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抵禦外敵的《歌手2024》:我們的流行文化總是在打擂台

有人對華人歌手的表現失望,有人歸因於假唱和修音,但《歌手2024》的背後有隱密的角落。

《歌手2024》。圖:影片截圖

《歌手2024》。圖:影片截圖

特約撰稿人 李瑕柏

刊登於 2024-06-01

#流行文化#粉絲#綜藝選秀#流行音樂#大陸綜藝節目#粉絲經濟

湖南衛視的新一季《歌手》節目,以意想不到的角度登上了熱搜,並引起熱議,證明觀眾不是對歌唱真人秀失去興趣,而是需要特殊的情境才可以投入。《歌手2024年》這一季的首發陣容包括Chanté Moore、那英、楊丞琳、二手玫瑰、汪蘇瀧、海來阿木和Faouzia Ouihya,且常規賽轉為直播,是近年難得如此操作的大型節目。

想不到5月10日第一次直播之後,《歌手2024》討論遠遠高於預想的熱度。因為兩位海外歌手Chante Moore及Faouzia狀態太好,而同場的華人歌手現場演唱不理想,有觀眾以「抵禦外敵」「五旬老太守國門」等關鍵字發起討論,迅速掀起熱度,更有網民玩梗那英的滿族姓氏葉赫那拉,大量傳播電視劇《走向共和》中慈禧太后的對白「我要洋人死」。歌唱比賽的議題從開始的網絡玩笑轉化爲帶著民族情緒的討論。

《歌手2024》。圖:影片截圖
《歌手2024》。圖:影片截圖

在這種「國門告急」的網絡語境中,許多並未參加節目的歌手都紛紛加入話題自告奮勇要上節目代表中國「守國門」。其中有來自西藏昌都的歌手韓紅,也有來自台灣的歌手黃麗玲、李佳薇、汪佩蓉等。這一種討論的聚焦點,潛台詞是說華語歌手有很多都「能唱」,可是節目組並沒有真的將這些唱將邀請上台。

另有一種聲音,就著前幾集華人歌手普遍的現場演唱水準的欠缺,開始檢討華語音樂的問題。他們認為歌手2024節目上華人歌手的表現揭示了華語流行音樂有很大隱患,而這種隱患某程度與電視音樂節目一直以來的「假唱」(現場表演與電視節目皆曾很常見)和節目修音有關係。民眾對表演的期待,到底是在哪裏落了空?民眾對音樂的失望,對民族意識的狂熱,為何都纏繞在一起?

為什麼我們必須贏?

有觀眾以「抵禦外敵」「五旬老太守國門」等關鍵字發起討論,迅速掀起熱度,更有網民玩梗那英的滿族姓氏葉赫那拉,大量傳播電視劇《走向共和》中慈禧太后的對白「我要洋人死」。

必須先把話說全,中國依然存在有活力的地下音樂場域,有許多有才華的音樂人。但他們都只能在龐大的主流流行音樂工業縫隙裏尋找空間,而龐大的主流工業,是推動歌唱比賽真人秀去往抵禦外敵的語境。它像是一場盛大的擂台,承載著數以億計的受眾。

《歌手2024》。圖:影片截圖
《歌手2024》。圖:影片截圖

總括地講,中國在文化場域內,一直以集體主義指向的這種「打擂台」氛圍為主。國內受眾也一直以這樣的眼光看待文學藝術作品的創作和推廣。彷彿奧運會一般,大眾已經習慣採用「國家隊」的視角,為中國籍的創作者設置不可分割的聯繫,哪怕有些時候,這些聯繫其實非常牽強。但創作者的個體能量,在國際範疇的舞台,往往被中國的公眾輕視,他們潛意識就更加留意「中國隊」的表現。於是,提名奧斯卡也被簡稱為「申奧」,創作者在這個文本敘述裏,是要去國際舞台比拼一番。

過去「歌手」節目曾經也邀請過海外藝人參加,他們的歌唱技巧固然精湛,卻不見得成為唯一焦點,湖南衛視一度很有意識地邀請了許多唱將級華語歌手入駐,在這個舞台上,中國歌手的演唱表現也獲得收視群體認可。今年的文藝愛國情緒高漲,既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近年來民族情緒逐年高漲,已經形成了一股鮮明的力量。Covid-19期間中外對待疫情的認知差異,令許多民眾有被歐美針對的心態,在此情緒之下,中外之別有了更脆弱的情感防禦。對比前幾屆,本屆請來的兩位Chante Moore和Faouzia演唱非常紮實,但相較影響力不高,對許多中國聽眾來說非常陌生,即便如此,現場表演的水準相差如此巨大,中國觀眾的情感受到衝擊也就是必然結果。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