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周來,中國各地,尤其是北方的兒科門診呈現爆滿態勢。11月24日,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關於做好冬春季新冠病毒感染及其他重點傳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其中指出冬春季是「新冠(Covid-19)、流感、諾如病毒胃腸炎等傳染病以及肺炎支原體感染等疾病高發季節」。(延伸閱讀:《「孩子是這場大流行病最大的受害者」 ——反思德國疫情封鎖措施的得與失》)
中國國家衛健委在11月26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近期急性呼吸道疾病持續上升與多種呼吸道病原體疊加有關」。衛健委指主要的病原體有流感病毒、鼻病毒、肺炎支原體、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等。
此前的11月22日,北京市疾控中心流行病首席專家王全意對傳媒表示,北京的檢測結果顯示,當地全人群的呼吸道疾病中發病率第一位的是流感,其次是鼻病毒,然後是呼吸道合胞病毒。
根據香港衛生署的衛生防護中心信息,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種單鏈的核糖核酸病毒,可導致氣管、肺部及中耳感染,亦是1歲以下嬰兒支氣管炎和肺炎的最普遍原因。患者的常見症狀包括了發燒、流鼻涕、咳嗽、頭痛、食慾減退、身體感到痛楚或軟弱無力、中耳炎發作等。其可通過直接接觸患者的分泌物、飛沫,或通過受污染的手、食具或接觸剛染有患者鼻或喉部分泌物的物件而傳播。其痊癒通常要1-2星期,大部分患者病情輕微,但少部分需要接受氧氣療法或抗病毒、抗生素等治療。
鼻病毒則是和腸道病毒(Enterovirus)類似的一種微小的RNA病毒。美國《臨床微生物評論》2013年的研究文章認為,鼻病毒是臨床上近一半到三分之二的普通感冒的感染原因,還有機會誘發哮喘、鼻竇炎急性中耳炎等症狀。其引發的感冒主要是自限性的,症狀持續時間同樣是1-2星期。
此前,支原體(台稱:黴漿菌)肺炎在今年的8月、9月就導致了中國大陸多地的兒科門診擁擠。
10月23日的《健康時報》報導指,2023年年中開始,兒童支原體發病就開始上升,到「九月開學季以來,多地肺炎支原體感染率整體上升且呈低齡化特點」。此外,兒童發病的重症率也有所增加——多地臨床醫生表示同期兒科住院患者中,90%上下的住院原因都是肺炎支原體,其中5歲以上兒童偏多。當時的預測指,南方的支原體感染高峰在秋季,而北方地區的感染高峰將出現在11-12月。
多家媒體報導都指出,2023年的兒童支原體感染潮中,對常用治療的抗生素「阿奇黴素」(azithromycin)耐藥的現象增加,導致部分患者久難治癒。
支原體是一種不同於細菌和病毒的的原核生物,其可通過近距離飛沫傳播,成為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的感染源之一。
在11月24日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國家衛健委宣傳司副司長鬍強強特別表示「監測和醫院系統報告的病例是由已知的流行病原體感染引起」,這一表態是回應世衛組織此前在11月22日對「中國北方地區兒童出現聚集性呼吸道疾病病例」所發出的聲明。世衛組織當時已向中國提出正式請求,要求「提供有關兒童呼吸道疾病和所報告的兒童聚集性肺炎病例增加的詳細情況」,包括更多的流行病學和臨床信息,以及所報告的這些兒童聚集性病例的實驗室結果等。(延伸閱讀:《中國清零積弊給無序放開造成的困局,未來還能如何彌補?》)
截止發稿時,此次醫院承壓過程中暫未見有關病原體變異或新病原體的報導。
翻查過往報導,早於中國大陸至少一年放開的地區中,也曾有在2022年冬2023年春經歷過兒童呼吸道疾病流行的例子。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2022年底到2023年初更新的一份報告指,2022年秋冬最大的健康風險是同時爆發 Covid-19、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三重大流行」(Tripledemic)。波士頓大學的數據指,2022年秋冬美國的呼吸道合胞病毒病例比2021年高峰期高出60%,同時,因為 Covid-19 疫情中許多人保持社交距離,因此大量兒童有一段時間沒有接觸到這類病原體,從而在疫情控制措施解除後出現了多種病原體的集中、連續爆發。
中國國家衛健委目前也認為呼吸道門診和兒科門診的爆滿和解除防疫措施後的「免疫落差」有關。(延伸閱讀:《中國放開疫情管控後的最大難題:勝利之後如何再次宣告勝利?》)
此外,醫療擁擠也反映了中國醫療系統多年來的「兒科荒」問題。
這一問題早在十年前就得到了不少媒體關注。2015年、2016年時,冬天全國兒科門診擁擠,兒科醫生不足的現象就得到了官媒和民間媒體關注。2015年的一篇報導指1998年改革中教育部刪除了兒科學的本科專業,導致學科建設停滯,兒科學成為「大多數臨床醫生專業方向的最後選擇」。到2015年,中國缺少20多萬兒科醫生——根據《2015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鑑》數據,平均每千名兒童擁有0.43名兒科醫生。而同期發達國家的數字一半大於1.0。
從而,每個爆發兒童呼吸道疾病的冬天,中國各地醫院都要臨時抽調其他科室醫生支援兒科。如2016年1月30日,國家衛計委(當時還未改成衛健委)曾印發《關於做好季節性疾病高發期兒科醫療服務工作的通知》,其中專門提到「在春秋季呼吸系統疾病高發期,有針對性地加強眼科、呼吸科、消化科、感染科等專業力量,滿足高峰期兒科患者醫療需求。」當時這一指示曾在互聯網上引發嘲諷,稱為「兒科不夠內科湊」。
據中國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主任倪鑫在今年11月初接受《柳葉刀》雜誌採訪時表示,2016年中國出台了《關於加強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的意見》之後,恢復了兒科體系建設,兒童醫療資源有所增加,每千名兒童擁有的兒科醫生數量增加到了0.92名。但他認為,兒科的地區發展仍然不平衡,「優質醫療資源集中在大城市」。此外,兒科還面臨兒童藥品種類少、數量少、品規少,缺少臨床藥物試驗資源等問題。
「不只醫生護士,哪怕在兒科待過的家長們也會有一些「別樣」的體會。從門診就醫看,兒科人頭擁擠,環境嘈雜,醫生與小患者溝通困難。從醫院管理看,兒科運行成本明顯高於綜合醫院成人科室,工作量大、風險高卻得不到相應回報。從專業自身看,兒科患者起病急、來勢洶、發展快、變化多、死亡率高、風險大、糾紛多。在綜合醫院,兒科成了大多數臨床醫生專業方向的最後選擇,甚至是萬般無奈的選擇。」
引用文章里的這一點沒有被帶出來實在是可惜😳
停止兒科醫生的訓練。這是何等愚蠢的政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