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好奇,一篇報導背後,記者與編輯經歷了哪些思考與取捨?全新上線的會員限定新聞信《走進編輯室》,邀請你走入幕後,一覽記者手記、新聞觀察與未曝光的故事。現在加入暢讀會員,首年限時 9 折,解鎖更多會員專屬內容。
香港《南華早報》7月20日引述以色列媒體報導,台灣外交部7月初擬承諾捐助以色列一處猶太人屯墾區(settlement,又譯定居點)的醫療計劃,但該區域位於自1967年後即受以色列軍事佔領的約旦河西岸,聯合國安理會與國際法院(ICJ)皆認定屯墾區違反國際法,報導引發台灣人權團體與左翼人士不滿,發動街頭抗議。
台灣擬捐助西岸屯墾區的醫衛合作
根據當地媒體《JNS Daily》報導,駐以色列代表李雅萍於7月6日造訪耶路撒冷北方的本雅明地區議會(Binyamin regional Council),她與議會主席甘茨(Yisrael Ganz)頭戴工程帽、手持工具,面露笑容在一處興建中的醫院工地前合影。李雅萍表示,「醫療合作一直是台灣與以色列近年合作的核心領域」,並稱「台灣與以色列共享相似價值,也是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下的夥伴。」
報導指出,這是第一次有「外國政府」贊助以色列在西岸屯墾區的計畫。本雅明是以色列數十個屯墾區地區政府之一,管轄近50個猶太屯墾區,轄下人口超過8萬。該區域位處的猶太-撒馬利亞區(Judea and Samaria)總人口近53萬,近年不斷爭取合法地位。最大黨利庫德(Likud)多位議員7月下旬才聯合其他黨派議員,共同呼籲以色列國會(Knesset)盡快將猶大-撒馬利亞區納入以色列主權範圍,併入耶路撒冷。
對此,甘茨表達感謝,並指出該筆捐助的重要性難以計量,「象徵今日鑄造的深厚夥伴關係。」

捐助屯墾區在台灣引發哪些爭議?
事實上,原先《JNS Daily》報導並未引起注意,直到7月20日香港《南華早報》轉述並評論這起台以合作案,才引發台灣社群討論。報導引述專家指出屯墾區違反國際法,而且當歐盟與其他國家多數避免與屯墾區直接貿易或交流,台灣此舉對國際形象恐造成反效果。
在報導引發輿論關注後,台灣外交部7月22日也在例行記者會否認捐助,僅表示尚在研議。外交部發言人蕭光偉回應,國際原則禁止在屯墾區從事投資、貿易等商業行為,「但台灣目前討論的合作只與人道援助、衛生醫療有關。」
8月3日,金屬鏗鏘聲在台灣外交部門口響起,數百名抗議者將沾滿象徵鮮血的紙鈔貼在台灣與以色列並列的國旗上,抗議外交部對西岸屯墾區的捐助計劃,同時敲打鍋碗瓢盆,象徵遭以色列封鎖、面臨飢荒的加薩人空碗。
發起這場「外交部世界丟臉,贊助以色列殖民政權」抗議行動的,是台灣民間組織「台灣巴勒斯坦自由連線」。該組織聲明表示,以色列政府長年以非法手段暴力迫遷巴勒斯坦居民,以屯墾為名行殖民與侵略之實,多個人權團體及國際機構包括聯合國安理會都認定以色列在西岸的殖民區為非法。國際法院更於2024年7月諮詢意見指出所有國家不得承認或協助以色列占領行為。
此外,由於當前以色列正在對加薩進行戰爭與大規模封鎖物資,國際法院已在2024年1月裁定加薩存在「可信的種族滅絕風險」;上百個國際援助組織也在今年7月聯合聲明,擔憂加薩已進入饑荒狀態。台灣巴勒斯坦自由連線據此批評,台灣政府選擇在此際對以色列進行直接捐助將引起全球公憤。
8月6日,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與多家公民組織發布聯合聲明表示,資助屯墾區的行為已被國際法院認定違反日內瓦國際公約,外交部無論是承諾或研議,都將使台灣限於違反國際法的處境。

