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Threads 使用手冊:大家想追求無聊,「有意義的事」太沉重了

在 Threads 上,「鳩噏就是流量密碼」。
可悅說:「有時候我也會想『鳩噏』有什麼意義?可是在說出口的那一刻,我的確感到輕鬆了。」攝:林振東/端傳媒、圖:Mantha Mok/端傳媒

一年前的夏天,我每天打開手機,看見所追蹤的香港媒體都在報導的新聞,感覺世界好像失去了「可能性」。我開始厭倦了 Instagram 及 Facebook 那自以為我「有興趣」所推送的內容,我渴望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這個時候,Threads 出現了。屬於我的 Threads 演算法是這樣的:當女生上載性感照片,是稱讚多於謾罵;人們更勇敢去分享自己的生活及「鳩噏」,那些你以為小眾的念頭,很多人感同身受。這裡仍有討論可以發生。

今年3月,我試探性地在 Threads 開了一則帖子找最年輕的用戶,更標籤了當時 Threads 香港用戶中被稱為「頂流」的 @sunny_gorgor,企圖引起他的關注。

「我有看到人標籤我,覺得這個人很奇怪,」Sunny 接受我這個奇怪人的訪問時說,「我不認識你,又不曾在 Threads 上有任何交流。」那時正值 DSE,Sunny 經常在 Threads 上貼出 DSE 相關的帖子,例如說「如果我明天 DSE 中文科有3就每人派100元」,帖子有9000多個讚好。因為想了解年輕人用 Threads 的想法,我本是衝著他的「中學生」身份找他的。

約 Sunny 碰面時,他提議到香港科技大學——原來他是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一年級生,「中學生」身份是假扮的。他表明:「在 Threads 內,我已經算是中老年了。」身為一名90後的 Threads CD-Rom(只讀不留言的用戶),我只能看著他的臉苦笑。Sunny 開過一個投票帖,讓 Threads 用戶投出自己所屬的年紀,當中超過六成是中學生,大學生佔三成,其他年齡層加在一起才只佔一成。

「我早期扮成熟,臨近 DSE 就假裝成中六考生。」現時19歲的 Sunny 平靜地說,好像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我覺得這樣挺有趣,認識我的人便知道我是鬧著玩的,不用太認真。」

2023年7月5日,Meta 推出全新社交平台 Threads,五天後,用戶量破億,是史上最快達到1億註冊用戶的應用程式。在 Threads 推出一周年前夕,Meta 創辦人暨執行長 Mark Zuckerberg 宣布每月活躍用戶已超過1.75億人。根據 AppMagic 的統計,2024年香港免費社交類應用程式中,Threads 下載量排行第三,超越 Instagram,僅次於 Telegram 及小紅書。

有的台灣用戶因不會「Threads」的英文發音、有的因為熱愛諧音,取其音近稱之為「脆」,香港用家再二次創作為「跪」。Threads 急速冒起,各類有趣、大膽的題材在演算法的推送下發酵,Gen Z 更成為Threads 的主要內容創作者。

這幾個月,我讓自己浸沒在 Threads 的字海中,認識了幾個19歲至80歲的脆友,發現他們各自的 Threads 使用心得:有人故意偽裝、追求極致的「無聊」;有人想要跟年輕人連結,看看他們在玩什麼;有的想在大氣候下找尋稍息的空間。Threads 一時是辯論場,一時又像樹洞,也是一個公園,什麼事情都可以發生。

2023年7月5日,Meta 推出全新社交平台 Threads,五天後,用戶量破億,是史上最快達到1億註冊用戶的應用程式。圖:Chesnot/Getty Images
2023年7月5日,Meta 推出全新社交平台 Threads,五天後,用戶量破億,是史上最快達到1億註冊用戶的應用程式。圖:Chesnot/Getty Images

「鳩噏就是流量密碼」

要在 Threads 上註冊用戶,必須連結 Instagram(IG)帳戶,Sunny 為了隱藏自己的身份,特地開一個新 IG 帳戶,並以另一個同名網紅 arhoTV 的 Sunny 作頭像。這樣做的本意是抽水,後來不少人信以為真,Sunny 過意不去,便換成自己的側臉,藏在光影之中,乍看似是一片雲。

