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武漢封城一週年
疫情中的失親者:世界向前跑,他們留在了原地
劉璐不能理解,為什麼所有的相關部門都「談疫色變」,大家说「在中國就是這樣」, 但「憑什麼只能這樣?」
-
對話
遭遇種族歧視後,我在柏林策劃了一場影展
無論對政府和警察有多麼失望,我對文化依舊懷有信念。公權力不作為的地方,恰是藝術和公民社會最需要行動的。
-
看懂《靈魂急轉彎》,中文世界的你確定沒有表錯情嗎?
飲下這碗內核保守的「美式中產雞湯」,但那「看山還是山」的感悟,是人人都有機會獲得的嗎?
-
書評
徐曦白:重新審視自由主義——歷史上的意識形態鐘擺?
實際上,自由主義從來不是一個統一的學説。自由主義者對當時的所有重大問題都存在根本分歧。
-
科技巨頭拼多多員工過勞死:數字時代,打工人維權的勞動法之困
互聯網巨頭擅長於將自己包裝成技術革新、引領未來的人類領袖。但它們並不擅長兑現自己的承諾。
-
拉閘限電,在南中國的冬天
「不插電」的跨年,電都去哪了?
-
拆解建制
獨家數據:前特首梁振英,如何成為建制最強KOL和政壇狙擊手?
七成貼文轟政治人物團體,名單超兩百人;高舉習近平語錄,追擊教育局。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如何從低民望特首躍變網絡紅人?
-
Google員工的「少數派」工會,能否成為科技界打工者未來的聯合方式?
在大型科技公司內部,項目和工作組林立,很多人既是工人也同時是團隊負責人,身份與管理的複雜性讓勞工的對抗目標很難統一起來。
-
年度文化人物
台灣給她一百個標籤她都撕得掉,李屏瑤說同志身分是最大祝福
當後來離家的父親在高速路上憤怒飆車,兩歲的她在後座抓住母親的手:「不要怕,我保護妳。」
-
阿姆斯特丹的後疫情經濟:不求增長,但求「甜甜圈」?
在疫情高峰,接住一份理想主義經濟模型的城市。
-
方可成:特朗普被封號——我們別再假裝這三件事
言論自由、平台審查、科技巨頭與輿論權力⋯⋯這個案例中確實也牽涉了一些沒有明確答案的問題。
-
走進體制的年輕人,漸漸成為它的一部分
體制裏的潛規則是——「明面定下的規則都可以隨便打破」。那麼,打不破的是什麼?
-
《拆彈專家2》是硬核港片回歸?台灣人心中的電影「港味」回來了嗎?
邱禮濤顯然察覺到香港警察形象在近年急速惡化,於是他扭轉了作法,剎那召回好久不見的港產片精神。
-
假資訊·後真相
假作真時真亦假:人們為什麼相信假新聞?事實核查有用嗎?
野心家如何找到操縱資訊的空間?
-
這是一位沉睡的巨人嗎:印度的遊戲設計與文化
作家佛里曼曾為《地球是平的》一書訪問印度遊戲公司 Dhruva 的創辦者 ,後者宣布:「印度即將成為超級大國。」
-
我們的活法就快不一樣了:迎接後瘟疫時代6大建築空間動向
家、城市、學校等等都會變,後瘟疫時代,我們需要冬眠穴居但又能保持跟外界的連結⋯⋯
-
評論
國會山佔領:美國大選的漫長終章
美國政治會陷入「死亡螺旋」,還是回歸體面?
-
內卷時代:無節制的投入、同質化的競爭,與中國增長模式的極限
內卷所指涉的「有增長而無發展」的現象,也代表着一種人們覺得自身陷入沒有預期的「窮忙」的社會心態。
-
影像現場:「佔領」美國國會四小時
這場大遊行被媒體稱為特朗普的「最後一役」,最終演化為「佔領國會」的亂局
-
不能收復的淪陷區,不會過時的「陸書送審」制度?
面對爭議,文化部長李永得向媒體表示,面臨中共不友善的文化侵略,台灣政府應建築「民主防禦工事」。
-
數說中國經濟2020:34萬億新基建,與未被統計的1億失業者
中國或成為少數實現2020年GDP正增長的國家之一。但高漲的除了投資和出口,還有債務與失業率。
-
梁俊彥:香港反對派與公民社會,2021要末路還是要轉型?
目前形勢,為香港反對陣營及公民社會如何繼續走下去提出三個迫切的問題。
-
周梓樂死因庭
【周梓樂之死】見證者與旁聽師:他們叩問一個陌生年輕人的死亡
香港搞成這樣,總有人要留下來,收拾一切。
-
焦元溥講傅聰:但他只想當音樂家
有聽眾舉手問傅雷家書,大概是苦笑吧,傅聰說「其實我已經七十多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