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Whatsnew

南韓醫生罷工:政府強硬、實習醫生憤怒、資源不均或為關鍵|Whatsnew

罷工者多為住院及實習醫生,指壓榨是罷工主因;但他們忍受過勞與高壓,也是期待高額回報。

2024年3月3日,韓國首爾,醫生在集會上高喊口號,抗議政府增加醫學院招生的計劃。攝:Kim Hong-Ji/Reuters/達志影像

2024年3月3日,韓國首爾,醫生在集會上高喊口號,抗議政府增加醫學院招生的計劃。攝:Kim Hong-Ji/Reuters/達志影像

端傳媒記者 余美霞 發自新加坡

刊登於 2024-03-10

#健保#尹錫悅#醫生#醫療#韓國#罷工#南韓

2月初,南韓政府宣布為解決醫生短缺,將每年增加2000個大學醫學院招生名額,觸發大量醫生無限期大罷工;近萬名實習及住院醫生請辭,醫療系統嚴重癱瘓,屢現病人失救,超過四成手術也被迫延期或取消。

工潮至今已超過兩周。南韓遂將醫療災難預警級別調至最高級,設立「及時應對小組」,協調地方醫療、消防及警員應付急症,並容許護士有條件接手部分醫生工作;政府也開始對未復工實習醫生展開吊銷執照程序,警方亦以涉嫌違反《醫療法》及《刑法》為由調查五名南韓醫學會現任和前高層。

罷工者多為住院及實習醫生,工作被壓榨成罷工主因

在南韓社會,輿論普遍傾向在這次罷工中支持政府。根據民調機構「韓國蓋洛普」(Gallup Korea)2月16日公布的民調結果,約有76%受訪者對政府計劃表示支持,僅有16%人反對。而韓聯社2月6日出爐的民調顯示,48%受訪民眾贊成政府擴招2000人,36%認為規模應小一點,11%人則認為應維持現狀。而對於不響應政府復工命令的實習住院醫生,有43%人認為應依法嚴處。

這或與南韓醫生社經地位有關。南韓醫生平均年薪約20萬美元(156.6萬港元),高過日本、挪威等國。於是,當罷工醫生們提出要求調整工資的主張,便激起輿論批評維護自己既得利益、罔顧病人福祉。(延伸閱讀:《失落的「考公」夢:韓國人為何不再一窩蜂地去當「神」了?》)

但醫生團體認為這一工資並沒有反映醫生群體內部的收入差距。一名25歲、剛工作一年的醫生 Ryu Ok Hada 在接受 BBC 訪問時,指出大學醫院正利用廉價勞動力剝削見習和初級醫生。他表示自己每週工作100多個小時,經常連續40小時沒有休息,但連同加班費在內,月薪只有200萬至400萬韓元(約1.2萬至2.3萬港元)。

目前南韓有15萬醫生,但住院、門診醫生不足3萬,其中四成更為收入和地位最低的實習醫生。根據大韓醫師協會統計,住院醫生平均月收入接近400萬韓元,但專科醫生收入則遠遠超過這一數字——私立專科醫生收入為其7倍,公立醫生亦為其4.4倍。(延伸閱讀:《中國「醫病關係」的總病根是什麼?》)

在南韓成為醫生也並不簡單。一般醫科在入學後先要完成兩年預科課程,再學習四年本科課程,之後再通過國家考試方正式成為醫生。但在進入醫院工作後,還需經歷一年實習及四年住院醫生經歷,再參加專科醫生考試。換言之,由醫學生到成為專科醫生,至少要十年以上時間。

在這過程中,實習及住院醫生的工作相當艱辛,面對極大壓力。據法律規定,住院醫生每週工時合法上限為80小時,但往往因為加班等情況,醫生實際工作達100小時以上。值得留意的是,今次罷工潮中,主要群體正是來自醫學生及實習醫生。《韓民族日報》曾訪問罷工醫生,該醫生表示他們之所以願意忍受過勞與高壓,是期待未來能得到經濟回報。「但當我的未來受到威脅時,我的憤怒就會爆發。」