去年7月初 Threads 剛推出時,Sunny 覺得:「這個應用程式跟 Twitter 有什麼差別?沒特別的存在意義。」直至12月,他才受朋友的推薦下載 Threads。Threads 的介面以文字為主,每則帖子限500字內,帖子之間有灰線相隔,在版面不斷往下滾便能看到其他人——不論認識還是不認識——的帖子或留言。

Threads 採用「內容優先」演算法,透過 AI 系統預測用戶最有可能有興趣或互動的內容,自動決定要在動態消息中顯示的內容和順序。Threads 產品管理副總裁 Emily Dalton Smith 曾表示,雖然 IG 和 Threads 的主要用戶都是 Z 世代(Gen Z)和千禧世代(Millennials),但兩個平台所採用的演算法有所分別,其中 Threads 的推薦內容更注重實時性(More Timely)及用戶喜好。而且,目前 Threads 並沒有廣告內容,他們指會專注開發新功能,之後才考慮盈利。

玩 Threads 不像 Facebook 和 Instagram 側重呈現生活照,這樣的匿名性讓 Sunny 找到一個暢所欲言的空間,「觸發了我心底裡那個 attention seeker 的屬性。」

Sunny 為 Threads 中的自己設計了一個「搶口」的角色——經常發表大膽言論,增加曝光率。他曾發帖取笑香港歌手 Byejack 新歌《老派約會之必要-Remix》的歌詞;揶揄會吃螺螄粉的人應該什麼東西都能放進口;說香港城市大學的學生行為古怪。

「回想起來,那時其實是想吸引別人的注意。有人認同、欣賞自己是一件很開心的事,說難聽一點就是有虛榮心吧⋯⋯」事實證明他成功了,最高峰時,Sunny 的帳戶有近3500人追蹤,即使他只是無聊發一張吃麥當勞的照片也能獲逾千個讚好。

在 Sunny 的帖子下,常有個叫 @_hhoyuettt 的用戶留言,你來我往,二人成了 Threads 友。

可悅今年23歲,在英國修讀策展與藝術史,卻與香港 Threads 用戶打成一片。Threads 甫推出,好奇心滿滿的可悅便註冊用戶,她隨手把掌中的梨放在洗手間,拍了張合照發第一則帖子,「沒有特別意思,隨便拍一張低能照,看看有什麼事情發生,」可悅露出一排皓齒,「結果沒事發生,0 like、0 comment。」她沒了興致,把 Threads 打進冷宮。

隔了4個月,重新安裝 Threads 後,可悅發現無聊的平台短短數月間變得有趣了。帖子千奇百趣,有人說笑話,有人分享戀愛或性愛經歷,更多人說廢話,這是個什麼都能發生的平台。可悅早期以輕鬆簡潔的文字講述藝術史,例如介紹蛋彩畫、裙撐(Crinoline)等,於短時間內累積數百個追蹤者。

可悅最喜歡在 Threads 「鳩噏」,即是說幹話。「鳩噏不用負責任,」可悅說,「可以將我腦袋中的無聊想法釋放出來。有些我覺得好笑,但身邊人不覺得好笑的小事,我想尋找同類人,便會放上 Threads。」很多人都想追求流量,其實不用費那麼多心神,可悅覺得「鳩噏」就是流量密碼,越無聊的事越多人讚好。可悅暑假回港後發了一則帖子:「旅客到港必做的10件事,第一,除衫」就獲400多人讚好。

她說:「有時候我也會想『鳩噏』有什麼意義?可是在說出口的那一刻,我的確感到輕鬆了。我想大家追求一種無聊,或者一些無意義的東西,可能是大家都很怕所謂有意義的東西,那太沉重了。」

可悅最喜歡在 Threads 「鳩噏」,即是說幹話。「鳩噏不用負責任,」攝:林振東/端傳媒
可悅最喜歡在 Threads 「鳩噏」,即是說幹話。「鳩噏不用負責任,」攝:林振東/端傳媒

