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Threads 使用手册:大家想追求无聊,“有意义的事”太沉重了

在 Threads 上,“鸠噏就是流量密码”。
可悦说:“有时候我也会想‘鸠噏’有什么意义?可是在说出口的那一刻,我的确感到轻松了。”摄:林振东/端传媒、图:Mantha Mok/端传媒

一年前的夏天,我每天打开手机,看见所追踪的香港媒体都在报导的新闻,感觉世界好像失去了“可能性”。我开始厌倦了 Instagram 及 Facebook 那自以为我“有兴趣”所推送的内容,我渴望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这个时候,Threads 出现了。属于我的 Threads 演算法是这样的:当女生上载性感照片,是称赞多于谩骂;人们更勇敢去分享自己的生活及“鸠噏”,那些你以为小众的念头,很多人感同身受。这里仍有讨论可以发生。

今年3月,我试探性地在 Threads 开了一则帖子找最年轻的用户,更标签了当时 Threads 香港用户中被称为“顶流”的 @sunny_gorgor,企图引起他的关注。

“我有看到人标签我,觉得这个人很奇怪,”Sunny 接受我这个奇怪人的访问时说,“我不认识你,又不曾在 Threads 上有任何交流。”那时正值 DSE,Sunny 经常在 Threads 上贴出 DSE 相关的帖子,例如说“如果我明天 DSE 中文科有3就每人派100元”,帖子有9000多个赞好。因为想了解年轻人用 Threads 的想法,我本是冲著他的“中学生”身份找他的。

约 Sunny 碰面时,他提议到香港科技大学——原来他是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一年级生,“中学生”身份是假扮的。他表明:“在 Threads 内,我已经算是中老年了。”身为一名90后的 Threads CD-Rom(只读不留言的用户),我只能看著他的脸苦笑。Sunny 开过一个投票帖,让 Threads 用户投出自己所属的年纪,当中超过六成是中学生,大学生占三成,其他年龄层加在一起才只占一成。

“我早期扮成熟,临近 DSE 就假装成中六考生。”现时19岁的 Sunny 平静地说,好像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我觉得这样挺有趣,认识我的人便知道我是闹著玩的,不用太认真。”

2023年7月5日,Meta 推出全新社交平台 Threads,五天后,用户量破亿,是史上最快达到1亿注册用户的应用程式。在 Threads 推出一周年前夕,Meta 创办人暨执行长 Mark Zuckerberg 宣布每月活跃用户已超过1.75亿人。根据 AppMagic 的统计,2024年香港免费社交类应用程式中,Threads 下载量排行第三,超越 Instagram,仅次于 Telegram 及小红书。

有的台湾用户因不会“Threads”的英文发音、有的因为热爱谐音,取其音近称之为“脆”,香港用家再二次创作为“跪”。Threads 急速冒起,各类有趣、大胆的题材在演算法的推送下发酵,Gen Z 更成为Threads 的主要内容创作者。

这几个月,我让自己浸没在 Threads 的字海中,认识了几个19岁至80岁的脆友,发现他们各自的 Threads 使用心得:有人故意伪装、追求极致的“无聊”;有人想要跟年轻人连结,看看他们在玩什么;有的想在大气候下找寻稍息的空间。Threads 一时是辩论场,一时又像树洞,也是一个公园,什么事情都可以发生。

2023年7月5日,Meta 推出全新社交平台 Threads,五天后,用户量破亿,是史上最快达到1亿注册用户的应用程式。图:Chesnot/Getty Images
2023年7月5日,Meta 推出全新社交平台 Threads,五天后,用户量破亿,是史上最快达到1亿注册用户的应用程式。图:Chesnot/Getty Images

“鸠噏就是流量密码”

要在 Threads 上注册用户,必须连结 Instagram(IG)帐户,Sunny 为了隐藏自己的身份,特地开一个新 IG 帐户,并以另一个同名网红 arhoTV 的 Sunny 作头像。这样做的本意是抽水,后来不少人信以为真,Sunny 过意不去,便换成自己的侧脸,藏在光影之中,乍看似是一片云。

