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離散香港深度

你而家喺邊?離開香港後,我想說的是……

「一切都是取捨,不會有任何一個 KOL 可以給你標準答案。」

攝影:夏水

攝影:夏水

端傳媒特約編輯趙雲、編輯李慧筠

刊登於 2024-04-21

#你而家喺邊?#故事徵集#加拿大#香港大離散#香港移民#香港移民潮#英國#台灣#香港

「你而家喺邊?」是關於港人離散的新欄目,端傳媒目前正持續徵收世界各地港人的小故事。我們訂立了一系列生活化的主題,只要你是在2019年後移民離開的香港人,都想邀請你投稿分享生活瑣事和觀察。如果你更早離開香港,或非香港人,卻對2019年後這一波港人離散有第一手觀察,亦歡迎你投稿。請按此了解更多。

你而家喺邊?離開香港後,你最縈繞於心的是什麼?

專欄「你而家喺邊?」第一次跟讀者見面,正式開始前先熱熱身,問問三位分別現居台灣、英國和加拿大的香港人,他們有什麼想對身在不同地方的香港人說?沒有事先約定,他們三人談及的內容,竟和我們事先設下的投稿題目相通。大家的「自白」渾然天成涵蓋了工作、飲食、求醫等生活小節,讓讀者們縱觀香港移民生活的不同面向。

在這期故事中,有人從工作的細節思考香港與外地的差異(與相同),並在調節身心的過程中,體會到移民和留下均是艱難的取捨。有人到埗後,發現跟同齡的香港年輕人討論話題離不開柴米油鹽,但在這日常的瑣碎中感覺到構思未來的可能。有人懷念屋邨樓下的一碗車仔麵,以此為起點回溯了多次的遷徙途中,吃過種種滋味背後的文化肌理。

圍繞著「生活」和「自由」兩大話題,專欄不設思考的邊界,也沒有標準答案。這個專欄將在週末持續為你帶來不同的香港移民故事,願這些真誠的想法,迸發更多坦率的異地對話。

攝影:Peter
攝影:Peter

自由是刮風時仍可走自己的路——夏水,英國中部

比起說什麼,不說什麼(特別是廣東話)反而是常態。

離港逾兩年,漸漸習慣英式生活:保持距離。沒有擠迫車廂、無處可逃升降機與熙來攘往大街,天地廣闊,容你選擇不同昔日的生活方式。家母堅持繼續與港人圈子圍爐問暖,我倆口子更傾向默默過日子。不鄭重其事,便能若無其事。

我們大概不屬「主流」的移民家庭:沒有子女、沒樓可賣、手上既無百萬儲備也沒有 COSTCO 會籍。花大半年在網上搜集資料,最終選了一個從未到訪的英國中部城巿落腳,托賴很快找到了本行工作,不富貴也餓不死。

有人說這是「出走的勇氣」。其實,選擇留下打工結婚、買樓生子一樣要莫大勇氣。只是剛好,我選擇迴避留下的不安心,你選擇迴避起身的不安穩,沒有一個決定會被所有人祝福,然後都要勇氣面對後續的悲喜。

離開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感到噁心與絕望,在這裡剩下付出沉重代價或自我放棄的選項,眼前也只有一條「由治及興」的路。但我特別討厭假裝正常過日子,也不再想把「無能為力」修飾成「順其自然」。唯有出走,才能讓自己從日復日的、打氣又洩氣的生活中改變。

攝影:夏水
攝影:夏水

但脫離會讓你發現自己的無力與無知。多年生活在高效高薪、可以用錢將責任外判的香港,掩藏了自身的軟弱,事實是風險來臨時,你可能連最基本自保的能力也缺乏。從煮飯、駕駛到語言能力與獨立思考,在異土都強行被放大檢視,最終迫使你重新思考生活的定義、重新認識自己並作出取捨。

就說我們常感自豪的「效率」好了,在我的職場裡,根本沒有人對此感到驕傲,反而更看重生活平衡。上班日常經常都衝擊我的既有思維:沒有打卡機制,只在門旁放一本簽到簿, 大家又出奇誠實地記下自己的上下班時間,哪怕已遲到45分鐘;上班半小時以後同事忽然揹起背包,留下一句「這裏暖氣不夠,我還是回家工作比較舒服」就不見了;忽現發現老闆在家工作,原來是跟小孩約好遛狗,「嘛,反正用 Teams(註:視訊工具)開會也可以。」

更經典的是聖誕前收到同事電郵,大意如下:「各位,本人即將於聖誕清假,並將關上公司電話,別試圖找我,如你有任何有緊急需要(雖然我不認為年尾會有什麼急事),請先找上司某某,她能幫你就好,不能也無辧法,這是人生。」

This is just life. 簡直是顛倒三觀、清理各位港式「黎生」奴性的至理真言。(編按:2019年反修例運動期間,網民呼籲「三罷」爭取五大訴求,有電視記者採訪到一名黎姓市民的想法,他不滿示威並說:「我嘅訴求就係想返工,冇其他。」

於是慢慢學懂了放慢過活:哪怕是老闆電郵,一律將回覆時間單位由「分鐘」調節為「小時」;除非明說要即日交貨,否則所有電郵上列明的「urgent」與「soon」,全數定性為一至兩週內慢慢處理;請假再也不必胡謅理由,擺上姨媽姑姐紅白二事,就坦蕩蕩的說我要休息連放兩週,還得到上司教路到克羅地亞哪個小鎮旅行最開心。

攝影:夏水
攝影:夏水

這些是否英式虛偽?自問功力未足以看透。「別亂說,我在倫敦日日忙呀。」當然呀,以上不過是我的片面觀察而非職場之全部,但正如倫敦的一套,也不該是英國的全部。

當工作不太重視——或說不介意——是否高效,當然有一定程度的「代價」:家母最討厭外出吃飯,等個45分鐘食物都未見影蹤,「真係等到胃痛」。結果有次不幸言中到醫院看急症,從下午5時等到凌晨3時就為了一幅心電圖,氣若游絲的她仍不忙說句「我喺香港邊洗等咁耐!(我在香港才不會等那麼久)雖然她已經忘了自己在香港公立醫院內說過相似的話,只是當時她說「在私家醫院邊洗等咁耐(我在私家醫院才不會等那麼久)」。

對於習慣以錢換時間、買服務的人來說,這種樓下沒有商場、餓了叫不到三哥米線、凌晨沒有便利店給你衣食、水喉馬桶壞了也無法立即叫人來修的日子當然不好過,房間再大、花園再廣闊、言論選舉再自由也無補於事。

一切都是取捨,不會有任何一個 KOL 可以給你標準答案。

對我來說,哪怕是人到中年, 我仍願意用低慾望來換取最大的自由。煮飯艱難但有人願意分甘同味,口音混亂但有人樂意雞同鴨講。常掛在口邊的「呼吸自由空氣」太宏大,我眼中的自由比較純粹:刮風時仍可走自己的路,飄雨時仍可散自己的步,下雪時也無妨仆自己的街。

這種自由,不繽紛,但開心。

攝影:Peter
攝影:Peter

像個正常的年輕人一樣思考未來——Peter,加拿大多倫多

早上7時多,終於把響了好幾次的鬧鐘按停。刷牙、煲水、沖茶包、做早餐,然後走10分鐘去搭地鐵上班......似乎無論在香港還是多倫多,打工仔的早上也是一個模樣。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