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基輔記者日記
基輔記者日記三:創傷中的烏克蘭人們,「即使身處深淵,總會有出路」
「炸彈在體內嗡嗡作響,把思想和語言撕成碎片。眼淚也流不出來。我像是被凍結了。」
-
在台菲律賓移工的疫時生活:隔離、禮拜與虱目魚酸湯
她不知道隔離所的設備如何,不知道病情會不會惡化;更重要的是,她不知道無法上工的隔離期間,公司還會不會發工資給她。
-
「孩子是這場大流行病最大的受害者」 ——反思德國疫情封鎖措施的得與失
德國政府實施了成本巨大的防疫措施,但最終是兩敗俱傷的結局——高風險群體大量的死亡,兒童和年輕人成爲了「失落」的一代。
-
從新疆開往上海的卡車:4000公里路,與一個女性司機的32年
一個人開車習慣了,熬夜習慣了,被騙習慣了,被拖欠運費習慣了,被封在車裏習慣了。所以這次到了上海,也總會習慣的。
-
烏克蘭餐廳在港21年:這座小小烏國博物館裡,他們的痛香港人能懂
「幾年前是香港很艱難的時候,當時我們支持香港人,現在香港人支持烏克蘭,因爲大家互相了解,大家都追求自由與和平。」
-
當「大白」遭遇《憲法》——上海疫情中的法治假面
有了這次被民眾引用法律反駁的經驗,當局會肯定通過修改法律或者頒布「解釋」擴大警察權力的必要。
-
「麥當勞的牌會換成毛主席像」?華語獨立紀錄片在2022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在紅色到粉紅色之間,似乎也暗指共產主義從紅軍到「小粉紅」的板塊位移,「共產主義」在當代到底意味著什麼?
-
六個中國閲讀者的故事
我們為什麼閲讀(5):「我想要過一種審美的人生」
我是必須好好活着的。它休想讓我一直痛苦下去。我不僅要活着,而且還要在地獄集中營的縫隙裏,找到蜜糖的快樂。
-
異鄉人:外人眼裡,我們不屬於這個時代;親人眼裡,我們只是家中的訪客
她到長大了才知道,東德在她出生以前就不存在了。但書本裏還在說,德國有兩個,一邊親蘇,一邊親美。
-
革命太易,改革太難:菲律賓戒嚴倖存者看獨裁者回朝
「我們只能前行,不能真的回到過去,儘管那不是一條直路,沒有人能真的一直活在謊言裡面。」
-
潤學
「潤」加十年記:我一度逃回中國,最終又回到加拿大入籍
這十年,自己的運氣到底如何?我沒有確切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自己堅持了下來。
-
先行者胡台麗:人類學與台灣,她拿著筆記本,隻身進入無人知曉之境
胡台麗關於「我是誰」的漫長思索與回應,這也是所有台灣人,不論任何族群都會遇上的問題。
-
尊重誰的生命?拿掉誰的選擇?限制誰的自由?三位美國女性的墮胎經歷
「要他當孩子的父親當然不可能,而要我當母親,對孩子也絕對不公平。第二天早上,我打了個電話,預約終止懷孕。 」
-
產業鏈外遷、脫鉤加速:政治抗疫下中國經濟不可逆轉的代價
如果極端的封城清零政策持續下去,中國的製造業供應鏈存在長期的不確定性,不大可能恢復正常。
-
專訪《憂鬱之島》導演陳梓桓:2019年之後,我對香港電影未曾如此樂觀
紀錄片《憂鬱之島》跨過三個歷史時空,呈現香港人身份的糾結、斷裂與流變。
-
潤學
滬上老外:封城後我開始思考,「怎樣逃離曾經深愛的上海」
「我想潤了,」菲利克斯說,「我才明白,這就是一齣懸浮劇——看上去很美,但隨時可能摔在現實裏,被鐵拳迎面來一下。」
-
再見,哈伯瑪斯——德國是時候與戰後的「和平主義」告別了?
哈伯瑪斯們的歷史經驗與反思不應變成僵化的教條,以及「我們吃過的鹽比你們吃過的飯要多」的優越感。
-
《奇異博士2》與多重宇宙:漫威只顧炒冷飯,《媽的多重宇宙》技高一籌?
史傳奇至少是在不同的危難中重新解除相同的困境,汪達則完全是在相同的危難中解除相同的困境⋯⋯
-
長沙自建房坍塌後:被改變的街道和無家可歸的工人
房子倒塌時,韓寧政想的第一件事是「黃碼的他可能要露宿街頭了」。
-
新選舉新特首誕生,而弱勢的倡議在消音
民間團體與候選人互動的畫面幾近消失,政綱又鮮有提及具體政策,基層、環保及同志等弱勢的聲音要如何才能被聽見?
-
菲律賓現場:獨裁者回朝的陰霾下,反毒戰受害者家屬等了五年的一場葬禮
「這場大選關乎國家的未來,關乎這些受害家庭的公義,也是一場道德之戰。」
-
2022威尼斯雙年展﹕疫症與戰亂下,竟談女性與超現實主義
與其說這是對雙年展的質疑,不如說是亂世中人們對「藝術」的質疑。在今屆,每個觀眾多少都會抱著這樣的動搖進場⋯⋯
-
《媽的多重宇宙》:一個家庭故事為何要偽裝成超級英雄科幻片?
母女在不同宇宙中的相愛相殺,真的會有停歇之日?華裔還是美國人、東方還是西方、傳統還是現代,還可二分嗎?
-
六個中國閲讀者的故事
我們為什麼閲讀(4):我關掉了自己的書店,繼續建立書與人之間的連結
如今,書籍的獲取變得越來越容易,困難的反而是讀什麼、怎麼讀,以及讀後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