去年7月初 Threads 刚推出时,Sunny 觉得:“这个应用程式跟 Twitter 有什么差别?没特别的存在意义。”直至12月,他才受朋友的推荐下载 Threads。Threads 的介面以文字为主,每则帖子限500字内,帖子之间有灰线相隔,在版面不断往下滚便能看到其他人——不论认识还是不认识——的帖子或留言。

Threads 采用“内容优先”演算法,透过 AI 系统预测用户最有可能有兴趣或互动的内容,自动决定要在动态消息中显示的内容和顺序。Threads 产品管理副总裁 Emily Dalton Smith 曾表示,虽然 IG 和 Threads 的主要用户都是 Z 世代(Gen Z)和千禧世代(Millennials),但两个平台所采用的演算法有所分别,其中 Threads 的推荐内容更注重实时性(More Timely)及用户喜好。而且,目前 Threads 并没有广告内容,他们指会专注开发新功能,之后才考虑盈利。

玩 Threads 不像 Facebook 和 Instagram 侧重呈现生活照,这样的匿名性让 Sunny 找到一个畅所欲言的空间,“触发了我心底里那个 attention seeker 的属性。”

Sunny 为 Threads 中的自己设计了一个“抢口”的角色——经常发表大胆言论,增加曝光率。他曾发帖取笑香港歌手 Byejack 新歌《老派约会之必要-Remix》的歌词;揶揄会吃螺蛳粉的人应该什么东西都能放进口;说香港城市大学的学生行为古怪。

“回想起来,那时其实是想吸引别人的注意。有人认同、欣赏自己是一件很开心的事,说难听一点就是有虚荣心吧⋯⋯”事实证明他成功了,最高峰时,Sunny 的帐户有近3500人追踪,即使他只是无聊发一张吃麦当劳的照片也能获逾千个赞好。

在 Sunny 的帖子下,常有个叫 @_hhoyuettt 的用户留言,你来我往,二人成了 Threads 友。

可悦今年23岁,在英国修读策展与艺术史,却与香港 Threads 用户打成一片。Threads 甫推出,好奇心满满的可悦便注册用户,她随手把掌中的梨放在洗手间,拍了张合照发第一则帖子,“没有特别意思,随便拍一张低能照,看看有什么事情发生,”可悦露出一排皓齿,“结果没事发生,0 like、0 comment。”她没了兴致,把 Threads 打进冷宫。

隔了4个月,重新安装 Threads 后,可悦发现无聊的平台短短数月间变得有趣了。帖子千奇百趣,有人说笑话,有人分享恋爱或性爱经历,更多人说废话,这是个什么都能发生的平台。可悦早期以轻松简洁的文字讲述艺术史,例如介绍蛋彩画、裙撑(Crinoline)等,于短时间内累积数百个追踪者。

可悦最喜欢在 Threads “鸠噏”,即是说干话。“鸠噏不用负责任,”可悦说,“可以将我脑袋中的无聊想法释放出来。有些我觉得好笑,但身边人不觉得好笑的小事,我想寻找同类人,便会放上 Threads。”很多人都想追求流量,其实不用费那么多心神,可悦觉得“鸠噏”就是流量密码,越无聊的事越多人赞好。可悦暑假回港后发了一则帖子:“旅客到港必做的10件事,第一,除衫”就获400多人赞好。

她说:“有时候我也会想‘鸠噏’有什么意义?可是在说出口的那一刻,我的确感到轻松了。我想大家追求一种无聊,或者一些无意义的东西,可能是大家都很怕所谓有意义的东西,那太沉重了。”

可悦最喜欢在 Threads “鸠噏”,即是说干话。“鸠噏不用负责任,”摄:林振东/端传媒
可悦最喜欢在 Threads “鸠噏”,即是说干话。“鸠噏不用负责任,”摄:林振东/端传媒

