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中國政治觀察者
過去的幾個月裏,中文互聯網上流傳着各種各樣的「中南海學」小道消息,諸如什麼「習下李上」、「鬥爭激烈」等等。直到二十大會場上,前總書記胡錦濤出人意料地被「架出」會場,以及新的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名單出爐,許多人才猛然發現,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已經將整個黨機器完全抓在手中,甚至沒有給非「自己人」留下任何空間。
時至今日,仍然有人試圖猜測稱胡錦濤的離場是被「調包文件」或「欺騙」,並藉此說明先前曾有激烈的政治鬥爭。看起來,如果沒有在會場上出現這麼戲劇性的一幕,很多人還會相信黨內仍然有「制衡力量」。然而這種政治流言和分析判斷所忽略的現實基礎是,在中共內部,當前的整體基調是自上而下的恐懼,而在恐懼之下,怎麼可能有真正的權力鬥爭呢?
試想,如果黨內權力鬥爭真如許多流言所說的那樣勢均力敵,那麼胡錦濤被帶離現場的時候,爲何「團派」大員們沒有絲毫反應?只能說,就算他們對習近平再有意見,也基本在二十大之前就已經宣告「躺平」,繳械投降,以換取安度晚年的老幹部待遇了。
在這種形勢面前,許多先前常用的對中共政治的分析或評估方法都頓時失去了作用。比如,「七上八下」原則被打破,未到退休年齡的李克強、汪洋直接從常委位置退休,而張又俠、王毅等人繼續留任。又比如,原先是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並沒有按照慣例擔任過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強,直接被拔擢到常委排名第二的總理位置上;再比如,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入常」,成爲中央書記處排名第一的書記,預計負責管理意識形態這一他從未涉足的領域;還比如,幾乎沒有行政管理經驗的丁薛祥,很可能將在明年兩會上出任排名第一的國務院副總理……
年齡慣例失效,職業培養路線的慣例也不再有效,提升前提的慣例也沒有了……這使得預測二十大之後的中共高層政治變得格外不可能——看起來,習近平作爲「一尊」,已經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了。
在這種基本判斷推導出的所有提前預測都失效的情況下,讓我們來看看這屆的政治局常委都是來自什麼樣的背景。
習近平都需要什麼人
一種說法認爲,最高領導人對常委的任命,是在犒賞自己的親信。然而,所謂「帝王之術」的恩威並施和心理壓迫,對親信和隨從也絕不例外。陳全國這樣出了力做「黑臉」以至於被制裁的,並沒有留任政治局委員;而黃坤明這樣的心腹,也沒有升任常委。筆者傾向於認爲,習時代並不存在明顯的最高領導人對官員的「犒賞」。他的傾向更類似於認定了一個人對自己有哪方面的幫助,然後將其提拔到自己認爲合適的位置上。
在這一屆常委的任命中也能明顯看到這一趨勢。準備接班總理的李強出身溫州,是習在浙江任省委書記時的省政府辦公廳主任,長期在浙江工作。李強在「習家軍」中可以說是行政能力最強,較爲有專業能力的一位——至少在上海封城前,李所管理的上海可以說是中國現代化城市管理的「天花板」了。疫情的頭兩年,不少身在上海的朋友仍然會自豪於上海實施的「精準」防疫模式,表示這裏比其他中國城市都要自由。筆者傾向於認爲,習很早就認爲李具有自己需要的行政能力,從而將李確定爲了一屆總理的人選。
至於大概率接替政協主席的王滬寧,作爲貫穿了江澤民、胡錦濤和習近平時代的「三朝老臣」,他可以說是整個政治局常委會中少有的接受了正規政治學訓練和具有知識階層背景的一人。這意味着他作爲「軍師」的角色,短時間內無法被替代。習留下他的原因大概也在於:王先後幫助提出過江澤民的「三個代表」思想,胡錦濤的「科學發展觀」以及如今的習思想。短時間內習仍然需要這樣一位能夠幫助自己包裝政策和意識形態的「上書房行走」隨侍左右。
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入常並接任原先王滬寧擔任的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分管宣傳和意識形態,倒是讓人感到有一點點意外之舉。不過須知蔡奇在「習家軍」中本來也是頗爲黑馬的角色。曾經和習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初共事於福建和浙江的蔡,在2017年被直接從非中央委員的位置越級提拔進中央政治局,擔任北京市委書記。可見習對其的重視和需要。從這個意義上說,蔡奇任上的「北京切除」,驅逐「低端人口」,更改城市招牌,並不是他需要向習交代用來尋求晉升的「政績」,只不過是證明了習看中的這個人確實可以忠誠執行指令,完成他布置的任務罷了。
常委中排行第六的丁薛祥,則大有機會接任國務院排名第一的副總理。這一位置一般都是負責執行習最重要的經濟或社會政策指令的,比如鄉村振興或「大灣區」建設。丁的職業生涯中,幾乎沒有做過具體的經濟或社會管理工作。1982年畢業於機械學院之後,他分配到機械工業部上海材料研究所,至此一路升爲所長。其後他進入上海市政府,有三年時間擔任閘北區的區長職務。再往後,他就一直在人事局、組織部和市委辦公廳一類機關任職。並在習近平擔任上海市委書記期間和他結識。2013年開始,他成爲習近平的辦公室主任,並在2017年成爲政治局委員兼中央辦公廳主任。習爲何把並不具備國務院經歷的他放在副總理位置上?大概是因爲在習任內的每次出訪中丁薛祥都陪伴左右,具有和習一樣的「大局觀」。習也許認爲他可以更好貫徹自己的想法和主張。