自政府公布擴招政策後,全國住院、見習醫生發起示威,當中集體辭職潮更不斷擴大,蔓延至首爾圈外全國多地。2月20日,各界醫生連同在學醫學生發起罷工罷課行動。據南韓保健福祉部統計,截至3月7日上午11時為止,全國100家主要教學醫院共有11985名住院醫生放棄與醫院合約或參與罷工,佔總數的92.9%。

2024年3月3日,南韓首爾,醫生在集會上高喊口號,抗議政府增加醫學院招生的計劃。攝:Ahn Young-joon/AP/達志影像
2024年3月3日,南韓首爾,醫生在集會上高喊口號,抗議政府增加醫學院招生的計劃。攝:Ahn Young-joon/AP/達志影像

過去三次醫護罷工均勝利,惟尹錫悅今立場堅定

過去20年間,南韓醫生曾四次發動罷工。

2000年,政府欲推動「醫藥分家」改革,以解決醫生濫開昂貴藥物、國民醫藥費過重等問題,致醫生爆發大罷工。雖然計劃最終得以推行,但政府作出減少醫學院招生人數10%,禁止藥劑師任意配藥等承諾。

2014年,朴槿惠政府試圖推動遠程醫療相關立法,但醫療界以遠距醫療令醫療體系走向市場化,扼殺基層醫師生存等原因反對並罷工,計劃擱置。最近一次罷工發生在2020年疫情期間,時任總統文在寅同樣嘗試推出擴招計劃,將每年醫學生名額增加400人,當時醫生團體發動罷工,政府後來亦隨著疫情惡化決定撤銷計畫。

不過,面對是次罷工,尹錫悅政府相當強硬,強調擴招政策是「不容妥協的底線」,亦無透露出協商意圖。

今年4月,韓國即將迎來國會大選。有分析認為,目前受到群眾支持的醫改政策是尹錫悅想為執政國民力量黨重奪國會主導權的手段。他上台後提出「勞動」、「退休金」、「教育」三大改革目標,但都一一受到阻滯。 而相較之下,目前的醫療改革是唯一一項可見能夠推進的改革。如成功推進,也將是自2000年以來南韓政府第一次成功推行醫改。

值得留意的是,在2000年「醫藥分家」改革所引發的罷工中,檢察機關也有對九名醫協成員提訴,當時尹錫悅正擔任首爾地方檢察廳檢察官,有分析認為這段經歷或能解釋尹錫悅是次為何對醫生團體展現出強硬態度。

不過,也有評論指出,醫生群體本是尹錫悅政府中右翼傳統「鐵票倉」,故這一輪衝突其實沒有贏家,最終只會兩敗俱傷。

2月27日,保健福祉部以違反《醫療法》以及《刑法》上的妨害工作秩序、教唆和協同犯罪為由,向警方控告醫協5名主要人士,包括朱秀虎、醫協前會長盧煥圭、醫協緊急對策委委員長金澤宇、緊急對策委組織強化委員長朴明夏、大韓兒童青少年科醫師會會長林賢澤。

此外,南韓當局正調查一名心臟病發的80多歲老婦因為七間醫院拒收而失救死亡事件。

3月6日,警方對朱秀虎正式展開調查。朱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自己從未煽動醫生集體辭職,又指現在醫療保險制度規定的醫療服務報酬極低,罷工註定會發生。他稱期待政府改變立場,以對話解決問題。

2024年2月21日,南韓釜山,釜山國立大學醫院的一位醫務人員。攝:Kim Hong-Ji/Reuters/達志影像
2024年2月21日,南韓釜山,釜山國立大學醫院的一位醫務人員。攝:Kim Hong-Ji/Reuters/達志影像

