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間屬於你的新聞媒體,而我們也同樣需要你。加入會員或升級現有會籍,可享九週年限時優惠:尊享會員5折,暢讀會員6折。
巴黎奧運開賽後,截至台北時間8日止,台灣代表團取得1金5銅的成績,分別為羽球男雙李洋、王齊麟的「麟洋配」成功衛冕金牌;男子定向飛靶李孟遠獲銅牌;女子拳擊輕量級吳詩儀獲銅牌、女子拳擊次中量級陳念琴獲銅牌;男子體操單槓項目由唐嘉鴻獲銅牌。女子舉重選手郭婞淳也在59公斤級,再度進帳一面銅牌。(延伸閱讀:《台灣為何在東京奧運創下史上最佳成績?》
以「中華台北」身分參加的台灣,如何在奧運比賽場館「現身」,成為此次場內外許多台灣觀眾的熱議話題。此外,奧運會場對各種和台灣有關旗幟、符號的限制,也使得場內外出現各種創意應援,以及圍繞台灣國族身分、國家地位的情感動員。
線上線下遠距串連和創意應援
台灣選手在賽場上盡力表現的同時,觀眾席應援的台灣人也成為場邊焦點。
在2日台灣羽球男雙選手王齊麟與李洋的四強賽中,場邊留學生以自製的「台灣地圖」海報應援,遭一名身穿粉色上衣的亞裔面孔男子奪走;另有球迷手持2021年東京奧運 「Taiwan in」字樣的應援毛巾,也遭現場工作人員沒收;還有身穿 Taiwan 字樣上衣的觀眾,被現場人員要求穿上外套遮掩字樣;另一些在臉上彩繪中華民國國旗的台灣人,也被要求必須洗掉臉上的國旗符號後才能進場。
對有留學生的應援海報遭奪,台灣外交部表示抗議並發布新聞稿,指搶奪台灣觀眾手上標語的行徑「毫無教養」、且「嚴重違反奧運所代表的文明精神」。外交部還表示駐處將協助向法國警方報案。
同時,台灣駐法代表吳志中則指台灣人在遭限制的狀況下「展現韌性」:「此事件不僅更團結全台灣人,也讓更多不清楚狀況的國際友人,透過社群媒體而進一步了解台灣處境,這也是意外的收穫。」吳志中說已連絡上加油標語被搶的留學生楊芷芸、會盡力提供協助,並同步與主辦方和國際奧委會保持密切聯繫,努力不讓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而後,隨著網絡討論熱度提高,各種聲援貼文以不同語言在社群網路上轉傳,場邊球迷也發揮創意,改以台文、注音標語、諧音、或是聖筊圖片(意指2021東京奧運麟洋配奪金畫面),或以小熊維尼布偶諷刺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試圖以創意突圍安檢。
其中,在「麟洋配」力退中國「梁王配」奪金後,在隨後頒獎時,大批中國大陸觀眾鋪成一片五星旗海,但在紅旗海中,則硬擠出一張畫有「珍珠奶茶」以及麟洋配人物插畫的台灣應援手牌,上頭印有法文 Bon Courage(加油)。(延伸閱讀:《打破髒水缸之後,台灣體育改革還有哪些未竟之路?》)
這是台灣應援物接連被沒收後,社群媒體 Threads 上「集思廣益」的結果。該幅人物插圖的創作者無償授權給在場台人應援使用,並避開中文字、台灣地圖、中華民國國旗等「可能違反奧會模式」的元素,更集中於運動選手本身,並以「珍奶」作為文化認同的台灣象徵。
不過,頒獎直播畫面也顯示,在紅旗海中有一名觀眾舉起一小幅印有台灣地圖的紙卡,但立即遭身後的不明人士奪去。但現場依舊此起彼落地響起「Team Taiwan!」應援口號。
伴隨著各種應援物無論進場前被沒收、進場後遭奪走,網上台灣人繼續討論如何在限制中突圍,有人提出可以穿著印有「T」、「A」、「I」、「W」、「A」、「N」字母上衣間隔入座;也有人烘焙台灣島形狀的餅乾,表示要到賽場分發,「被搶走就直接吃掉」。
而奧運現場之所以嚴加取締台灣應援小物,在於對奧委會來說,台灣以「中華台北」的名義參與奧運,自然必須遵守以「梅花旗」出賽的規定。
國際奧委會一向稱自己無涉政治,並將這樣的「政治中立」立場寫入奧林匹克憲章(Olympic Charter)中。若涉及爭議,都得回到這套準則來執行。在憲章第二條內容即開宗明義指出,「反對任何對運動與運動員,於政治或商業上的利用及傷害。」各國受國際奧委會管轄的國際運動總會及國家奧會,都必須遵守憲章規範。
且在憲章第50條第2款也指出:「在任何奧林匹克場地、場館或其他區域,不得有任何形式的示威或政治、宗教或種族宣傳。」同時,主辦城市的觀眾指南,亦會載明禁止攜帶「政治、宗教、粗俗、商業性標語」的文字,即使符合規定,但也必須遵守尺寸規定。