Threads 似乎有个魔力,能化解一切沉重。前阵子可悦跟前男朋友分手,她不敢在 IG 发文,却每隔数小时便在 Threads 感性一番。IG 太亲密了,那里全都是现实中认识的朋友,她每则动态都有重量,像把石头投进湖里、泛起涟漪,“他们看了好像一定要回复,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接住别人的负能量呀!我不想令他们有负担。相反,我与 Threads 友没有紧密连系,他们想看就看,不想看就扫走,没有压力。”于是她更倾向把感受投进公海,任由海浪卷走,即使没有回应,至少她投掷出去了。

可悦是个“现充”(现实生活充实的人),回港之后,朋友邀约不断,她不需要靠 Threads 认识朋友,可是她需要一个可以发泄情绪的洞穴。“Threads 是自我排解的黑洞,”可悦说。

从被动接收者,到新平台的“生产者”

新的社交平台诞生,聚集了新的社群和讨论;有人想在人群中获得认同感和朋友。

Sunny 不能自拔地迷上了 Threads 后,每天玩十多小时,“那时不能说是看,而是浸在这个应用程式里。”

他几乎每隔数小时便发一则帖子,然后不停更新通知,看有多少赞好、留言,“在 Threads 上跟人互动是即时的,大家互相留言,把 Threads 当成 WhatsApp 使用。”后来发帖者可以查看帖子的观看数,他更是沉了下去,连其他用户都惊讶:“你好像24小时在线。”Threads 占据了他的生活,最严重时,他要删掉这个应用程式才能专心温习。

Threads 中的 Sunny_gorgor 与现实中的 Sunny 是两个人。“我其实是个内向的人,”Sunny 挠挠头,“我的朋友不多,生活很沉闷。”他甚少与朋友外出,星期一至日几乎都在学校或家里渡过。“我脑海里有很多想法,但现实中没有人可以分享,这个平台提供了一个空间让我肆无忌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最有趣的是,无论我的意见多小众,都有很多人共鸣,我从他们的反应中找到认同感,不再觉得自己奇怪。”

“Threads 成为了一个所有人都可以发表意见的平台,起到讨论区的作用。”相比起 Facebook 及 IG,Sunny觉得 Threads 的性质更贴近网上讨论区连登,只是这里的声音更多元。

例如今年2月,香港坊间热议中学篮球教练“郭 Sir”与女学生的亲䁥照片事件,当网上大部分人还在讨论女学生的身材、批判教练时,Threads 上有用户提出疑问:为何社会无法容忍师生恋?是否任何情况下师生恋都应该被禁止?如果老师转校可以吗?学生毕业后可以吗?帖子引来大量理性讨论,不同用户从师生伦理、社会规范、权力关系等角度提出自己的想法。

Sunny 成长于社交媒体当道的时代。他小学用 Facebook,中学用 IG,到 Threads 出现,他发现自己已经厌倦被 Facebook 及 IG “操控”的感觉。摄:林振东/端传媒
Sunny 成长于社交媒体当道的时代。他小学用 Facebook,中学用 IG,到 Threads 出现,他发现自己已经厌倦被 Facebook 及 IG “操控”的感觉。摄:林振东/端传媒

Sunny 成长于社交媒体当道的时代。他小学用 Facebook,中学用 IG,到 Threads 出现,他发现自己已经厌倦被 Facebook 及 IG “操控”的感觉。社交媒体看似是个表达自己的地方,可是从小学至中学,Sunny 觉得他从没发出过自己的声音,“Facebook 及 IG 的模式使我只能做个吸收资讯的人,转发其他人、媒体的帖子;但在 Threads 我可以是个生产资讯、意见的人。”

如果社交媒体是一块薄饼,Sunny 觉得 Facebook 及 IG 都被主流媒体及 KOL 占据了,而刚出炉的 Threads 让网络素人可以分上一杯羹。Sunny 也试过在 IG 开专页,造图、拍 Reels 撷取名人语录,经营了两年,帐户只得100多人追踪,这使他感到气馁;在 Threads,他出一个补习名师推荐帖,便有超过2000个赞好,17万观看率。

