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音樂
鋼琴老師的修行記:我們內心都住着一個想被認同和被理解的小孩
與國際學校的小孩相處,就好像與一種自己不可能擁有的童年相處。
印尼音樂故事在台灣:為愛情與寂寞購買一首歌;為光明與鼓舞組一支樂團
「有一次我被罵,我就去洗衣服,我在哭,我大哭,但哭的時候,靈感就這樣跑進來。」
台灣 Rave 銳舞三十年:從禁忌到復興 |端聞 Podcast
電子音樂本身就會對聽眾「下藥」,你會發覺自己很快掉進一個音樂的flow,腦袋一片空白,然後忍不住想探索,成為它的一部分。
專訪曾奕文Edmond Tsang:創作者、學術研究人與教育者談科技與廣東歌
曾奕文集多種身份於一身,以獨到視角解構香港流行音樂的「科技與創意」變革,並分享對行業發展、AI應用及新一代音樂人的見解。
他們在廢墟上跳舞:在Rave派對結束後,我體內的嗡嗡餘震
「有節奏的地方,就是有靈魂的地方。」
評論|
從嘻哈音樂聆聽巴勒斯坦的創傷(sadma)與堅毅(sumud)
嘻哈音樂混音取樣的錯置時間性,能夠既回探過去的創傷,又展現想望未來的韌性,充分捕捉巴勒斯坦人在戰火下多樣的面貌與情緒。
小克專訪:我如今寫這些歌都是寫到兩行眼淚
小克以前每回返港,執著於從日常證明它的不變,但如今他逐漸明白「只有變化才是真相」。
台灣Rave復興三十年:電子音樂、野場與派對的地下浪潮
在台灣,Rave從地下狂潮到被污名掃蕩,再到新世代復興,走過三十年的跌宕轉折。
意色樓:香港不開心裏有開心,如何連結在乎同一種記憶的人
「全世界都知道香港七月一日這天是上街的,但疫情後所有事就沒有了。這首歌是那天在家寫的,寫這種我沒有什麼可以做的情緒⋯⋯」
異鄉人:專訪 Viola Kam 奔走於音樂與新聞的攝影複數
評論|
王樂儀:只聞其聲方大同,香港流行音樂市場還能不能大同?
那一日,兩岸三地聽眾實在失去了一位堪稱華語樂壇奇葩的唱作人。重閱其作是記存香港文化,也是看到今日香港流行樂在失去及醞釀的
評論|
盧國沾:粵語流行曲盛世中,他緣何當得起香港「詞聖」?
他寫《長城謠》,又寫六四歌曲《祭英烈》;但兩岸三地都傳唱的,是「滄海一聲笑」⋯究竟天下,可有一種華語世界的普世性?
1
2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