Threads 似乎有個魔力,能化解一切沉重。前陣子可悅跟前男朋友分手,她不敢在 IG 發文,卻每隔數小時便在 Threads 感性一番。IG 太親密了,那裡全都是現實中認識的朋友,她每則動態都有重量,像把石頭投進湖裡、泛起漣漪,「他們看了好像一定要回覆,然而並非每個人都能接住別人的負能量呀!我不想令他們有負擔。相反,我與 Threads 友沒有緊密連繫,他們想看就看,不想看就掃走,沒有壓力。」於是她更傾向把感受投進公海,任由海浪捲走,即使沒有回應,至少她投擲出去了。

可悅是個「現充」(現實生活充實的人),回港之後,朋友邀約不斷,她不需要靠 Threads 認識朋友,可是她需要一個可以發泄情緒的洞穴。「Threads 是自我排解的黑洞,」可悅說。

從被動接收者,到新平台的「生產者」

新的社交平台誕生,聚集了新的社群和討論;有人想在人群中獲得認同感和朋友。

Sunny 不能自拔地迷上了 Threads 後,每天玩十多小時,「那時不能說是看,而是浸在這個應用程式裡。」

他幾乎每隔數小時便發一則帖子,然後不停更新通知,看有多少讚好、留言,「在 Threads 上跟人互動是即時的,大家互相留言,把 Threads 當成 WhatsApp 使用。」後來發帖者可以查看帖子的觀看數,他更是沉了下去,連其他用戶都驚訝:「你好像24小時在線。」Threads 佔據了他的生活,最嚴重時,他要刪掉這個應用程式才能專心溫習。

Threads 中的 Sunny_gorgor 與現實中的 Sunny 是兩個人。「我其實是個內向的人,」Sunny 撓撓頭,「我的朋友不多,生活很沉悶。」他甚少與朋友外出,星期一至日幾乎都在學校或家裡渡過。「我腦海裡有很多想法,但現實中沒有人可以分享,這個平台提供了一個空間讓我肆無忌憚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最有趣的是,無論我的意見多小眾,都有很多人共鳴,我從他們的反應中找到認同感,不再覺得自己奇怪。」

「Threads 成為了一個所有人都可以發表意見的平台,起到討論區的作用。」相比起 Facebook 及 IG,Sunny覺得 Threads 的性質更貼近網上討論區連登,只是這裡的聲音更多元。

例如今年2月,香港坊間熱議中學籃球教練「郭 Sir」與女學生的親䁥照片事件,當網上大部分人還在討論女學生的身材、批判教練時,Threads 上有用戶提出疑問:為何社會無法容忍師生戀?是否任何情況下師生戀都應該被禁止?如果老師轉校可以嗎?學生畢業後可以嗎?帖子引來大量理性討論,不同用戶從師生倫理、社會規範、權力關係等角度提出自己的想法。

Sunny 成長於社交媒體當道的時代。他小學用 Facebook,中學用 IG,到 Threads 出現,他發現自己已經厭倦被 Facebook 及 IG 「操控」的感覺。攝:林振東/端傳媒
Sunny 成長於社交媒體當道的時代。他小學用 Facebook,中學用 IG,到 Threads 出現,他發現自己已經厭倦被 Facebook 及 IG 「操控」的感覺。攝:林振東/端傳媒

Sunny 成長於社交媒體當道的時代。他小學用 Facebook,中學用 IG,到 Threads 出現,他發現自己已經厭倦被 Facebook 及 IG 「操控」的感覺。社交媒體看似是個表達自己的地方,可是從小學至中學,Sunny 覺得他從沒發出過自己的聲音,「Facebook 及 IG 的模式使我只能做個吸收資訊的人,轉發其他人、媒體的帖子;但在 Threads 我可以是個生產資訊、意見的人。」

如果社交媒體是一塊薄餅,Sunny 覺得 Facebook 及 IG 都被主流媒體及 KOL 佔據了,而剛出爐的 Threads 讓網絡素人可以分上一杯羹。Sunny 也試過在 IG 開專頁,造圖、拍 Reels 擷取名人語錄,經營了兩年,帳戶只得100多人追蹤,這使他感到氣餒;在 Threads,他出一個補習名師推薦帖,便有超過2000個讚好,17萬觀看率。

