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台灣將於2024年1月13日舉行第16任總統、副總統大選,並由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民進黨現任副總統賴清德,以及國民黨現任新北市市長侯友宜三人共同競逐,這也是台灣第八次總統副總統公民直選。
除了總統人選,本次大選中國會113席次將全數改選,其中包含73席區域立委、34席不分區立委,以及六席原住民立委。
「數說2024台灣大選」將以系列報導,透過數據圖表,在選前為讀者呈現本次選舉的各種面貌,並進一步加以分析,呈現台灣論域場上所呈現的大選圖像。
歷年藍綠立委總席次消長
2024台灣大選除了將選出新任總統副總統人選,國會113席立法委員也將全面改選。台灣國會由區域立委、不分區立委以及原住民立委組成,2004年台灣修憲,2008年正式實施「單一選區兩票制」,在新選制下,選民將拿到三張選票,除了一張投給正副總統,另外兩張則分別為區域立委選票、及「政黨票」,政黨票將以得票比例分配各政黨不分區立委席次。原住民立委,則包括平地原住民及山地原住民兩個複數選區,各選三席計六席。
在台灣,區域立委候選人,往往是在地方長期經營選區、基層實力雄厚的人選,在過往,也有「新人」在求新求變的時代氣氛下「逆轉勝」擊敗政治老將。但一般而言,區域立委側重地方實力,且在地方選民結構下,也形成幾個傳統藍營或綠營票倉。亦即,在這樣以基本盤為主的選區,挑戰者面臨的當選難度更為提高。
此外,以不分區立委來說,各政黨的提名人選各有不同的策略,有的會以政黨票最大化為考量,將吸票機等級的人選放入不分區名單(如本屆國民黨不分區排序第一的為前高雄市長韓國瑜);也有平衡黨內派系人選的必要;而在政治面的考量外,也有政黨價值的體現,例如:對新創、婦女與勞工權益、交通安全、或是認知作戰的重視等,亦有擺出年輕陣容作為重視青年世代之意涵。換句話說,如果區域立委相較下是地方政治實力的對決,不分區立委在「政治組」以外,更像是特定議題的專業工作者進入體制從事改革的管道之一。
近四屆藍綠區域立委席次
回顧台灣歷屆選舉,國民黨在立院的席次呈現遞減,民進黨席次則是往上升。2008年選舉制度正式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立委席次從225人減半至113人,當年國民黨獲得81位席次;2012年國民黨拿下64席、2016年獲35席,2020年提升3個席次,共獲38席。
同時,民進黨則在2008年拿下27席,2012年拿下40席,2016共得68席,2020年下降7個席次拿到61席,連續兩屆國會席次單獨過半。其中的轉捩點,在於2016年除了延續此前太陽花學運風潮吹拂之效外,國民黨自2014年地方大選潰敗後就此一蹶不振、民心向背,蔡英文後於2016年以大勝之姿入主總統府,促成台灣第三次政黨輪替,國會選舉民進黨亦搶下多數席次。該年,國民黨在國會僅剩35席,是國民黨政權來台後最慘烈的紀錄。