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方強降雨引發山區洪災,至少40人死|Whatsnew

氣候變化下,北方的防洪能力受壓,涉災新聞的真實性惹質疑。
2025年7月28日,中國北京密雲區,暴雨過後,一名女子站在公園裡的冰箱旁。攝:Florence Lo/Reuters/達志影像

你是否曾經好奇,一篇報導背後,記者與編輯經歷了哪些思考與取捨?全新上線的會員限定新聞信《走進編輯室》,邀請你走入幕後,一覽記者手記、新聞觀察與未曝光的故事。現在加入暢讀會員,首年限時 9 折,解鎖更多會員專屬內容。

7月23日至29日,北京、河北、內蒙古連續遭遇強降雨,引發洪災,目前已造成至少40人遇難。其中,北京北郊山區密雲死亡28人,據報受災嚴重。密雲一間居住逾70名老人的養老院傷亡情況不明,引人關注。救援部門仍在搜救因災失蹤人員。

此次雨災對於北京是非比尋常的。在密雲郎房峪,氣象部門錄得了本輪降雨中的全市最大降水量,為573.5毫米。作為對比,北京的常年平均降水量不過是551.3毫米。

7月27日,密雲水庫報告了建庫以來最大的入庫流量,遂開閘洩洪,洩流量達到500立方米每秒。密雲水庫是潮白河水系一部分,洩洪後下游的天津發出洪水藍色預警,多區要求民眾遠離水域、避免涉水活動

官方發佈的災情通報顯示,北京受災地區有31處道路損毀,136個村電力中斷,62條光纜損壞,1825個基站退出服務。同時,北京全市轉移了80332人,其中密雲、懷柔轉移人口均超萬人,房山也轉移了近萬人。

受災害影響的不止北京一地。在臨近密雲的河北灤平縣,強降雨引起山體滑坡,致一村落8人遇難,另有4人失聯。河北其他地方據報也有人員死亡的情況。

截止到發稿時,尚未有對此次華北雨災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情況的全面統計。

在近幾十年的歷史中,北京並不是會同「雨災」、「洪災」聯繫起來的地名。總體上說,中國南方氣候較為濕潤,北方氣候偏向乾燥。因此,強降水和洪災一般和南方地區聯繫緊密,而同北方地區關係不大。本次災情的發生,同大眾的一般印象有別。

氣候變化下,中國北方防洪壓力增大

中國中央氣象台專家解釋了此次暴雨的成因,將原因歸結到大氣環流和地形兩方面。專家表示,自7月以來,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偏強,位置偏北。由於副高邊緣暖濕氣流得到輸送,北方地區水汽較充分,北京周邊具備強降雨反覆發生的環境條件。此次有不止一個對流雲團連續經過同一地區,導致強降雨長時間持續,被氣象學家稱為「列車效應」。另一方面,北上的氣流與華北的陰山、太行山以及燕山相撞,降水在山脈的迎風側因地形原因增量明顯。

2025年7月28日,中國北京,救援人員使用前裝載機轉移受災人員。攝:Wang Zicheng/VCG via Getty Images

上述解釋集中於短期內的氣象原因,值得留意的是,近年來強降水顯示出向北方擴大的趨勢。同樣在北京,2023年7月底至8月初,西南部的門頭溝遭遇了罕見特大暴雨,導致31萬人受災。北京市氣象局當時表示,那場雨是北京140年來最大降雨。隨後的2024年,河北省也在7、8月報告了多次極端降水情況,一度啟動了重大氣象災害四級應急響應

2021年,河南發生特大暴雨,鄭州地鐵5號線14人淹水遇難。次年,中國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蕭潺已經表示,中國近十年來雨帶明顯北擴,北方降水增多。他認為,在正常的氣候演變之外,這種趨勢也同全球暖化有關。

在北方降水增多趨勢浮現後,早有聲音提出,北方地區應當增強防汛、防澇能力,可能需要重新規劃水利體系。近年來,中國政府已在北方投入資源進行防汛工程,2024年還特別提出「提升京津冀等北方地區洪澇災害防禦能力」。不過,從此次災情來看,中國北方在加強氣候適應、防治過往不常見的氣候災害方面,仍有提升空間。即便是中心城市如北京,也存在不足之處。