他不想再做影子了,他想看到自己的樣子。「我不想再做 Consumer(消費者),我想做 Producer(生產者)。」過去十多年無處釋放的表達慾望,在 Threads 噴湧而出。

一群想表達自己又意見相近的人聚在一起,「我從你身上獲得認同感,你又從我身上獲得認同感,慢慢形成一個 Community(社群)。」以往 Facebook 及 IG 追蹤的都是身邊的朋友,Threads 讓 Sunny 第一次脫離現實的社交圈子,只需一個小契機——一個讚好或留言——用戶就能建立連繫。他們在 Threads 交流、認識,轉而去 IG 建立自己的群組,有時會相約碰面。Sunny 第一次與 Threads 友見面,就是去看日本動畫家今敏執導的《藍色恐懼》,一套沒有現實朋友會跟他一起看的動畫電影。

「老實說,現在的 Threads 對我而言,相比引起迴響,我更想維繫與 Threads 友的關係,我從他們身上找到一種社交(的滿足感)。」Sunny 說。

當眾聲喧嘩,也有人發現 Threads 是一片可以守住自我的領地。

可悅偶爾分享風景照、自拍照,沒想到會因此「成名」,追蹤者一度逾6000人。今年初,她在 IG 個人動態上載了一張自拍照,照片中可悅穿一件黑白色緊身露腰上衣,留言者思疑她沒穿胸圍,回覆她的個人動態:「粉點有啲吸睛」、「Sor,你係咪露點」,可悅把照片及他們的回應截圖放上 Threads,「Go get a life bro……係時候要活返喺2024 normalise下啲嘢」。帖子再被網民截圖放上連登,斥她是博取關注。

可悅是個「現充」,不需要靠 Threads 認識朋友,可是她需要一個可以發泄情緒的洞穴。「Threads 是自我排解的黑洞,」攝:林振東/端傳媒
可悅是個「現充」,不需要靠 Threads 認識朋友,可是她需要一個可以發泄情緒的洞穴。「Threads 是自我排解的黑洞,」攝:林振東/端傳媒

展現自己的身體有什麼問題?「我沒有做錯事,」可悅堅定地說,「我不是勾引男人。我純粹覺得他們如此落後!」當自己的世界被入侵,可悅想盡力守住領地,她繼續在 Threads 分享自己的美照:窄身吊帶低胸背心。與連登的謾罵彷彿平行時空,Threads 上留言幾乎一片讚美,「靚」、「索」、「心心眼(表情符號)」。

Threads 上曾有女生拍攝自己自慰,又有人以露骨的文字描寫與另一半的性愛經歷。可悅也未弄明白這些現象,可能每個人的底線都不同。她自己上載照片之前,已先在心底過濾再過濾,「太私密、個人的東西都不會貼出來,至於照片,我會拍的就是底線。」

了解年輕人的廣場

當80歲的香港演員馮素波在 Threads 看到穿得清涼的女生照片,她急忙滑走,「現在的年輕人生活跟我們以前不一樣了。我是真的不明白。不過人的生活就是這樣吧!」

被 Sunny 視為 Threads 老年用戶的我,決定要尋找最高齡用戶。我又開一則帖子,標籤了香港藝人張繼聰(@louischeung2013,44歲)。這次成功引起事主回應:「咩料吖依家?」張繼聰的帖子下方有大量更年長用戶留言,當中有不少人標籤了波姐 @borjer_alice(馮素波)。我趕忙回覆並感謝張繼聰帶起討論,留下雙手合十的 emoji,便想到去找波姐聊聊。

訪問前一天,波姐才剛在 Threads 發布了一條她和朋友排隊買卷蛋的影片,有百多個讚好。波姐拿電話的手伸得遠遠,瞇起眼睛,「才這麼少讚好!」

波姐迷上了社交媒體,手指像時針,一掃便滑走了時間。「我就是好奇。雖然已經80歲,但是我有20歲的心境。」攝:林振東/端傳媒
波姐迷上了社交媒體,手指像時針,一掃便滑走了時間。「我就是好奇。雖然已經80歲,但是我有20歲的心境。」攝:林振東/端傳媒