至於排名最末的李希,並不是浙江或福建派系成員。他是習近平的西北老鄉。2014年到2017年期間,他在遼寧省主政。遼寧曾經是李克強就職過的地方。在遼寧期間,李希大舉開展反腐運動,將整個官場深深「淘洗」了一輪。大概也是這樣的原因,習將他從廣東省委書記的位置上提入政治局常委,擔任中紀委書記,指望他繼續幫助自己以反腐手段震懾官場。須知,在李希的廣東省委書記任上,和他形成搭配的省長是非常強勢的現任新疆書記、政治局委員的馬興瑞。這一搭配意味着李希實際上在過去數年沒有太多實際的社會與經濟政績,大灣區一類的項目,也主要不是他在管理。
常委中唯一對習不見得很「有用」的,可能就是上屆中紀委書記,新一屆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趙樂際了。也許,趙雖然自己在中組部任職時樹大根深,但對習足夠忠誠,幫助習提拔了大批親信,足以受到褒獎再留任一屆,又或者,既然要留任王滬寧,那麼再留一位先前的常委也更好。
新時代的政治風格
在常委名單公布之後,新華社刊出了一篇辭藻華麗的文章,描述這一屆的政治局委員名單是如何產生。這篇題爲《領航新時代新徵程新輝煌的堅強領導集體》的文章中提到,關於新的政治局委員和常委人員的遴選工作,早在今年年初就開始了。而基本上在七月份左右就可以說是塵埃落定。其中,一些「黨和國家領導人」主動選擇了引退讓位,展現了「高風亮節」——這裏大概說的是李克強、汪洋等人。
結合這些信息看來,我們可以推斷:習近平早在更早時候,甚至可能是十九大的時候,就已經在心裏差不多構思好了這一屆政治局常委乃至政治局委員的名單。以至於這次除了有人驚訝於被視爲習近平心腹的陳敏爾沒有入常,和被視爲胡錦濤遺留下的接班人的胡春華被踢出政治局之外,大體上都沒有太多令人感到意外的人事變化。
儘管習近平的親信們已經涌入政治局的每個角落,但仍然也可以看出,習近平並不很信任他們放手去做。以國務院爲例,新總理李強將面對和自己沒有太多交集的兩位副總理——丁薛祥和何立峰(前國務院發改委主任),這意味着習其實非常精巧地構思了權力制衡——屬下相互制衡,這才能讓自己的權力絕對凸顯。在他的下一個任期,也許人們會看到習的下屬們在某些場合互相角力,以爭奪最高領袖的青睞,這並非不可能。
新常委的任命,也讓人看到了從清零政策以來的一種政治風格的進一步擴大:許多人都已經看到,李強順利成爲了排名第二的常委,等待接替總理職務,這既證明了習的權力已經無遠弗屆,可以任意提拔,也印證了他一直以來對「政治定力」的偏執式的執念——上海的封城和混亂都不會對李強的位置構成任何影響,因爲如果他不適合,豈不是說明領導人自己一開始看人的眼光有問題?筆者更傾向於認爲,這次大會的主題、風格,乃至用人的名單,已經是很早以前就在最高領導人的心目中擬定好了的,這次大會的舉辦對他來說意味着一種感受——一種一切都在計劃內,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切都按照自己的劇本在運行的感受。
只不過,在不斷提到「驚濤駭浪」的當下,這種風格多少有些格格不入。比如,李強所象徵的,是習近平在2013年提出的「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路徑。但在動態清零壓倒一切且根本看不到轉折可能的當下,所謂的現代化治理,已經徹底讓位給了一種瘋狂的、毫無科學和現代可言的全面管控和政治運動模式了。既然這樣,那還選擇一個擅長「治理現代化」的國務院總理做什麼呢?
更諷刺的事情在於,既然習近平已經有足夠權力,讓所有可能挑戰他政治權力的人都徹底退場,那他爲何還要整體上維持明顯屬於「舊時代」的政治局和核心政治崗位格局呢?他完全可以「創造性」地重新對整個中央政治結構和權力模式進行「頂層設計」,使其更符合自己的需求,但他並沒有這麼做。
是他還在等待,還是他內心其實根本不認爲權力的結構和運作規則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筆者更相信是後者。
@雨田 同意。忠誠、黨性,才是當屆常委(不計習)展現出來的共同特質。
偉大。
竊以為陳敏爾沒有入選常委是因為他的「太子」味太重。有雄心連任至少再兩屆的習是不願見下面有另一個人分去他的權威的,就算是親信。陳如果入常,很可能被默認為接班人而吸引到一幫人另立山頭。陳如果下一屆入常接替諸如蔡奇之流,這樣更可以繼續為習盡忠而不招猜忌。
過往政治分析人士喜歡用派系傾軋描述中共內部鬥爭,至胡錦濤被請出場後才驚覺大錯。而今改用帝皇心術考慮中共人事變動,正如這篇文章,說不定更接近實情。
我更傾向於習根本不屑於做表面功夫,更體現出佢實際上已經掌控了黨的每一塊,比起表面功夫,他更希望震懾人心。
有趣的是習在人事佈局上大獲全勝,兩個確立卻並未寫入黨章,考慮到這是終身制及全面超越毛以來前任的標誌,究竟是習主動克制來為了控制外界預期(目前的版本讓股市已經有很大波動) ,還是黨內政治交易的結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