生是他留港的原因,而學生在他身上看到一個真誠的孩子。「原來長大成人不一定要抽離、勢利……他是一個真誠生活的例子。」
-
三指禮的「作者」是誰?社媒時代,大眾文化提供的革命裝備包
但緊接著三指禮突然被政府宣佈禁止,人們開始因此被捕時,那個「興奮感」瞬間破滅⋯⋯
-
日本半導體人在中國:日美貿易戰教會了中國什麼?
「想在中國國內實現一切是不可能的。搞清楚自己國家的半導體產業在整體生態上處於什麽位置非常關鍵。」
-
端xSociety for Hong Kong Studies
學人對談|袁瑋熙 x 溫健民:政治失效後,香港人是如何抗疫自救的
因為不信任,所以超越了自己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