一個進入耄耋之年的演員,為什麼會用 Threads?63歲那年,波姐到運輸署續領車牌,職員告訴她最多只能續領七年。「那時我多失落!」波姐垂下眼瞼,「那我可以做什麼呢?一個老年人還可以做什麼?」此時,她的兒子 David 教她玩 Facebook,上面的每個讚好、留言都教波姐興奮,她意識到:「現在已經不流行考牌,現在流行玩社交媒體。」

2020年,她的同事、年輕演員張彥博叫她玩「格仔」——波姐管 IG 叫「格仔」。直至疫情後期,又有年輕導演教她玩微博、抖音、小紅書及 IG。去年7月7日,即 Threads 推出後兩天,波姐在 Threads 發布了一張她在商業電台挽三宅一生手袋的照片。兒子 David 看到後也驚歎:「你也太快(在 Threads 開設帳戶)了吧?」

現時波姐的社交媒體一半是她自己經營,每當她拍下好看的照片、有趣事發生便會發帖,「全都是我當下的心情」;另一半是數名年輕人替她管理、處理排版、看流量。「老了就要信任年輕人。」波姐說,「年輕人教你新事物,讓你能在這個社會生活下去,那我就去嘗試。」波姐彎起兩道霧黑色的眉,這是她前陣子紋上去的。她總是不斷嘗試新事物,近年不單學會了如何在不使用自拍神棍的情況下自拍,又學用手提電話剪片。

她迷上了社交媒體,手指像時針,一掃便滑走了時間。「我就是好奇。雖然已經80歲,但是我有20歲的心境。」波姐玩社交媒體就是想貼近年輕人,但是「我沒想到你們這麼年輕,00後⋯⋯都可以做我曾孫了!」

在網絡字海上,有人訝異波姐如此緊貼潮流:「波姐,你都喺度玩,勁呀」,有人標註她說想像她「優雅地老去」,又有人留言叫她作「嫲嫲」。早前人們說波姐因與香港男團 Mirror 成員 Anson Lo(綽號「教主」)相似,波姐上載自拍照時,有人留言說「教主早晨」、「教主婆婆」。波姐玩得起,稱 Anson Lo 是她失散的兒子,又跟他合作拍了廣告。

作為從影74年的老一輩演員,十年前,波姐還未想走進年輕人的世界。

2014年,雨傘運動爆發,當時香港電視主席王維基跟波姐說:「如果你想了解年輕人,就出去坐坐。」波姐心忖:「我是演員,我拍戲,他們做什麼與我何干?」礙於與香港電視有合約在身,波姐只得走出去,「直至那一刻,我才開始在社會中成長。」波姐笑了笑。那個夏天,她連續七天都到金鐘去,坐在街頭陪年輕人聊天,「我問他們無緣無故為何要上街?有人倏然流下淚來,原來連父母都沒這樣跟他們聊天。」

波姐最記得有個讀傳理系的學生跟她說:「我不知道將來可以報什麼新聞。」波姐皺起眉頭,「為什麼你們有這麼多憂心?我小時候學粵劇,後來流行樣板戲,我什麼也不會,粵劇的時代過去了、不存在了,我只能想當下的自己可以做什麼。將來的事將來再算吧。」學生聽罷嗚咽地哭起來。

現在沒能出街頭坐坐, Threads 是年輕人的新廣場,波姐便走進去看看。

現時波姐的社交媒體一半是她自己經營,每當她拍下好看的照片、有趣事發生便會發帖。攝:林振東/端傳媒
現時波姐的社交媒體一半是她自己經營,每當她拍下好看的照片、有趣事發生便會發帖。攝:林振東/端傳媒

一個虛擬公園,與政治的距離

時隔十年,香港地的青年煩惱可能相去不遠。

「還有什麼新聞可以報?」近年子雲總在心裡自問。子雲今年31歲,大學畢業後便進入香港傳媒機構當專題記者,至今已經8年。完成訪問不久,他離開工作了數年的新聞機構,到德國去唸德文。「我連新聞都很少看了。」每次打開 Facebook 或 IG,時事新聞在螢幕中升起,子雲瞄一瞄字體鮮艷的標題,手指輕輕掃走。即使作為一名記者,他已很久沒有按下「更多」看報導全文,他心裡想著:唉,都知道一定是那些內容⋯⋯