政府稱醫生年齡失衡;醫學界指城鄉分配不均、人手錯配

根據經合組織(OECD)2023年發布的報告,南韓每名醫生年均接診患者超過6000人次,居37個成員國之首,為均值的3.4倍。

政府認為問題的根本在於醫生數量不足——南韓首爾每千人中僅有2.6名醫生,其他非大城市地區更少至1.6名,遠遠未達到 OECD 均值的3.7人。

在此背景下,加上急速高齡化的趨勢,政府總統辦公室發出簡報,指出過去10年間,未滿30歲的年輕醫生數量比例從10.55%降至4.79%,但60歲以上的醫生比例卻幾乎翻了一倍,從10.12%上升至19.03%。簡報中形容,這是自1998年以來醫學院學生數量未能增加的結果,又指到2035年,每100名醫生中只有不到4人未滿30歲。

保健福祉部估計,在高齡危機與醫生結構失衡的情況下,2035年開始全國就會出現至少15000名醫生缺口。(延伸閱讀:《製造孤兒:在南韓送養產業鏈上,我的標價是一萬五千美元》)

此次醫改也是基於此理由。2月6日,保健福祉部公布「醫學院擴充計畫」,目標在2035年前增加一萬名醫生,以填補人力缺口。保健福祉部長官趙圭弘在發布會上形容,「政府是以最後黃金時期的緊迫感,推動前所未有的大膽醫療改革。」而事實上,改革確實相當具突破性。因為自2006年以來,韓國醫學院每屆的招生名額一直都維持在3058人,如今保健福祉部的政策則打破維持19年的傳統。

但大韓醫師協會對此作出反駁。前會長朱秀虎指上述數據其實與日本和美國相當,他確認醫療不斷崩潰是事實,但指出原因非醫生人手不足,而是錯誤的醫療制度造成。

醫學界還認為,擴招政策會降低醫學教育水準及醫療服務質素,導致競爭加劇;問題的根本在於醫療制度及醫生分配。

南韓醫療體系統屬高度私有化,私立醫院佔全國九成。但由於病患支出大多與國民醫保掛鉤,所以看診價格相對低廉。 不過,南韓醫療資源明顯分配不均,隨著少子化、高齡化,城鄉醫生數量差距懸殊。據南韓國家醫療中心2022年發布的公共衛生報告顯示,首爾近九成居民能夠在30分鐘內獲得緊急醫療服務,仁川也有達八成人。 但在江原道、慶尚北道和全羅南道,只有不到45%居民能在同等時間獲得緊急醫療。

保健福祉部長曹圭鴻曾表示,增加學額是為解決農村地區醫生長期短缺問題。然而有分析指出,南韓醫學院與大型教學醫院集中在首爾,即便學額增加,新醫師仍會相爭相湧入首都醫療圈,城鄉差距反而加劇,無助緩解危機。(延伸閱讀:《劉紹華:三公分,醫療權利與資源分配的距離》)

此外,又因為南韓醫療私有化,大量醫生均申請收入最高的心理健康、眼科、整形外科專業,但兒科、家庭醫科等收入相較低的領域則存在巨大缺口。保健醫療團體曾發聯合聲明指出,許多醫生在醫院裏非救死扶傷,而是從事皮膚科、美容整容行業,或者自開私家診所,「現在基本醫療崩潰,因為醫療供求、人力培訓與分配全由市場導向。」(延伸閱讀:《中國呼吸道求醫爆滿:疫後「免疫落差」疊加「兒科荒」》)

翻查韓國網站 MediGate 在2021年發表的數據,南韓醫生工種最高的頭三位分別為胸腔外科、眼科及整形外科,年收入分別逹285萬、268萬及236萬港元,但家庭醫科、兒科則排別22及23位,年收入僅88萬及64萬。撇除薪資分別以外,也有分析指出工時固定、醫療事故訴訟風險相對低,也是年輕醫生減少從事基本醫療服務,轉向美容等行業的因素之一。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