他不想再做影子了,他想看到自己的样子。“我不想再做 Consumer(消费者),我想做 Producer(生产者)。”过去十多年无处释放的表达欲望,在 Threads 喷涌而出。

一群想表达自己又意见相近的人聚在一起,“我从你身上获得认同感,你又从我身上获得认同感,慢慢形成一个 Community(社群)。”以往 Facebook 及 IG 追踪的都是身边的朋友,Threads 让 Sunny 第一次脱离现实的社交圈子,只需一个小契机——一个赞好或留言——用户就能建立连系。他们在 Threads 交流、认识,转而去 IG 建立自己的群组,有时会相约碰面。Sunny 第一次与 Threads 友见面,就是去看日本动画家今敏执导的《蓝色恐惧》,一套没有现实朋友会跟他一起看的动画电影。

“老实说,现在的 Threads 对我而言,相比引起回响,我更想维系与 Threads 友的关系,我从他们身上找到一种社交(的满足感)。”Sunny 说。

当众声喧哗,也有人发现 Threads 是一片可以守住自我的领地。

可悦偶尔分享风景照、自拍照,没想到会因此“成名”,追踪者一度逾6000人。今年初,她在 IG 个人动态上载了一张自拍照,照片中可悦穿一件黑白色紧身露腰上衣,留言者思疑她没穿胸围,回复她的个人动态:“粉点有啲吸睛”、“Sor,你系咪露点”,可悦把照片及他们的回应截图放上 Threads,“Go get a life bro……系时候要活返喺2024 normalise下啲嘢”。帖子再被网民截图放上连登,斥她是博取关注。

可悦是个“现充”,不需要靠 Threads 认识朋友,可是她需要一个可以发泄情绪的洞穴。“Threads 是自我排解的黑洞,”摄:林振东/端传媒
可悦是个“现充”,不需要靠 Threads 认识朋友,可是她需要一个可以发泄情绪的洞穴。“Threads 是自我排解的黑洞,”摄:林振东/端传媒

展现自己的身体有什么问题?“我没有做错事,”可悦坚定地说,“我不是勾引男人。我纯粹觉得他们如此落后!”当自己的世界被入侵,可悦想尽力守住领地,她继续在 Threads 分享自己的美照:窄身吊带低胸背心。与连登的谩骂仿佛平行时空,Threads 上留言几乎一片赞美,“靓”、“索”、“心心眼(表情符号)”。

Threads 上曾有女生拍摄自己自慰,又有人以露骨的文字描写与另一半的性爱经历。可悦也未弄明白这些现象,可能每个人的底线都不同。她自己上载照片之前,已先在心底过滤再过滤,“太私密、个人的东西都不会贴出来,至于照片,我会拍的就是底线。”

了解年轻人的广场

当80岁的香港演员冯素波在 Threads 看到穿得清凉的女生照片,她急忙滑走,“现在的年轻人生活跟我们以前不一样了。我是真的不明白。不过人的生活就是这样吧!”

被 Sunny 视为 Threads 老年用户的我,决定要寻找最高龄用户。我又开一则帖子,标签了香港艺人张继聪(@louischeung2013,44岁)。这次成功引起事主回应:“咩料吖依家?”张继聪的帖子下方有大量更年长用户留言,当中有不少人标签了波姐 @borjer_alice(冯素波)。我赶忙回复并感谢张继聪带起讨论,留下双手合十的 emoji,便想到去找波姐聊聊。

访问前一天,波姐才刚在 Threads 发布了一条她和朋友排队买卷蛋的影片,有百多个赞好。波姐拿电话的手伸得远远,瞇起眼睛,“才这么少赞好!”