只有點開 Threads,手指每向下掃一下,就像抽一個盲盒,總是讓他驚喜,「有很多搞笑的帖子、令我放鬆的內容,最有趣是我可以見識到00後的想法及生活。在 Threads 跟人說廢話都幾開心。」

Instagram CEO Adam Mosseri 在接受 The Verge 訪問時表示,Threads 目前的設計是有意避開新聞及政治,Threads 不會主動屏蔽或淡化新聞和政治,但它不會像2010年代的 Facebook 優先並主動推送新聞。Mosseri 指,新聞及政治內容容易引發過度審查及消極情緒,損害應用程式的完整性,他希望讓 Threads 用戶遠離政治和硬新聞,關注不同興趣並保持「積極情緒」。

子雲把 Threads 形容成一個公園,什麼事情都可在這裡發生:唱歌、跳舞、下棋、看書,擁有相同興趣的人組成小圈子。他喜歡在 Threads 分享詩詞及日本卡通 Chiikawa,聚集了一群同好,現在從 Threads 轉換場地到 IG 聊天的朋友就有7、8個。他們是隔著螢幕的朋友,連對方的外貌、年齡、性別都不清楚。子雲曾被人誤以為是女生,有次他發帖談女性主義及女權,提到自己的性取向,有人留言問:「你不是女生嗎?」子雲噗哧笑出聲來,「我沒有刻意假扮小妹!」他覺得 Threads 用戶面目的模糊,與其以文字主導有關。

7月初, Instagram 針對 Threads 的使用分析顯示,Threads 上有超過63%的帖文只使用文字。子雲覺得 Threads 的介面是「鼓勵人寫字,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想法,把思考化成語言時,你有消化、沉澱。」與視覺主導的 IG 相比,Threads 的確比較「神秘」,但也是這種模糊讓用戶更「真」,更勇於展露內在的自己。

儘管 Threads 意圖避開政治,平台上的性別、環保討論聲音仍熱烈,亦有簡體中文的大陸用戶現身。今年中,台灣反對國會改革法案(青鳥行動)中,Threads 更成為動員關鍵。在抗議掀起時,民眾號召在立法院附近的青島東路聚集,但「青島東路」一詞被 Threads 限制傳播,台灣網民因「青鳥」字形近「青島」,誕生了「青鳥行動」。「巷仔口社會學」的調查顯示,有56.62%受訪者是從 Threads 得知「青鳥行動」的資訊,比第二名 Facebook 的47.35%多出將近10%。

去到德國後,子雲較常在 Threads 紀錄生活見聞。攝影:子雲
去到德國後,子雲較常在 Threads 紀錄生活見聞。攝影:子雲
在 Threads 有很多日本卡通 Chiikawa 的「兄弟梗」,在街上很random 見到這頂帽子放在門口,子雲立即拍了下來。攝影:子雲
在 Threads 有很多日本卡通 Chiikawa 的「兄弟梗」,在街上很random 見到這頂帽子放在門口,子雲立即拍了下來。攝影:子雲
德國的炎夏與香港不同,陽光很大、少雨,不翳焗,某天子雲臨時起意去了湖邊游泳。攝影:子雲
德國的炎夏與香港不同,陽光很大、少雨,不翳焗,某天子雲臨時起意去了湖邊游泳。攝影:子雲

看著 Threads 上各種熱切的討論,子雲感到一種如幻似真的自由,腦中閃過一個念頭:就像 Facebook 初冒起時。

以前,子雲喜歡在 Facebook 分享自己的生活、對各社會及政治議題的看法,會轉載新聞報導、社評、照片、影片,這些過往的痕跡都存在 Facebook 的記憶之中;今天,這些當年今日的帖子已變成黑底白字的「content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那個盛載著火紅回憶的 Facebook 已不復存在,子雲再找不到使用 Facebook 的樂趣。「不講政治已是整個香港社交媒體的共識,大家都有顧忌。」現在他把 Facebook 當作「咭片」,只限工作用;私事用 IG 分享;想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參與討論就上 Threads。

