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度

在香港邊緣上的南涌和梅窩,外來人如何做一本地方書?

人們在鄉郊開展自己的事情,反而「很多東西不可以做」的城市,「顯得很脆弱」。

《再現梅窩》作者龍子維、費越,《南涌講古》作者陳順馨、山地與松木。攝:林振東/端傳媒

《再現梅窩》作者龍子維、費越,《南涌講古》作者陳順馨、山地與松木。攝:林振東/端傳媒

端傳媒記者 符雨欣 發自新加坡

刊登於 2024-06-10

#讀書#情感政治#離散#香港歷史#保育#鄉村生活#香港

香港西南方向海面上,浮著大嶼山,梅窩在它的一個海灣裏;香港東北方向,靠近深圳,有一片內凹的沙頭角海,南涌在它的最深處。若兩點間畫一條直線,會準確地穿過香港地理上的心臟。

今年3月,兩地同時出版了地方書《再現梅窩》與《南涌講古》,出書的是「外人」——兩個團隊分別有4位和8位作者,絕大部分來自香港市區、甚至成長於香港之外。不約而同地,兩本書都講當地的歷史,書的來由都可追至6年前——深入成書脈絡,會發現它們在生產、時間和母題上的對稱性:流動的人口,與永恆的土地。

北區客家村南涌,現僅餘約50人,每10年一次太平清醮,離散各地的南涌人才熱鬧返鄉。這裏紅樹林比人多,團隊以養地運動嵌入鄉村數年,追到遠至清初的300年歷史。海島梅窩,現有人口約7000人,有相對完善的城鎮設施。大眾多視梅窩為「旅遊後花園」和「保育」之地,梅窩團隊卻埋頭尋找1950-1980年間,當地的農業史。

近一兩年香港多有地方書出版,並以口述、個人經驗、散步等為方法:如從家族史入手的《大埔故事》、集結街坊回憶的《記憶傳承—西貢市歷史故事》、地方指南《將軍澳,可以這麼說》等。梅窩和南涌兩本書則關注鄉郊,以豐富的歷史、知識(local knowledge)和「小敘事」見長。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