波姐迷上了社交媒体,手指像时针,一扫便滑走了时间。“我就是好奇。虽然已经80岁,但是我有20岁的心境。”摄:林振东/端传媒
波姐迷上了社交媒体,手指像时针,一扫便滑走了时间。“我就是好奇。虽然已经80岁,但是我有20岁的心境。”摄:林振东/端传媒

一个进入耄耋之年的演员,为什么会用 Threads?63岁那年,波姐到运输署续领车牌,职员告诉她最多只能续领七年。“那时我多失落!”波姐垂下眼睑,“那我可以做什么呢?一个老年人还可以做什么?”此时,她的儿子 David 教她玩 Facebook,上面的每个赞好、留言都教波姐兴奋,她意识到:“现在已经不流行考牌,现在流行玩社交媒体。”

2020年,她的同事、年轻演员张彦博叫她玩“格仔”——波姐管 IG 叫“格仔”。直至疫情后期,又有年轻导演教她玩微博、抖音、小红书及 IG。去年7月7日,即 Threads 推出后两天,波姐在 Threads 发布了一张她在商业电台挽三宅一生手袋的照片。儿子 David 看到后也惊叹:“你也太快(在 Threads 开设帐户)了吧?”

现时波姐的社交媒体一半是她自己经营,每当她拍下好看的照片、有趣事发生便会发帖,“全都是我当下的心情”;另一半是数名年轻人替她管理、处理排版、看流量。“老了就要信任年轻人。”波姐说,“年轻人教你新事物,让你能在这个社会生活下去,那我就去尝试。”波姐弯起两道雾黑色的眉,这是她前阵子纹上去的。她总是不断尝试新事物,近年不单学会了如何在不使用自拍神棍的情况下自拍,又学用手提电话剪片。

她迷上了社交媒体,手指像时针,一扫便滑走了时间。“我就是好奇。虽然已经80岁,但是我有20岁的心境。”波姐玩社交媒体就是想贴近年轻人,但是“我没想到你们这么年轻,00后⋯⋯都可以做我曾孙了!”

在网络字海上,有人讶异波姐如此紧贴潮流:“波姐,你都喺度玩,劲呀”,有人标注她说想像她“优雅地老去”,又有人留言叫她作“嫲嫲”。早前人们说波姐因与香港男团 Mirror 成员 Anson Lo(绰号“教主”)相似,波姐上载自拍照时,有人留言说“教主早晨”、“教主婆婆”。波姐玩得起,称 Anson Lo 是她失散的儿子,又跟他合作拍了广告。

作为从影74年的老一辈演员,十年前,波姐还未想走进年轻人的世界。

2014年,雨伞运动爆发,当时香港电视主席王维基跟波姐说:“如果你想了解年轻人,就出去坐坐。”波姐心忖:“我是演员,我拍戏,他们做什么与我何干?”碍于与香港电视有合约在身,波姐只得走出去,“直至那一刻,我才开始在社会中成长。”波姐笑了笑。那个夏天,她连续七天都到金钟去,坐在街头陪年轻人聊天,“我问他们无缘无故为何要上街?有人倏然流下泪来,原来连父母都没这样跟他们聊天。”

波姐最记得有个读传理系的学生跟她说:“我不知道将来可以报什么新闻。”波姐皱起眉头,“为什么你们有这么多忧心?我小时候学粤剧,后来流行样板戏,我什么也不会,粤剧的时代过去了、不存在了,我只能想当下的自己可以做什么。将来的事将来再算吧。”学生听罢呜咽地哭起来。

现在没能出街头坐坐, Threads 是年轻人的新广场,波姐便走进去看看。

现时波姐的社交媒体一半是她自己经营,每当她拍下好看的照片、有趣事发生便会发帖。摄:林振东/端传媒
现时波姐的社交媒体一半是她自己经营,每当她拍下好看的照片、有趣事发生便会发帖。摄:林振东/端传媒

一个虚拟公园,与政治的距离

时隔十年,香港地的青年烦恼可能相去不远。

“还有什么新闻可以报?”近年子云总在心里自问。子云今年31岁,大学毕业后便进入香港传媒机构当专题记者,至今已经8年。完成访问不久,他离开工作了数年的新闻机构,到德国去念德文。“我连新闻都很少看了。”每次打开 Facebook 或 IG,时事新闻在萤幕中升起,子云瞄一瞄字体鲜艳的标题,手指轻轻扫走。即使作为一名记者,他已很久没有按下“更多”看报导全文,他心里想著:唉,都知道一定是那些内容⋯⋯