山區防洪的治理困境

雨帶北移以幾十年為尺度。上溯到更早的歷史時期,北方地區對水患並不都陌生。流經內蒙古、山西與京、津、冀的永定河,據說是由清康熙帝所賜名,之前曾被稱為「無定河」,正得名於其連年氾濫的水情。

永定河是2023年遭受洪災的門頭溝區主要河流,與此次受密雲水庫開閘放水影響的潮白河同屬海河水系。有專家對《中國新聞週刊》指出,海河流域的大洪水,大多發生在永定河所屬的南系流域,而潮白河所屬的北系流域,上次發生大洪水已是1939年。受災較為嚴重的太師屯鎮居民對封面新聞表示,在新聞上注意到當地將有暴雨,也收到了預警短信,但從未想過當地會發生洪災。居民稱,當地的河流甚至從未漫進鎮內。因此,密雲、懷柔山區應對洪水的準備,明顯不如門頭溝、房山等永定河流域地區。

2025年7月28日,中國北京密雲區太師屯村,大雨過後,洪水淹沒的區域道路被毀壞。攝:Jade Gao/AFP via Getty Images

此次面臨洪災的懷柔、密雲和河北灤平、興隆等地屬於華北北部邊緣的山區,山區人口主要分佈在山間谷地。根據《中國新聞週刊》報導,有長期關注災害援助的公益機構負責人稱,此次洪水中最突出的災情是山洪和中小河流洪水,而在極端暴雨中,山區內的河流容易暴漲暴落。他表示,這種洪水防範難度極大,也很容易造成斷路、斷電、斷水等基礎設施破壞。另外,近些年當地山區發展旅遊業,有不少民宿直接建在山洪道上,增加了洪水溢出的風險。同時,中國「村村通」工程下修建的道路,不少都有沿河修建的水壩式路基,下埋排水涵管。在暴雨天氣中,一旦雜物被沖下,堵塞涵管,容易造成路壩潰決,進一步放大了山洪危害。

有水利專家在上述報導中指出,治理山區洪水,不能單純依賴疏浚河道加大行洪能力,而需要致力於消能和削峰。而治理有關的中小河流,需要以流域為單元推進,通過建設水庫減緩山洪流速。儘管中國政府為治理中小河流提供了專項資金,但單個項目的資金只夠治理一小段河道。推動以流域為單元的治理,仍是挑戰所在。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在農村空心化的背景下,山區救災也在加大。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人口往往是老人和留守兒童。在洪災中,這些脆弱人群受到的影響更為嚴重。有專家認為,面對這種情況,不能單純發出轉移通知,而是需要專人專策,提前轉移。如果接受救援的人士中有失能者,則需要至少4個救援人員接力,不能依靠家屬和護工。專家表示,這次太師屯鎮救人最多的是當地居民,從中長期來看,需要發展社區救援力量應對災害。

災害新聞失真影響公信

在此次災情中,出現了媒體發放失真新聞的情況,對於災害應對體系的公信力難免造成影響。

北京市政府7月28日在官方網站轉發《北京日報》報導,稱在密雲轉移人員,實現了「應轉盡轉」,無未聯繫上人員,也暫無人員傷亡。

28日晚,新華社發表了習近平、李強兩人的批示,後者在批示中稱密雲的洪澇災害「造成重大人員傷亡」,並要求全力搜救失聯人員。隨後,內地媒體才得以報導是次災情中的死亡人數的信息。注意到這一情況的《聯合早報》引述一間中國中央官媒高管的微博,稱「這個披露信息的方式太讓人意外了」。

儘管官方已公佈存在人員傷亡,一些相關報導仍存在可信性問題。

根據《北京日報》7月29日發布的報導,密雲太師屯鎮養老照料中心被困人員安全脫險,4名失能老人獲得轉移。然而,小紅書上有用戶表示,其兩位長輩均在該養老院被淹死。目前,該用戶賬號的帖文已全數清空。根據網絡廣告資料,該中心接收一般老人入住,但以失能、半失能老人照護為特色。

《新京報》報導指,太師屯養老照料中心災前有70餘名老人居住,大多腿腳不便,也有長期臥床的。《財新》報導則指,太師屯鎮養老照料中心水浸曾超兩米,多人罹難,另有報導分析出現水勢形成的原因。目前,兩間媒體的上述報導均已刪除。

評論區 0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本文尚未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