台灣挺巴、挺以輿論兩極化
外交部捐助屯墾區事件,亦在台灣社群掀起漣漪。
在過去,台灣社會較少對巴勒斯坦議題有廣泛關注,反而與以色列多有經貿、文化交流,儘管台、以並未建交,大眾仍對以色列抱持「敵國環伺的強悍小國」、「科技與軍事進步」等相對正面的印象;民間雖存在少數同情巴勒斯坦處境的人,但也同時也存在巴勒斯坦與恐怖主義連結的負面形象。
自2023年10月7日哈瑪斯越境攻擊以色列村莊、以色列對加薩展開報復性轟炸與全面封鎖之後,台灣社群媒體上對以色列的支持言論大幅提升,儘管隨著時間推移,認為以色列報復手段過於激烈、同情加薩平民遭遇種族滅絕式攻擊的民眾也在增加,但前者聲量依舊為台灣社會的主流輿論。
值得注意的是,兩岸因素、反中或反美已經成為「挺巴與否」言論交鋒核心之一。
以泛藍媒體來看,多持批判以色列與美國立場,而主張「抗中保台」的廣義「台派」輿論當中對巴勒斯坦議題卻顯現分裂。「中國支持巴勒斯坦」和「台以軍事合作有助提升國防實力」,是最常被用來論證台灣應靠向以色列的原因,亦或主張以色列的民主政體與對性別平權的包容更接近台灣;主張台灣政府應與以色列保持距離的聲音,則往往因人權與反殖民主義主張而被批為「左膠」,甚至被指為「中共同路人」。
這波抗議行動也延伸到大學與研究場域。外交部抗議行動隔天,8月4日,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於台灣大學舉辦「威懾、科技與保衛台灣」(Deterrence, Technology & Defending Taiwan)演講,邀請美國國防科技公司Anduril創辦人拉奇(Palmer Luckey)分享人工智慧與國防趨勢。台大勞工社發起抗議,指稱Anduril公司與明確資助以色列軍隊的美國國防部、Palantir和Microsoft等公司有密切合作關係。
猶太裔的拉奇本人曾在受訪時公開宣稱自己是「激進猶太復國主義者」(Radical zionist),主張以色列有權以一個「猶太國家」的角色存在。拉奇本人則在當日演講中否認Anduril曾販售任何產品予以色列。

台灣與以色列合作交流檯面化
實際上,台灣政府與以色列無正式建交,但過去70多年,雙方在軍事、科技與經濟的合作頻繁。早在冷戰年代,台灣與以色列皆接受美國援助,採取低調交流,1960年代因研發核技術多有往來,直到美國反對而終止。直到1970年代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台美斷交之後,美國無法繼續公開軍售台灣,台灣發展軍購自主之餘,遂開始與以色列進行軍武交易至今。
除了國防工業之外,各類電子設備、農業、醫療等高科技產業技術,亦是台以交流的合作基調。雙方也不時進行文化交流,赴以色列耶路撒冷、加利利等地的基督徒「朝聖之旅」亦相當常見。
10月7日哈瑪斯攻擊之後,台以雙方的關係持續升溫。台灣外交部第一時間譴責哈瑪斯攻擊以色列平民,2024年春季又捐款50萬美元,贊助以色列全國醫護及急難救助巡守隊的醫療用品及對講機等,並強調完全不涉及軍事用途。同年2月民進黨立委鍾佳濱也發起台灣與以色列國會議員聯誼會,以色列駐台代表游瑪雅與會致意。
此後,以色列國會議員訪問團至少在2024年5月訪台拜會時任總統蔡英文、監察院長陳菊等內閣;又在2025年4月、5月兩度訪台,拜會副總統蕭美琴、外交部長林佳龍等內閣。今年4月來台的以色列國會友台小組主席杜伯斯基(Boaz Toporovsky)於7月23日發布共同聲明支持台灣國際參與,該聲明共計72名跨黨派國會議員連署,超過以色列國會120席過半席次。
此外,今年5月訪台的以色列國會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席暨外交國防委員會議員泰勒(Ohad Tal),即是7月初帶領李雅萍前往本雅明地區議會的牽線者。
不過,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問題過去長年從未成為台灣輿論焦點,台灣社會如今對以巴兩國的兩極評論,如今卻緊緊鑲嵌在兩岸情勢與台美關係之中,映照出這座島嶼日益鮮明的「非此即彼」思維。然而台灣同時還在積極爭取世界的認可,如何善用外交智慧在美中對抗和國際社會印象間取得立足之地,將是未來一再面臨的挑戰。
評論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