只有点开 Threads,手指每向下扫一下,就像抽一个盲盒,总是让他惊喜,“有很多搞笑的帖子、令我放松的内容,最有趣是我可以见识到00后的想法及生活。在 Threads 跟人说废话都几开心。”

Instagram CEO Adam Mosseri 在接受 The Verge 访问时表示,Threads 目前的设计是有意避开新闻及政治,Threads 不会主动屏蔽或淡化新闻和政治,但它不会像2010年代的 Facebook 优先并主动推送新闻。Mosseri 指,新闻及政治内容容易引发过度审查及消极情绪,损害应用程式的完整性,他希望让 Threads 用户远离政治和硬新闻,关注不同兴趣并保持“积极情绪”。

子云把 Threads 形容成一个公园,什么事情都可在这里发生:唱歌、跳舞、下棋、看书,拥有相同兴趣的人组成小圈子。他喜欢在 Threads 分享诗词及日本卡通 Chiikawa,聚集了一群同好,现在从 Threads 转换场地到 IG 聊天的朋友就有7、8个。他们是隔著萤幕的朋友,连对方的外貌、年龄、性别都不清楚。子云曾被人误以为是女生,有次他发帖谈女性主义及女权,提到自己的性取向,有人留言问:“你不是女生吗?”子云噗哧笑出声来,“我没有刻意假扮小妹!”他觉得 Threads 用户面目的模糊,与其以文字主导有关。

7月初, Instagram 针对 Threads 的使用分析显示,Threads 上有超过63%的帖文只使用文字。子云觉得 Threads 的介面是“鼓励人写字,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把思考化成语言时,你有消化、沉淀。”与视觉主导的 IG 相比,Threads 的确比较“神秘”,但也是这种模糊让用户更“真”,更勇于展露内在的自己。

尽管 Threads 意图避开政治,平台上的性别、环保讨论声音仍热烈,亦有简体中文的大陆用户现身。今年中,台湾反对国会改革法案(青鸟行动)中,Threads 更成为动员关键。在抗议掀起时,民众号召在立法院附近的青岛东路聚集,但“青岛东路”一词被 Threads 限制传播,台湾网民因“青鸟”字形近“青岛”,诞生了“青鸟行动”。“巷仔口社会学”的调查显示,有56.62%受访者是从 Threads 得知“青鸟行动”的资讯,比第二名 Facebook 的47.35%多出将近10%。

去到德国后,子云较常在 Threads 纪录生活见闻。摄影:子云
去到德国后,子云较常在 Threads 纪录生活见闻。摄影:子云
在 Threads 有很多日本卡通 Chiikawa 的“兄弟梗”,在街上很random 见到这顶帽子放在门口,子云立即拍了下来。摄影:子云
在 Threads 有很多日本卡通 Chiikawa 的“兄弟梗”,在街上很random 见到这顶帽子放在门口,子云立即拍了下来。摄影:子云
德国的炎夏与香港不同,阳光很大、少雨,不翳焗,某天子云临时起意去了湖边游泳。摄影:子云
德国的炎夏与香港不同,阳光很大、少雨,不翳焗,某天子云临时起意去了湖边游泳。摄影:子云

看著 Threads 上各种热切的讨论,子云感到一种如幻似真的自由,脑中闪过一个念头:就像 Facebook 初冒起时。

以前,子云喜欢在 Facebook 分享自己的生活、对各社会及政治议题的看法,会转载新闻报导、社评、照片、影片,这些过往的痕迹都存在 Facebook 的记忆之中;今天,这些当年今日的帖子已变成黑底白字的“content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那个盛载著火红回忆的 Facebook 已不复存在,子云再找不到使用 Facebook 的乐趣。“不讲政治已是整个香港社交媒体的共识,大家都有顾忌。”现在他把 Facebook 当作“咭片”,只限工作用;私事用 IG 分享;想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参与讨论就上 Threads。

