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深度K-pop 背後的韓國

製造孤兒:在南韓送養產業鏈上,我的標價是一萬五千美元

在「好心美國養父母」的宣傳下,韓國開始了持續數十年的送養潮,買孩子像買pizza,還可以選內餡。

圖:Mantha Mok / 端傳媒

端傳媒記者 余美霞 發自首爾

刊登於 2024-01-31

#韓國#韓國政治#跨國領養#亞裔美國人#韓戰#南韓

編者按:南韓是個充滿矛盾的地方:有人說它保守﹑封建,但它有幾乎可以說是文化奇蹟的,外銷全世界的K-pop流行文化;有人說它現代化﹑進步,三星﹑LG等公司的科技產品領先全球,但這些財閥集團同時是南韓政商勾結問題的病根。南韓知識分子金振京說過,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將西歐現代化的三百年壓縮成一百年;而南韓更在六十年代後,把西歐現代化的三百年壓縮成三十年。我們看到的,關於南韓的矛盾,根源可能正在於此:一個本質仍然保守﹑傳統的社會,在極短時間內被資本的流動帶到了國際舞台,於是各種衝撞帶來許多社會問題,但很少人有空停下來反思,也好像沒有必要去反思。

隨著K-pop在國際上受到的關注度愈來愈高,人們對韓國興趣愈來愈大,想問的問題也愈來愈多:在一個強調儒家價值的社會,生育率為何全球最低?在韓劇外銷浪漫愛情時,韓國為何出現被外媒稱為「性別戰爭」(gender war)的社會爭議?韓國是「跨國收養輸出大國」,但許多被送養的兒童到底去了哪裡?為甚麼到了韓國經濟如此發達的今天,還是有那麼多被送養的孩子?在社會仍記得世越號慘劇的今天,為何2022年梨泰院事件的受害者家屬維權會那麼困難?

端傳媒的專題報道「K-pop背後的韓國」,以一系列在地報道,嘗試摸索這個跟華文社群有深厚文化淵源的社會的形狀。這是系列的第四篇。韓國在戰後成為了其中一個「送養大國」,每年把數千棄嬰﹑孤兒送到歐美國家讓充滿愛心的家庭收養--但事實上,這些領養兒童可能只是能賺錢的商品,在產業鏈上有價有市,卻沒有人為他們的生命負責。

2月22日晚上7點到晚上8點 (GMT+8),端傳媒韓國專題的記者與撰稿人,將在zoom上與讀者語音分享報導背後的細節與故事。請按連結報名。

2009年11月4日,美國休士頓喬治布希洲際機場人來人往。坐在登機閘口前的Monte穿着T恤牛仔褲,手中一件行李都沒有。在他身旁,五個負責押解他的移民局人員板著臉孔。他們的目的地是南韓首爾,Monte的出生地。

這不是一趟愉快的旅程。八歲時,Monte被一對美國愛荷華州的夫婦領養。高中畢業後,他加入美國陸軍,退役後當上貨車司機。生活本來平淡,但2001年,因他的搭檔在車上藏了大麻,Monte被控持有毒品罪,坐了四年監。移民局在他放監後發現,他沒有公民身份——養父母一直沒有為他辦理入籍手續。藏毒是重罪,如今移民局要遣返這個「外國人」。

被遣返那年,Monte已經39歲。過去31年,他說的是英語,用的是刀叉,吃的是漢堡薯條;他從沒想過自己不是美國人。韓國有什麼、長什麼樣子?他不記得也不感興趣。人們突然要他回去,他很茫然:他不會韓文,沒有韓國朋友,不喜歡 Super Junior;唯一與韓國有關的,只有自己的一張臉。「 就好像......你整個人生都在一個國家待着,然後又被送到這裡來,根本不知道該做什麼,完全迷失了。」

多年後,Monte將被遣返形容為一場冒險:他完全不知道到埗後能去哪裡、住哪裡。他沒想到人到中年,人生竟回到原點。當年八歲,突然被告知要離開家鄉,到美國喊兩個陌生人爸媽,聽不懂英語, 沒有朋友,無法理解自己的處境。後來他被養父母虐待,在幾個寄養家庭流轉。他逐漸明白——這原來是命,無法抵抗。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