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蕭易忻:中國「醫病關係」的總病根

當醫療不再具備公益性,而是汲汲於創收,出現「看病難」、「看病貴」與「醫病關係的惡劣」的狀況,也就不足為奇。

蕭易忻:中國「醫病關係」的總病根
一名醫生在深圳一私立醫院的通道走過。

在中國,醫療這行似乎沒有人滿意。醫生不滿意,因他們工作太累,收入太低,付出與所得差距甚遠。病患不滿意,他們感覺看病難,看病貴,掛個號得大排長龍,醫生治療技術跟服務態度普遍不佳。製藥、賣藥的也不滿意,他們認為自己的藥質優價廉,但不送禮或不給好處,藥品就是賣不出去。最後,醫病關係差,是很多人普遍的感受。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本文試圖拉長歷史脈絡,從全球化的視野,來針對中國本土脈絡進行分析。

新自由主義與分稅制下的醫改

1978年起中國的改革開放,與西方新自由主義的全球擴散,幾乎處於相同時間段。「政府介入與少愈好」、「自己必須為自己負責」的新思維,也被接合於中國醫療改革的場域。1985年,中國啟動改革開放後第一次醫改,核心思想是「放權讓利」與「擴大醫院自主權」。以「只給政策不給錢」為主導思想,和以「建設靠國家,吃飯靠自己」為主要精神。在此狀況下,地方財政對醫院的補貼下降,而公立醫院的診療收費卻多年未能提高,所以醫院必須想辦法「創收」(創造收益)才能維繫醫院生存。

火上加油的是,1994年中國政府在財政上實行「分稅制」,醫院想辦法創收的狀況,更加變本加厲。1994年之前的中國國家財政體系,是透過中央政府跟地方政府談判,商定出上繳中央的金額,超過該額度的部分歸地方財政。這種操作方式繁瑣複雜;在90年代初,還一度造成嚴重的中央財政危機,甚至無法支付一些全國性項目,如糧食收購虧損補貼、跨區域的交通建設專案、國防專案等。更嚴重的是,一些經濟發達區財力充足,形成諸侯勢力,甚至在對於某些中央政策的執行,敢於跟北京唱反調。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