现在,中港台用户在 Threads 上仍有不少政治和身份的讨论,例如平台里长期有“广东话与国语”、“什么是‘支语’”的论战。其中,2024年初有台湾 Threads 用户开帖,指看不懂香港用户以广东话口语所打的文字,香港用户再以口语留言捍卫。双方引发一场关于何谓正字、应否使用口语作文字、保育本土语言的论战。

而在8月奥运期间,由香港金牌得主、重剑运动员江旻憓引发的“黄蓝之争”,也在 Threads 上掀起一波争执。

使用 Threads 讨论香港议题的人们,内心仍有一些自设的界线。波姐就很少回应标签她的帖文,“自从社会运动之后,当时旧公司叫我们不要随便赞好别人的帖子,以免惹来麻烦,慢慢我就习惯不按赞、不回复。”

波姐说自己患有老花,无法看清眼前的物事。“我不敢踏进去。我无法拿捏什么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不知道哪一句话会落到人的最深处。我是公众人物,有很多双眼睛注视著;也是个实实在在的长者,我觉得自己年轻啫,不是真的年轻,有很多我无法理解的东西。万一我会错意呢?”

回归生活

“可以说玩 Threads 是苦中作乐⋯⋯苦是广泛地存在的,做 Gym、看电影、看 Memes、还有 Chiikawa 都能使我感到快乐。”子云说。

“看到政治新闻,我会主动跳过。”可悦跟子云有同样的征状,“早几年接受太多政治洗礼,什么都做不到,我想休息一下。尽量保持被动冷感,主动避免。”

“政治冷感是因为我们无力改变。”Sunny 说。他是所有受访者中唯一仍会在 Threads 上擦边球提及政治的人。试过有人发帖问“你的身份认同是什么?”Sunny 留言:“中国香港人”,有人骂他,他一笑置之,“有什么讨论空间?这里根本没有讨论空间。难道我们可以在 Threads 讨论《23条》立法对大家有什么影响吗?”

Sunny 为 Threads 中的自己设计了一个“抢口”的角色——经常发表大胆言论,增加曝光率。摄:林振东/端传媒
Sunny 为 Threads 中的自己设计了一个“抢口”的角色——经常发表大胆言论,增加曝光率。摄:林振东/端传媒

轻松啲啦。

“整个社会都太沉重了,我想把重点转去自己的生活,在力所能及之内做一些改变,例如是学业、身边的关系、生活习惯,这是我们唯一可以控制及改变的东西。”Sunny 说。

整个一年级下学期,Sunny 可说是主修 Threads。到学期结束,他的 GPA 下跌了1点,有两科需要重考。

回过头来,他不仅在 Threads 花了一个学期的时间,Threads 的世界亦侵蚀了他的情绪。从刚开始取得关注时的亢奋,到后来跟 Threads 友见面,网友变现实朋友,现实中那个内向寡言的 Sunny 无所遁形,他变得拘谨起来,注重自己的形象,不敢再在 Threads 上大放阙词。@sunny_gorgor 跟 IG 中的 Sunny,逐渐别无两样。

尤其当他名气日大,Threads 友圈越来越广,每句说话、每个行为,甚至私事都被人议论,好像四面八方都有镜头照著自己。他曾一时冲动在 Threads 上公审别人,尽管事后后侮不已,也已无力挽回,“那时真的玩到傻了,太疯狂。”

他累了。考完试,Sunny 狠下心来移除了 @sunny_gorgor 这个帐户。那些在 Threads 中结识的朋友依然在 IG 保持联络。现在 Sunny 成为 Threads 的 CD-Rom,看著其他人的互动,他也曾懊恼:啊,没地方“鸠噏”了⋯⋯他决定再开一个 IG 专页。

把手机收起,炽热的阳光晒下来,毛囊渗出汗水,他感觉自己重新回归生活。

读者评论 4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看完了 ,还是没能解答我的一个疑问:threads 跟 Twitter 的主要区别是?

  2. 很好看的一篇文章

  3. Threads上超爱推有争议的posts引人来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