主辦城市巴黎將所謂的「政治、宗教、粗俗、商業性標語」定義為:「可供傳遞宗教或政治訊息,或被認為違反公共秩序的廣告內容,或是繩索、紙板、海報或其他可以使用於場館內抗議等物品。」
但此次爭議之所以在網上,尤其是新興社交平台 Threads上引發輿論海嘯,在於即便禁止中華民國國旗入場已行之有年,但「台灣」、「Taiwan 加油!」、或是台灣島的地圖是否也都落入「政治宣傳」的範圍,端傳媒記者查詢相關條文並未見定義。
據美聯社報導,國際奧委會發言人(Mark Adams)對台灣旗幟被沒收回應,指台灣以 Chinese Taipei 的奧會模式參賽,因此 banners(橫幅)是不被允許的,不然會引發「這個可以,那為什麼那個不行」的質疑。他重申,巴黎奧運官網規定,只有經過大會認定的旗幟才能帶入會場。
運動場上的政治
除了為選手加油、以各種創意方式突破國際對「台灣」出現在賽場上的防線,性別議題也成為奧運期間台灣網民的討論熱點。
其中,台灣女子拳擊手林郁婷及阿爾及利亞的哈利夫(Imane Khelif)遭國際拳擊總會(IBA)指控性別測試結果不符合參賽資格,引發台灣人的激烈批評。(延伸閱讀:《國際拳總召開混亂記者會,未能釋清問題,反添更多爭議》)
在爭議被放大後,台灣支持林郁婷的輿論多聚焦於她個人的努力,以及對女性外表刻板印象的反擊,許多網友在 Threads 分享他們所認識的林郁婷,也有人分享個人因為外表「不符女性特質」而遭受性別歧視的經驗,批評社會對女性的不公平待遇。
其後,在IBA 召開的記者會上,IBA 除了未能出示證據卻持續指控林郁婷不符參賽資格、暗指林郁婷是男性,主席克列姆列夫(Umar Kremlev)更在回應台灣記者提問時答道「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讓台灣觀眾開始批評和俄羅斯國營企業有關聯的克列姆列夫「親中立場無庸置疑。」討論因著克列姆列夫的發言,從捍衛林郁婷的參賽資格轉向國族主義的共同體想像,有網友稱:「林郁婷就是台灣的縮影,被打壓、被無視,還必須不斷證明自己的存在。」
這一情緒,也回應了中國官方近年對台灣參與奧運會和其他國際活動的處理手法轉變:2016年之後,中國大陸的官方媒體開始改變1980年代沿用的稱呼,在奧運報導中用「中國台北」取代之前對 Chinese Taipei 的「中華台北」翻譯。顯然,之前的默契空間已經改變。(延伸閱讀:《當台灣選手拿下金牌時,頒獎典禮升什麼旗?放什麼歌?》)
一些學者和評論人認為,在Threads「內容推薦」導向的演算法運作下,這些由海外留學生、駐外工作的台灣人,圍繞著自己身分形成一連串自發性的協作敘事。
《上報》社論引用法國台灣協會會長薛雅俶的說法,指「這樣的事件,都會讓台灣人更意識到困境讓台灣人在人生不同階段出現覺醒的時刻,意識到自己是台灣人,要捍衛自己的國家。」社論指這是一種被消失而萌芽的想像共同體。
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副教授王宏恩則在 Threads 上發表奧運觀察,指雖然從個體主義角度而言,這些行為都是不經濟理性的,但人類因共同的生活經驗與情感而產生的群體認同無法輕易抹滅,進而形成研究民族主義理論的學者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提出的「想像的共同體」。
雖然運動員的互動有超越國家間競爭的溫馨時刻,如「羽壇四大天后」惺惺相惜的情感讓轉播台主播與許多球迷感動落淚,但奧運不只是體育場上的角力,更是國內外政治和地緣政治的實質表現,如烏克蘭選手馬胡奇赫(Yaroslava Mahuchikh)奪牌後為俄烏戰爭的烏克蘭傷者發聲;阿爾及利亞網民抨擊對拳手哈利夫的質疑是「殖民主義」;又如散佈各地的台灣網友整理出外媒介紹台灣選手的用詞,翻譯外國運動員支持台灣選手的貼文內容;或如部分中國大陸網民在羽球男雙決賽時貼出「反台獨」標語;或香港網民激烈辯論奧運擊劍冠軍江旻憓的政治立場——運動家精神之外,政治因素亦從未在國際賽事中消失。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