現在,中港台用戶在 Threads 上仍有不少政治和身份的討論,例如平台裡長期有「廣東話與國語」、「什麼是『支語』」的論戰。其中,2024年初有台灣 Threads 用戶開帖,指看不懂香港用戶以廣東話口語所打的文字,香港用戶再以口語留言捍衛。雙方引發一場關於何謂正字、應否使用口語作文字、保育本土語言的論戰。

而在8月奧運期間,由香港金牌得主、重劍運動員江旻憓引發的「黃藍之爭」,也在 Threads 上掀起一波爭執。

使用 Threads 討論香港議題的人們,內心仍有一些自設的界線。波姐就很少回應標籤她的帖文,「自從社會運動之後,當時舊公司叫我們不要隨便讚好別人的帖子,以免惹來麻煩,慢慢我就習慣不按讚、不回覆。」

波姐說自己患有老花,無法看清眼前的物事。「我不敢踏進去。我無法拿捏什麼應該說、什麼不應該說,不知道哪一句話會落到人的最深處。我是公眾人物,有很多雙眼睛注視著;也是個實實在在的長者,我覺得自己年輕啫,不是真的年輕,有很多我無法理解的東西。萬一我會錯意呢?」

回歸生活

「可以說玩 Threads 是苦中作樂⋯⋯苦是廣泛地存在的,做 Gym、看電影、看 Memes、還有 Chiikawa 都能使我感到快樂。」子雲說。

「看到政治新聞,我會主動跳過。」可悅跟子雲有同樣的徵狀,「早幾年接受太多政治洗禮,什麼都做不到,我想休息一下。盡量保持被動冷感,主動避免。」

「政治冷感是因為我們無力改變。」Sunny 說。他是所有受訪者中唯一仍會在 Threads 上擦邊球提及政治的人。試過有人發帖問「你的身份認同是什麼?」Sunny 留言:「中國香港人」,有人罵他,他一笑置之,「有什麼討論空間?這裡根本沒有討論空間。難道我們可以在 Threads 討論《23條》立法對大家有什麼影響嗎?」

Sunny 為 Threads 中的自己設計了一個「搶口」的角色——經常發表大膽言論,增加曝光率。攝:林振東/端傳媒
Sunny 為 Threads 中的自己設計了一個「搶口」的角色——經常發表大膽言論,增加曝光率。攝:林振東/端傳媒

輕鬆啲啦。

「整個社會都太沉重了,我想把重點轉去自己的生活,在力所能及之內做一些改變,例如是學業、身邊的關係、生活習慣,這是我們唯一可以控制及改變的東西。」Sunny 說。

整個一年級下學期,Sunny 可說是主修 Threads。到學期結束,他的 GPA 下跌了1點,有兩科需要重考。

回過頭來,他不僅在 Threads 花了一個學期的時間,Threads 的世界亦侵蝕了他的情緒。從剛開始取得關注時的亢奮,到後來跟 Threads 友見面,網友變現實朋友,現實中那個內向寡言的 Sunny 無所遁形,他變得拘謹起來,注重自己的形象,不敢再在 Threads 上大放闕詞。@sunny_gorgor 跟 IG 中的 Sunny,逐漸別無兩樣。

尤其當他名氣日大,Threads 友圈越來越廣,每句說話、每個行為,甚至私事都被人議論,好像四面八方都有鏡頭照著自己。他曾一時衝動在 Threads 上公審別人,儘管事後後侮不已,也已無力挽回,「那時真的玩到傻了,太瘋狂。」

他累了。考完試,Sunny 狠下心來移除了 @sunny_gorgor 這個帳戶。那些在 Threads 中結識的朋友依然在 IG 保持聯絡。現在 Sunny 成為 Threads 的 CD-Rom,看著其他人的互動,他也曾懊惱:啊,沒地方「鳩噏」了⋯⋯他決定再開一個 IG 專頁。

把手機收起,熾熱的陽光曬下來,毛囊滲出汗水,他感覺自己重新回歸生活。

讀者評論 4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看完了 ,还是没能解答我的一个疑问:threads 跟 Twitter 的主要区别是?

  2. 很好看的一篇文章

  3. Threads上超爱推有争议的posts引人来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